2008年12月25日星期四

與其「微調」教學語言 不如廢除強制母語教學

香港主權移交後,教育政策一直沒有大改善,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強逼大部份學校推行母語教學。今年教育局提出「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希望可以平息現時教學語言政策的爭議,可是現階級也未能夠爭取到足夠的支持。筆者認為要解決強制母語教學的問題,「微調」只會是治標不治本,倒不如索性廢除強制母語教學,讓學校自由決定其教學語言。

強制母語教學的政策不知不覺已經有10年歷史。1997年9月,即是主權移交只是兩個月,當時的政府便打算強逼所有中學於下一學年推行母語教學,這當然引起很大的反對聲音,尤其是傳統名校。後來政府作出讓步,同意批准約兩成的中學繼續使用英文授課,其餘的八成中學必須改用中文授課。可是,這種政策根本就不能改變香港家長推崇英語教學的心態,於是那八成中文中學便變相被標籤為次等學校,簡單來說就是所謂的「標籤效應」。這使大部份學業成績較佳的學生都會被英文中學取錄,進而令那些被逼轉為中文中學的學校的新生質素下降,造成惡性循環。

強制母語教學的政策,根本就不能改變香港社會重英輕中的風氣。如果政府真是認為母語教學是最理想的政策,為何不徹底地逼令所有中學也改為母語教學,使得家長不能再選擇英語教學的中學?「標籤效應」根本就是政府一手做成的。而且家長傾向選擇英文中學的另一主因,就是香港的專上教育一直都是以英文為主要授課語言。政府夠膽逼令香港所有專上院校也推行母語教學嗎?就連當初成立目的為「推廣中文教育」的「香港中文大學」,現時其大部份課程都是用英文而非中文授課,可見香港專上院校根本就難以推行母語教學。支持母語教學的人士,經常搬出「母語教學普遍為世界各國所使用」的理據,可是卻不了解清楚,人家的母語教學是連專上教育也覆蓋在內的,但香港的專上教育卻完全並非母語教學。學生既然必須會經歷由母語教學轉到英語教學的階段,當然是早轉比遲轉更易適應。

由此可見,現時教學語言政策的問題,就是推行母語教學時「兩頭不到岸」。政府若然真心推行母語教育,理應徹徹底底地全面推行,由幼兒教育一直到專上教育,除了國際學校之外,所有學校無一例外,無論官校還是名校都沒有英文教學的特權。不過,政府肯定不敢(也沒有能力)這樣地孤注一擲。因此,政府應該回歸基本步,恢復香港主權移交前對於教學語言的「自由放任」政策,容許學校自行選擇教學語言,才能夠真正平息現時教學語言政策的爭議。

筆者當年雖然成功入讀英文中學,未有成為母語教學政策的受害者,可是筆者仍對希望入讀英中但最後只能入讀中中的學生和家長感到不值。因此,筆者希望教育界能夠藉著政府提出檢討教學語言政策的機會,反對那個治標不治本的「微調」方案,並爭取廢除強制母語教學的政策,還學校、家長及學生一個教學語言的選擇。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各位讀者發表意見,筆者會盡量逐一回應。筆者保留刪除任何涉及粗言人身攻擊嚴重離題或其他不當內容的留言之權利,敬希垂注!

為方便交流討論,以及避免被系統誤判為「垃圾留言」,筆者不太鼓勵讀者以「匿名」身份留言。假如在使用「名稱 / 網址」身份留言時,留空網址一欄出現了「網址含有無效的字元」的錯誤訊息,請以半形空格(按一下spacebar)填寫該欄。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由即日起,所有留言需要經過審核,故未能即時顯示


【目前筆者因事暫停網誌更新,期間留言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被審核,敬希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