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6日星期五

與其開辦城巴43M線 倒不如加強小巴服務

本月底西港島線通車,城巴M47線率先成為「炮灰」被取消,並由新開辦的43M線(來往田灣至石塘咀山道)取代。 (圖片:Imaouoclus@Wikimedia)

本月底西港島線通車,在一系列巴士重組當中,城巴M47線率先成為「炮灰」被取消,並由新開辦的43M線(來往田灣至石塘咀山道)取代。筆者對有關安排相當失望,不但因為這代表域多利道將再沒有巴士直達中環,更重要的是這條替代的43M線是「三不像」,為當局根本沒有了解清楚乘客需要,閉門造車下而設計出來的「怪胎」。雖然筆者依然認為自己去年提出的「改為47X提供域多利道至中環的特快服務」之方案最為理想,但事情已發展到這樣的地步,筆者退而求其次,希望以到位的專線小巴服務,取代「幾頭唔到岸」的43M線。

43M線的最大問題,就是對域多利道乘客「擺明搵笨」——過往只需付$5.1即可直接來往中環,現在卻需要付多$0.2至$5.3,最遠卻只能到達石塘咀。雖然說是設有1、5B、10的免費轉乘作補償,可是轉多一次車始終是費時失事。另一方面,新線對田灣、華貴的吸引力亦相當存疑——如果要從田灣乘搭43M線往港鐵站,便需要「兜勻」華貴、華富、域多利道,尤如「遊車河」般,倒不如選搭經薄扶林道的巴士線到香港大學站,更為方便快捷。還有,如果稍後43X、46X依原定計劃配合43M通車而取消,田灣、華貴將失去來往薄扶林道(特別是瑪麗醫院)的公共交通服務,對長者和行動稍有不便的人士亦有較大的影響。

筆者於去年提出構思,是將M47線改為47X,主要改動是不停西區,經城西道直上四號幹線,直達中環國金二期(回程則在砵甸乍街巴士站後上四號幹線至城西道),最後以金鐘(東)為總站,同時延長至田灣以補償取消43X及46X的乘客。在這樣的安排下,域多利道可享有來往中環的特快服務,與小巴服務作分野。可惜當局執意削減南區來往中環的巴士限額,客量較少的域多利道慘成犧牲品。新線不到中環,預期多數域多利道乘客將轉投小巴懷抱,加上新線同時亦對田灣、華貴乘客缺乏吸引力,可以預見其客量將會如何慘淡,頂多只能在域多利道沿線對未能登上小巴的乘客「執死雞」。既然如此,何不索性加強小巴服務,以取代近乎「載空氣」的43M巴士線呢?

筆者建議開辦兩條全新專線小巴線,針對性滿足田灣、華貴、域多利道(沙宣道以南一段)及沙宣道來往香港大學及港鐵站的需要,分別是「11M 田灣↔石塘咀(第三街)」及「53M 華貴↔石塘咀(第三街)」,前者於南區會駛經全段薄扶林道,後者則會經域多利道、沙宣道返回薄扶林道。兩線同樣經寶翠園外的香港大學站出入口,最後駛進第三街,在水街路口後、薄扶林道路口前(現址為泊車咪錶)設總站,回程則右轉薄扶林道,再經寶翠園外的香港大學站出入口對面,返回南區。全程收費建議為$6.0(參考31堅道往田灣之分段收費)、瑪麗醫院往南區方向分段收費$4.5、沙宣道/瑪麗醫院往西區方向分段收費$4.0。雖然相比起43M線的車費是略為貴了一些,可是田灣、華貴乘客可以更快捷地往返港鐵站,加上亦能維持往返瑪麗醫院或香港大學的交通服務,吸引力必定勝於43M線。加上因小巴載客量較少,班次可以比巴士頻密(建議8至15分鐘一班),縮減乘客的候車時間。

至於沙宣道至摩星嶺道一段域多利道,筆者本來有想過將城巴1號線(當局已建議延長至摩星嶺)或者新巴3A線延長至「大口環(沙宣道)」新總站(即現時域多利道上的「沙宣道」分站),路程約2公里。可是以1號線現時$3.4的車費,延長的話必定要加價,並有需要作雙向分段;而3A因目前只在上下課時段服務,亦需延長服務時段配合。反正此段需求有限,故筆者最終建議只透過加密駛經此段的58A小巴線之班次作為補償。

筆者建議的兩條新小巴線,實際是否真的受乘客歡迎確實不得而知,但至少這也是完全根據沿線乘客的實際需要而設計,並非如當局般完全沒有從乘客的角度來進行規劃。無論如何,43M線取代M47線一事,只是南區對外巴士服務的惡夢之開始,接下來還有更多慘不忍睹的重組計劃準備快將推行。但願當局臨崖勒馬,在西港島線通車一段時間後,重新全面評估巴士重組計劃,並願意耹聽兩區居民的意見以進行改良,為運輸署、巴士公司、乘客締造「三贏」局面。

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土瓜灣站石砌結構及C出口實可並存

將土瓜灣站C出口的行人隧道改為連接譚公道,便可在保留石砌結構同時盡量減少對市民之不便。 (圖片:Ogethew@Wikimedia)

沙中線土瓜灣站古蹟保育爭議本來是筆者「待寫清單」的一個排得稍後的項目,今日特別抽時間先寫這項,是因為事件發展朝向筆者不想見到的方向發展。正當多數人關注直接影響沙中線通車日期、位於車站大堂中央的宋元古井(J2古井)之保育計劃,筆者反而較關注當局如何處理C出口行人隧道範圍(世運道近宋皇臺道)的石砌結構之去向。根據傳媒報道,當局基本上已敲定原址保留石砌結構的方案,同時亦因此而將整個通往北帝街的C出口取消,乘客需繞道至較遠的D出口並經地面行人過路處來往土瓜灣北部舊區。筆者不禁反問,石砌結構及C出口真是「兩個只能活一個」嗎?為何完全沒有考慮過更改行人隧道走線來盡力保留唯一服務土瓜灣北部舊區的車站出口呢?

在當局眼中,取消一個車站出口似乎只是無關痛癢的事,因為乘客還可以使用其他出口前往目的地。可是,這樣的想法實在是無視了土瓜灣站C出口的重要性。C出口由車站西南角起始,地底行人隧道沿世運道往西南方向走,橫跨宋皇臺道,在北帝街返回地面,服務對象是整個土瓜灣北部舊區,包括傲雲峰、馬頭圍邨、宋王臺花園、欣榮花園、嘉景花園、牛棚藝術村、土瓜灣遊樂場、翔龍灣、九龍城碼頭等地。尤其當年車站本來在較南的位置,較能有效覆蓋土瓜灣舊區範圍(尤其是公共交通稍遜的「下路」一帶),現時車站的C出口選址止於北帝街,本來對當地不少居民來說只算是聊勝於無,但當局居然想連這個出口也取消掉,實在對當地居民極不公平。尤其現時車站名稱為「土瓜灣站」,如果最後連唯一服務土瓜灣的出口也廢除,豈不是十分諷刺?(雖然筆者聽聞港鐵公司也意識到「土瓜灣站」名不副實的問題,有改名為「宋王臺站」的打算。)

當局在取消C出口的同時,提出了所謂補償措施,即是擴大D出口規模,以及在宋皇臺道及北帝街交界加設行人過路設施。可是,在補償措施下,由北帝街往來車站大堂,便需要步行多約一百米的距離,而且全程需要日曬雨淋,遠遠不及行人隧道方便。另一方面,加設的「行人過路設施」相信是地面行人過路處,但該處路口現時並沒有交通燈,意味增建有關設施勢必對該處的路面交通構成一定的影響,加上路口附近的是宋皇臺道有達八條行車線(東行三線、西行五線),對車輛的影響程度可以想像。即使可以改為興建行人天橋,可避免人車爭路的問題,但要從地面走上高架行人天橋再落回地底的車站大堂,也難以與一落行人隧道便可直達車站大堂之便捷度比較,其設置成本亦高於地面行人過路處。

難道石砌結構及土瓜灣站C出口真是不能並存嗎?其實只要不拘泥於行人隧道的原定走線,一定可以找到保留C出口的辦法。筆者建議,將土瓜灣站C出口的行人隧道由連接北帝街改為連接譚公道,即北帝街之西的下一個路口。在此方案下,行人隧道在接近石砌結構時,先橫跨世運道至宋皇臺花園旁,才再向西南橫跨宋皇臺道,在譚公道返回地面。大家可能關注行人隧道靠近宋皇臺花園會否對其構成影響,但必須要留意,宋皇臺花園只是一個「假遺址」,只是當局於1950年代末將宋王臺大石僅餘的部份做成石碑,並從夷平了的聖山「異地重置」至此位置,花園位置本身並沒有甚麼歷史價值。因此,筆者方案基本上並沒有甚麼問題。即使譚公道不適合設置出口,亦大可靈活變通,在橫跨宋皇臺道後向東至北帝街路口,才向南返回北帝街地面。

由此可見,要保留土瓜灣站C出口,初步看來純粹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的情況。「陰謀論」地說句,未知當局是否因為土瓜灣站因保育古蹟而導致建築超支,於是便以保留石砌結構為藉口,拿C出口來「開刀」藉此節省回部份成本,令當地居民無辜受牽連。希望當區區議會及居民能夠向當局據理力爭,令石砌結構及C出口並存的雙贏結果能夠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