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建築之一的雷生春,早前收到了30個非牟利機構申請進行活化。然而經當局評審後,只有兩份計劃進入第二階段評審,而醫館及食肆這兩個最常見的申請類型均被全部否決。入圍的兩份計劃性質如何當局未有公佈,筆者也不清楚它們的優勝之處,但當局一刀切否決所有活化為中醫藥館的申請,筆者認為並不太合理。
雷生春座落於旺角北部,荔枝角道及塘尾道交界,為一座具有古典意大利建築特色的唐樓。該建築由九龍巴士創辦人之一雷亮擁有,原本是用作「雷生春」醫館及住宅之用。至2000年,雷亮後人將這座建築捐贈給香港政府,而古物諮詢委員會亦將雷生春列為一級歷史建築。政府於2005年為雷生春進行修葺後,便一直研究雷生春未來用途,可惜一直遲疑不決,一拖便拖了三年,至今年才開始為活化招標。
假如是本網誌的常客,都應該清楚筆者對活化建築的立場:「應盡可能切合其歷史背景」,例如筆者曾提倡將香港立法會大樓恢復作終審法院、舊中區警署活化為警隊博物館新址等提議。筆者對雷生春的立場也是一樣,也是希望它能夠作為一座以中醫藥為主題的建築。早前民協社會服務中心高調向公眾展示過其活化計劃,改裝成中醫藥管理中心,作售藥、診療、展覽等用途,頗得筆者歡心。當局把包括民協在內的同類計劃全數否決,筆者覺得相當婉惜。
根據活化歷史建築委員會主席陳智思表示,否決醫館類的申請,主要是因為該處貼近馬路,有較多噪音,不能做到「靜心療養」云云。筆者認為這個理由簡直可笑,香港鬧市中也有很多醫館,其顧客可會嫌棄不能「靜心療養」?難道要將所有中醫藥館搬到郊區才可以讓病人「靜心療養」?此外,筆者也想批評整個「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的評審過程缺乏公眾參與,公眾無法發表對各個活化方案的意見。而評審過程也欠缺透明度,不但沒有公佈各個入標的活化方案的內容,更沒有公佈入圍方案的內容以及入圍原因。筆者對此實在感到非常失望。
事到如今,筆者只寄望篩剩的兩份活化計劃真是能夠適合雷生春,以及切合公眾對雷生春活化的期望。筆者也希望日後其他未進行評審的歷史建築活化計劃,能夠加強透明度及公眾參與的成份,使最理想的活化方案能夠被挑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各位讀者發表意見,筆者會盡量逐一回應。筆者保留刪除任何涉及粗言、人身攻擊、嚴重離題或其他不當內容的留言之權利,敬希垂注!
為方便交流討論,以及避免被系統誤判為「垃圾留言」,筆者不太鼓勵讀者以「匿名」身份留言。假如在使用「名稱 / 網址」身份留言時,留空網址一欄出現了「網址含有無效的字元」的錯誤訊息,請以半形空格(按一下spacebar)填寫該欄。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由即日起,所有留言需要經過審核,故未能即時顯示。
【目前筆者因事暫停網誌更新,期間留言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被審核,敬希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