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筆者談論過有關港鐵站名的中文用字有甚麼令人疑惑的地方,今次便應該輪到談論英文站名了。中文和英文均為香港的官方語言,港鐵站名固然便需要同樣有官方的中文站名和英文站名。然而一些英文站名的取名,卻讓部份人覺得好奇或質疑。今日就讓筆者談談當中的一些特別例子。
調景嶺本來的英文名稱是「Rennie's Mill」;將軍澳本來的英文名稱則是「Junk Bay」。為何調景嶺站和將軍澳站的英文站名卻使用音譯自中文地名的「Tiu Keng Leng」及「Tseung Kwan O」?這樣會否對使用英文的乘客構成不便?在解答這些問題之前,先看看兩個英文地名的由來。「Rennie's Mill」譯回中文即是「倫尼的磨坊」,話說1905年一個名為Rennie的人在該處興建麵粉廠,所以該處便得名「Rennie's Mill」了。雖然麵粉廠因為經營不善於三年後便倒閉了,可是其英文地名一直沿用,直到1990年代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Rennie's Mill」這名稱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加上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的因素,官方英文地名亦改為「調景嶺」的中文音譯。而「Junk Bay」本來是「帆船灣」的意思,可是「Junk」一詞也有「垃圾」的意思,所以在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時,也順便將官方英文地名改為「將軍澳」的中文音譯。由此可見,在地鐵將軍澳線通車之前,兩地的官方英文地名已經改變了,地鐵在決定車站名稱時,自然便以官方最新地名為準。筆者認為這種做法相當合理,畢竟今時今日真是不是很多人知道「Rennie's Mill」及「Junk Bay」這兩個舊名,假如貿然使用,反而為很多乘客帶來疑惑。對於使用英文的乘客而言,雖然以中文音譯的英文站名是難記一些,但始終會帶來另外的好處,就是當問路的時候,普羅大眾應該都會聽懂所指的地名是哪一處,而不會出現「雞同鴨講」的情況。
調景嶺站能夠與「Tiu Keng Leng」完全對應,可是有一個車站的中英文名稱被認為不能完全對應:「迪士尼站」的英文名稱不是「Disneyland」,而是多了「Resort」一字,即是變成「Disneyland Resort」。究竟這樣的用意何在呢?「Disneyland Resort」所指的,就是「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這個度假區包括主題公園、酒店、迪欣湖及其他配套設施,而「香港迪士尼樂園」只是「香港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當中的主題公園部份。迪士尼站所服務的就是整個「迪士尼樂園度假區」,因此英文名稱便採用「Disneyland Resort」而非「Disneyland」。至於中文名稱,本來應該稱為「迪士尼樂園度假區站」,可是這個站名很明顯是過長,所以才縮減至「迪士尼站」三個字。「Disneyland Resort」只得兩個字,尚算簡潔,自然便沒有縮短的必要了。「迪士尼線」稱為「Disneyland Resort Line」,也是同一個道理。
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筆者認為值得談談的,還有尖東站的英文名稱。尖東站的「尖東」,全稱是「尖沙咀東」,英文通常稱為「Tsim Sha Tsui East」,可是尖東站的英文名稱,卻使用「East Tsim Sha Tsui」。這與荃灣西站的「Tsuen Wan West」,以及兩鐵合併後之旺角東站的 「Mong Kok East」,顯得格格不入。坊間對這個名稱有不同的解釋。有指「尖東」是一個正式的地名,故將「East」字放在前面;相反「旺角東站」只是指「旺角」東部的車站,沒有「旺角東」這個地名,故將「East」字放在後面。這個說法有相當明顯的破綻,就是「尖東」的通用譯名乃「Tsim Sha Tsui East」,除了尖東站之外也找不到其他以尖東命名的設施會使用「East Tsim Sha Tsui」,因此以上的解釋並不合理。另外一種說法則指出,尖東站的位置並完全位於尖東的地域,因此故意將之稱為「East Tsim Sha Tsui」以茲識別。事實上,尖東與傳統的尖沙咀舊區以漆咸道南為界,而有半個尖東站確實座落於漆咸道南以西,因此這種說法則有一定的道理。可是筆者對此仍有不滿的地方:既然英文名稱要與傳統上的「East Tsim Sha Tsui」區分,反而中文名稱又不用與傳統上的「尖東」區分呢?
事實上,尖東站最早並不是稱為「尖東站」的。翻查歷史資料,這個車站的構思可追溯至1970年的地鐵方案,當時稱為「馬連拿站」(Mariner),指的是當時位於中間道一帶的海員俱樂部。到了1990年代,這個車站被重新提起時,那個海員俱樂部已經不存在了,才有「尖東站」這個以「尖東」為名的新名稱。筆者認為,中文站名使用「尖東」並沒有問題,始終有半個車站都是在尖東的範圍,故此同樣道理,英文站名一致地使用「Tsim Sha Tsui East」也沒有問題,現時的「East Tsim Sha Tsui」反而顯得多此一舉。假如當局真是認為需要與傳統的尖東區別,中文也同樣不應使用「尖東」了,那麼就只能使用另一個地名:「訊號山」。不過顯而易見,「訊號山」的知名度遠遠不及「尖東」,因此還是以「尖東」一名佔優。
說到音譯地名, 未必需要有太多 "理由"。八九十年代港府把一些地名從意譯變成音譯, 似乎未必有那麼多解釋的。舉例說昂船洲就由 Stonecutter's Island 變了 Ngong Shuen Chau 了。
回覆刪除其實個人有限經驗得知, 其他非英語地方也多用音譚, 諸如即使很 "崇洋" 的新加坡, 也有非常多的地名是音譯的。身為一個英語並非母語的人來說, 識別音譯地名是比意譯地名容易, 因為音譯通常都是一些簡單發音, 反而英文字千變萬化。而且音譯字也有獨一無二的好處。在網上查 "Choi Hung" 一定是指香港的彩虹 (村), 但查 Rainbow 就肯定出現很多不相關的結果了。至於以英文為母語的人是怎樣想, 我就不知道了。
音譯地名實質好處固然是方便和本地人溝通, 另外也有能讓外地人認識地名在當地語言是怎樣讀的用途。這和不同國家命名西太平洋颱風都採用當地語言拼音的用處一樣。
回 ZK-NBS:
回覆刪除香港政府將意譯地名轉音譯的舉動,通常針對中英文地名意思不同的情況,例如「Stonecutter's Island」與「昂船洲」兩詞的意思不同,所以才將「昂船洲」音譯為「Ngong Shuen Chau」。文中的「Rennie's Mill」和「Junk Bay」正是同樣道理。
筆者認為音譯地名也有可取之處,方便與原文的地名對應。可是音譯未必一定是最好是做法,例如部份近年命名街道的英文名稱,出現盲目使用音譯的情況。舉兩個例子:白石角科學園的一條主要道路名為「創新路」,「創新」一詞正是配合科學園的氣氛,可是英文名稱不是意譯為「Innovation Road」,而是硬要音譯為「Chong San Road」,失去了本來的風味。而香港仔海旁的「魚市場道」,以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為名,英文名卻不採用意譯的「Fish Market Road」,偏偏要用音譯「Yue Shi Cheung Road」,真是令人感到啼笑皆非。
回 路人:
回覆刪除謝謝指正。至於假如以港鐵公司「柯士甸站」的邏輯命名尖東站,也許真是有機會以「漆咸道南」來命名為「漆咸站」,當然大前提就是需要港鐵公司認為車站位置遠離傳統的尖東之範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