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4日星期三

《那些年》膺香港最賣座華語片 港產片何時才爭氣?

面對外地電影的成功,港產片何時才能爭一口氣?(圖片:WCUMBELEE@Wikimedia)

台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於2011年10月在香港上畫,不但連續五星期成為票房冠軍,更於大除夕成功登上香港最賣座華語電影的席位。看到這樣的結果,筆者對香港電影的失落有感而發——決定電影票房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在電影的製作質素,而是在電影的宣傳工作上。電影要有好票房,拍得好不好還是其次,最重要還是要引起全城熱話。

先申報一下,筆者並未看過亦沒有興趣看《那些年》,在同一天上畫的電影中筆者反而是看了香港電影《奪命金》。筆者當時心中為《奪命金》抱打不平——要是它早一星期上畫的話,絕對可以獲得一星期票房冠軍了。而根據筆者的觀察,當時傳媒的報道確實有重《那些年》而輕《奪命金》之嫌。在傳媒的推波助瀾下,票房自然不斷增長。加上近年電影院線比昔日更以利潤掛帥,對於票房較佳的電影之偏袒比昔日更大,造成上畫電影強者越強,弱者難以翻身平反的情況。筆者聽過一個朋友的分享:他打算看一套電影,在網上看到了戲院當日放映時間後,便到戲院打算購票,豈料到了戲院後,才發現院方臨時取消了有關場次,並將該場次改為放映《那些年》。最賣座的電影得到更多場次,同時削減了其他電影的場次,變相令觀眾的選擇減少,不少觀眾在時間未能配合的情況下,由於沒有其他選擇,往往只能觀看那套最賣座的電影。而《那些年》正正就是利用這一點,提早一個月上映極少量的優先場,而每場均取得極高入座率,取得院方的信心,到正式開畫時便擁有較《奪命金》等其他電影為多的場次,形成先天優勢。加上發行商的高明市場推廣手法,《那些年》無論在傳媒和互聯網上都成為熱門的話題。大多數年青人總愛追隨潮流,當身邊很多人都有觀看《那些年》,且評價並不算差時,自然便會想去觀看。能夠掌握這種羊群心態,對推高票房有很大的幫助。

事實上,《那些年》始終是台灣製作的電影,當中或多或少都是夾雜著台灣地道文化(例如騎單車上學的情節,香港實在很難看到),加上演員並沒有香港人熟悉的面孔,演員講的也是國語,理論上比起香港電影有多一重隔膜。筆者敢言,假如《那些年》的宣傳工作失敗,未能成為傳媒和互聯網的熱話,單憑其青春氣息作賣點,票房便有可能會「少一個零」,只會與另一台灣電影《海角七號》相若。

今次《那些年》成為香港最賣座的華語電影,筆者恐怕在未來幾年內都沒有港產電影能夠超越。筆者希望香港電影業界能夠深入分析《那些年》成功之道,盡快奪回第一寶座,為港產片爭一口氣。

12 則留言:

  1. 台灣片商其中一個值得香港片商學習的地方,就是願意投資將本地小說改編拍攝成為電影。香港片商敢嘗試嗎?

    回覆刪除
  2. 成功之道 = 收買傳媒 + 聘用大量網絡打手

    回覆刪除
  3. 筆者所言關於電影能否站上院線的問題,其實台灣片通通經歷過。因為台灣對外面完全開放,沒有像韓國有進口配額,所以五年前的台灣本土片(通稱國片)是一片悽慘的景象,票房能上五百萬台幣就可以說是"賣座"了。為了這個問題,政府還三不五時找電影院業者來喝咖啡,道德勸說一番(請他們手下留情,不要完全不排國片檔期),甚至祭出補貼措施,放映一天國片平均約可補貼台幣1萬元。另外,拍片的人也慢慢摸索出一套和戲院打交道、宣傳影片的方法,不再悶頭拍片,拍好就交給上帝,導演開始會重視宣傳,懂得找專家來行銷。艋舺就是最好的範例,它們在還未開拍前就開始造勢,海報和預先拍的片花就已經出來了,營造觀眾期待頗成功。
    以上多重管道一齊作用之下,台片票房才緩緩有了起色,不再是票房毒藥,不再讓觀眾認為進場看電影風險太大(畢竟電影票也不便宜),之後就有了練習曲(被華納老闆看中,願意幫它在華納連鎖戲院排檔期),再來就有了海角七號,本來海片沒有要排這麼多戲院檔期,但是戲院老闆(好像也是華納)認為這部片有潛力,硬是排出了超出預期的檔期,第一個禮拜票房不佳,但是口碑慢慢在網路上傳開,倒吃甘蔗,票房愈來愈好,院線也樂得多開檔期。

    回覆刪除
  4. 單靠宣傳及市場手段就可以打做六千萬票房?最重要是電影口碑好。印度電影「作死不離3兄弟」也有二千多萬票房,「奪命金」只有8百多萬,為什麼?一樣是靠口碑。

    你可以花錢將一齣電影吹到天上有地下無,不過第一批觀眾/影評人看了之後劣評如潮,甚麼宣傳推廣策略都是枉然。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是要真金白銀由銀包掏錢出來購票的時候,就更加多一層考慮。

    最近電影資料館聯同6位對香港電影有長期研究和發表良多的評論人,以「殿堂作品」為概念,推選出100部由1916年至1999年可供放映的香港電影。我想去買票看「上海之夜」,售票員未查電腦已知道沒有票。好電影(即使已經舊)仍然有很多人支持,不過沒有人會付錢看爛片,不管你是新片舊片。

    回覆刪除
  5. 回 Tak:
    九把刀在台灣算是知名,但香港有沒有知名的小說作家值得片商投資改編成電影呢?

    回覆刪除
  6. 回 匿名:
    雖然筆者曾經也有類似的懷疑,但在沒有任何確實證據下,如此言之鑿鑿似乎又過於武斷。

    回覆刪除
  7. 回 魚小魚:
    謝謝閣下分享了台灣當地的情況,看來香港和台灣在這方面也有不少相似的地方。

    回覆刪除
  8. 回 Allan:
    筆者並非認為《那些年》毫無質素,只是相當質疑坊間的所謂口碑一大部份是吹捧出來的,將之包裝成非看不可的「神戲」。看過不少觀眾的觀後評價,也認為坊間的口碑是言過其實。

    回覆刪除
  9. 或者「那些年」是言過其實,但至少也值50-60分。大部份港產片卻是差到令人不提也罷。因為除了爛和悶之外,沒有甚麼可以說。

    香港電影業應該慶幸還有一個真的會拍電影的許鞍華。

    回覆刪除
  10. 回 Allan:
    近年港產片平均質素確實差了不少,但有時亦會有佳作的。況且縱使《那些年》在去年香港票房名列前茅,但這並不代表其質素在去年所有在香港上映的華語電影中是最優秀的。

    回覆刪除
  11. 《那些年》觸動在下的心靈, 勾起在下青年時期不少甜與苦的記憶, 久久不能釋懷, 此齣電影是香港人久違了的佳作, 有如久旱逢甘霖, 衝破華語片票房紀錄是非常合理的.

    回覆刪除
  12. 回 匿名:
    筆者也明白有不少觀眾是真心喜歡那套電影,可是如果沒有其巧妙的宣傳策略,票房成績未必會這樣驚人。

    回覆刪除

歡迎各位讀者發表意見,筆者會盡量逐一回應。筆者保留刪除任何涉及粗言人身攻擊嚴重離題或其他不當內容的留言之權利,敬希垂注!

為方便交流討論,以及避免被系統誤判為「垃圾留言」,筆者不太鼓勵讀者以「匿名」身份留言。假如在使用「名稱 / 網址」身份留言時,留空網址一欄出現了「網址含有無效的字元」的錯誤訊息,請以半形空格(按一下spacebar)填寫該欄。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由即日起,所有留言需要經過審核,故未能即時顯示


【目前筆者因事暫停網誌更新,期間留言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被審核,敬希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