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安達臣道石礦場發展方案高下立見

位於九龍東部、運作逾五十年的安達臣道石礦場,將於2016年完成復修,並發展成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當局於月前展開公眾諮詢,拋出了兩個設計方案供市民選擇。當局表示經過初步分析,發現市民較喜歡那個設有「石礦公園」的方案,筆者對這個結果完全理解,因為另一方案根本毫無特色可言,有選擇等如無選擇。

在公眾諮詢中,方案一會在發展區的中間部份發展為一個設有零售、餐飲及娛樂等設施的活動中心,而在山坡上則興建附設餐飲設施的眺望台,西南面更會興建一個逾15公頃的石礦公園。方案一的設計概念,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並呼應其歷史背景。可是,方案二只能以平平無奇來形容:發展區的中間部份會發展為一個大型露天廣場,只設有小量商業發展,並設有較多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兩個方案比較起來,實在是高下立見——方案二的設計概念根本放在香港大部份地方都沒有問題,而方案一的設計概念顯得正好是為安達臣道石礦場度身訂造,更使其由一個單純的住宅區,變成全香港市民都可享用的旅遊景點。除了成本較高之外,筆者想不到甚麼理由要取方案二而捨方案一。

筆者也順道在此提出對安達臣道發展項目的其他意見。根據當局構思,安達臣道住宅區將容納約三萬人口,私人與資助房屋比例為8比2。筆者同意區內已有很多公屋項目,加上安達臣道山下的土地已落實興建公屋,所以理解當局希望新區能夠有較多的私人房屋。不過,隨著居屋即將復建,而用作居屋的土地(尤其是市區土地)相當短缺,所以筆者希望能夠調整安達臣道發展項目的房屋比例,私人房屋、居屋、公屋的比例改為4比4比2,甚至完全不建公屋而改建居屋,預計可以容納約12,000至18,000名居屋居民,即是約三千多至五千餘個居屋單位。

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

市政大廈命名越見不倫不類

香港有一種頗為獨特的建築物,就是將乾濕貨市場、圖書館及體育館三種用途(或其中兩種)集中在同一建築內。在以往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主政年代,這類建築統一稱為「市政大廈」,並以當地的地名或街道名稱命名。可是自從兩局被「殺」後,可能由於「市政」二字令市民聯想到市政局,新落成的同類建築開始改稱為「綜合大樓」,如2004年啟用的「大埔綜合大樓」及今年啟用的「小西灣綜合大樓」等。筆者雖然還是較喜愛「市政大廈」之名,但未至於強烈反對「綜合大樓」。惟最新落成的兩座大樓之名稱,筆者實在覺得難以接受,就是「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及「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

筆者首先想討論名稱的後半部。政府建築物以往主要只是「政府合署」(政府辦公室)及「市政大廈」(康樂文化設施)兩個主要類別,近年卻多出了「社區綜合大樓」(如「堅尼地城社區綜合大樓」)及「政府綜合大樓」(如「美孚政府綜合大樓」),實在讓市民容易感到混亂。事實上,筆者曾幾何時也搞不清楚有甚麼分別(見《「政府合署」與「政府綜合大樓」原來有分別》)。以「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為例,其設有體育館、社區會堂及政府辦事處,雖然確實與傳統上的「市政大廈」及「政府合署」有少許分別,但即使簡單稱為「綜合大樓」,筆者認為是可以接受的,實在不用「政府綜合大樓」這樣冗長。至於「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則設有圖書館及體育館,與傳統上的「市政大廈」相近,筆者實在不明白為何要創出「文化康樂大樓」這樣累贅的名稱。如果真是不想用「市政大廈」,大可仿照「大埔綜合大樓」般使用「綜合大樓」。

上段批評兩座建築物的名稱後半部不夠簡潔,前半部的問題則更嚴重。「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的名稱,彷彿是政府恐怕市民不知道將軍澳是屬於西貢區,所以要在「將軍澳」之前加上「西貢」兩字,筆者認為這根本是毫無需要。詭異的是,在內的體育館卻命名為「坑口體育館 」,名稱出現不一致的情況。大樓到底應該統一使用「將軍澳」還是「坑口」,筆者認為各有優點:使用「將軍澳」可與附近的「將軍澳醫院」、「將軍澳運動場」等設施的格式一致,而使用「坑口」則方便市民知道該大樓位於坑口一帶。如果將軍澳新市鎮沒有興建第二座綜合大樓的計劃,筆者傾向將大樓命名為「將軍澳綜合大樓」,但由於「將軍澳體育館」已經存在,體育館只能夠稱為「坑口體育館」,未能與大樓名稱統一了。

至於「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的「屏山天水圍」,筆者的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當年西鐵錦上路站的名稱爭議:原稱「錦田站」遭到附近的八鄉居民反對,曾一度要求改名為「錦田八鄉站」。大樓的位置正是與錦上路站的情況相似,夾在兩個地方中間,就是天水圍及屏山。嚴格來說,大樓所處的位置屬於屏山的範圍,理應以「屏山」命名,但偏偏西鐵天水圍站就是建於天水圍最南端近屏山一帶,令該處被區外人視為天水圍的一部份,加上大樓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天水圍新市鎮,不用「天水圍」命名又似乎說不過去。當局為免「順得哥情失嫂意」,只好創出「屏山天水圍」的名稱。筆者認為,「天水圍」遠較「屏山」知名,並考慮到大樓是天水圍新市鎮的設施,捨棄「屏山」而使用「天水圍綜合大樓」或「天水圍市政大廈」會是更佳的選擇。如果怕將來天水圍其他地方也會興建同類建築而不想使用「天水圍」,也可考慮使用「天水圍南」。

綜合以上意見,筆者建議將「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改稱「將軍澳綜合大樓」;將「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改稱「天水圍綜合大樓」或「天水圍市政大廈」,簡化後的名稱方便市民記憶,希望當局能夠考慮。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海港政府大樓可搬往舊政府總部西座重建項目

筆者昨天發表過對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重建項目的意見,本來不想重覆主題,但既然有了一些新想法,今天便繼續討論這個項目。筆者有一個大膽建議,就是將現時位於中環海旁的海港政府大樓搬到舊政府總部西座那座32層高的大樓,而海港政府大樓原址則用作發展甲級寫字樓之用。這樣的安排既可保持「政府山」免受商業用途入侵,更可增加政府的收入。

如果閣下是這個網誌的老讀者,都應該會留意到海港政府大樓再一次成為筆者的「開刀」對象了:先是建議將其安置在中環新海濱五號用地(當局最終決定用作興建寫字樓和酒店),後來再建議將其搬遷到筆者建議在即將拆卸的黃竹坑消防局原址興建的「黃竹坑政府合署」內(該址用途當局至今仍未有定案)。為甚麼筆者三番四次建議當局搬走海港政府大樓呢?原因就是該地皮的潛在價值了。海港政府大樓連同旁邊的「中環(林士街)巴士總站」如果能夠重建成一座與「國際金融中心一期」相若(38層,總樓面面積72,850平方米)的甲級商廈,其估值保守估計比起目前政府合署西座的選址高至少一半或以上。

更重要的是,目前不少反對重建中區政府合署西座的聲音,主要都是針對日後的新建築將會由私人機構租用,令「政府山」變得名不副實。假如重建西座的新用家依然是政府自己,相信反對重建的人數必定會少得多。而且海港政府大樓樓高只有25層,所以原定32層的重建項目大有減少層數的餘地,令整體發展規模進一步縮小,從而爭取更多市民支持。

2011年11月16日星期三

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應盡量減少商業成份

隨著香港政府總部搬到添馬艦,被稱為「政府山」中區政府合署將會騰空。當局建議東座和中座交予律政司使用,而西座將會拆卸重建成一座32層高的寫字樓,附設5層購物商場,引起社會上不少聲音反對,並希望西座能夠保留。筆者對是否必須保留沒有強烈的意願,如果能夠保留當然是好事,但即使真的要拆卸重建,筆者也未至於強烈反對,只是希望新建築物能夠盡量減少商業成份。

當局昨天公佈的修訂方案其實是朝著筆者希望看到的方向走,最主要的地方是將大部份零售樓面改為「政府、機構及社區用途」。筆者建議可以考慮將現時租用中環中心的中西區民政事務處及其他政府辦事處搬到此處,而此處亦可開設大型郵政局,繼承即將拆卸並搬到九龍灣的香港郵政總局為中環提供的郵政服務。可是,筆者仍進一步希望剩下來的2,000平方米(約2.1萬平方呎)的零售樓面,能夠用作開設一個由社會企業經營的大型美食廣場,為中環上班一族提供價錢合理的膳食。

另一方面,政府指定證監會及港交所租用新寫字樓,筆者對此也沒有強烈意見。不過筆者要指出一點,證監會及港交所現時租用的地方其實不多,是否真的需要興建一座32層高的寫字樓並將三分之二樓面面積給予它們呢?據筆者手頭上的資料,證監會佔用了遮打大廈的四層半,港交所(不包括位於交易廣場的交易場)亦只佔用了國際金融中心一期的兩層而已。筆者也認為,為減低發展規模,新寫字樓不用預留樓面面積租予其他私人商業機構。故此,筆者認為32層高的寫字樓可以大幅降至10至12層。假如不安排證監會及港交所租用新寫字樓,寫字樓的高度更可降低至與現時的西座相若,其樓面可改為租予非牟利組織作辦公之用。

最後,筆者還有一個交通上的建議,就是希望在中區政府合署西座重建的同時,於地底預留鐵路車站空間,供日後沙中線由金鐘站延長到中環南時可以使用。十多年前九鐵公司在沙中線計劃中建議設立「中環南站」,最終因為沒有合適選址而要暫時擱置。筆者認為,中區政府合署西座地底正是設立新鐵路站的上佳選址,「中環南站」的設立亦可紓緩將來金鐘站的部份轉乘人流。無論將來沙中線是否西延,預先留下空間總不會是一件壞事。

2011年11月14日星期一

啟德環保連接系統支線建議

今年施政報告建議的「起動九龍東」計劃,將啟德發展區、觀塘和九龍灣發展為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當中區內的交通,將主要由「啟德環保連接系統」負責。根據當局構思,該系統為一單軌列車系統,由一條路線構成,由九龍灣站出發,經九龍灣、啟德站及啟德發展區後跨海接駁觀塘站。筆者早前與網友透過電郵交流過,發現環保連接系統有擴充空間。雖然筆者在政見上不認同民建聯,但民建聯對民生的建議不是毫無道理。民建聯建議將系統延至土瓜灣東部,筆者原則上是支持的,這亦是本文建議的其中一部份。

事緣啟德發展計劃最終決定「零填海」,令土瓜灣東部海旁對出的填海一併擱置。為了讓沙中線車站服務最多人口,沙中線於土瓜灣的走線也需要向內陸移動,從而使俗稱「下路」的土瓜灣道遠離車站覆蓋範圍,引起當地居民強烈不滿。然而,港鐵公司一直未有提出實質的措施(如興建自動行人道)安撫及補償受影響居民。今次當局發展啟德環保連接系統,正好提供一個補償機會,所以民建聯便藉機建議興建支線服務土瓜灣。筆者不太清楚民建聯的具體建議,但經與網友初步討論過後,自己也為土瓜灣支線準備了一條具體的定線:由啟德站出發向西南走,設啟德西站;再轉入土瓜灣道及九龍城碼頭巴士總站,設翔龍灣站;再經旭日街,雖然初期並不會設站,但當將來沿路的工廠大廈改建為住宅後,可考慮在此處設海心站;最後轉入浙江街,在近馬頭圍道處設總站,方便乘客轉乘沙中維「馬頭圍站」(「馬頭圍站」並不在馬頭圍而在土瓜灣,故筆者特意用引號括起)。有網友建議支線應進一步南延,經鶴園往何文田,以帶動鶴園一帶由工業區轉型為住宅區,但筆者認為這過於進取,恐怕引起更多爭議,所以還是保守一點,將土瓜灣支線以「馬頭圍站」作結。

除了向南伸延的土瓜灣支線之外,另一條可考慮的建議為向北伸延,服務新蒲崗及慈雲山南部。這條支線可行的大前提,是環保連接系統所使用的單軌列車有一定的爬坡能力。不過單軌列車的爬坡能力能力始終有限,故此筆者也只敢建議以慈雲山南部作結,而不會再進一步服務慈雲山中心一帶。經與網友初步討論過後,慈雲山支線的定線如下:由啟德站出發先跨過太子道東往彩虹站,設東頭站及新蒲崗站;再後轉入蒲崗村道,設鳳德站及慈雲山站,而慈雲山站的位置為慈樂邨以南的行人天橋旁邊,以便慈雲山山上的居民來往車站。

假如這兩條支線能夠成事,整個啟德環保連接系統更可考慮進行定線重組,將原有走線一分為二:由九龍灣站出發的一段接駁土瓜灣支線、由觀塘站出發的一段則接駁慈雲山支線,變成兩條以啟德站作交匯的單軌鐵路線,令乘客更為方便。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啟德環保連接系統支線建議 - 評深宜論

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2015年區議會選舉參選指南:選區挑選

有網友曾經半開玩笑地建議筆者可以考慮從政,因為筆者主意多多,尤其以地區議題有獨到見解云云。筆者有自知之明,在這個每日百多人次瀏覽的網誌暢所欲言尚算勝任有餘,但要走到現實世界參與政治工作,恐怕沒有這樣的能力。從政還要能言善辯的技能、廣闊的人際網絡及足夠的財力,筆者自問三樣都沒有。不過,假如有讀者有齊以上三項且有興趣從政,筆者或許可以獻出一些計謀。尤其是剛剛一屆區議會選舉竟有76個選區自動當選,筆者樂見下一屆有更多人出來參選,將自動當選的機會減到最少。雖然現在距離2015年區議會選舉還有四年時間,但參選區議會講求地區工作,所以此刻開始籌備並不算早。而參選的第一件事,當然就是選區的挑選。筆者在此整理了一些資料,希望能夠協助有志參選下屆選舉的網友。

過去一屆區議會選舉有76個選區自動當選,首次參選人士大可以選擇這些選區。在財力而言,挑戰獨立議員較挑戰有政黨背景的議員相對較容易。以下是今屆由獨立議員自動當選的選區:

  • 東區炮台山
  • 東區維園(2屆自動當選)
  • 南區香港仔
  • 南區鴨脷洲邨
  • 南區置富
  • 南區田灣(2屆自動當選)
  • 深水埗區長沙灣
  • 九龍城區樂民
  • 黃大仙區龍趣(3屆自動當選)
  • 黃大仙區樂富
  • 黃大仙區翠竹及鵬程(2屆自動當選)
  • 觀塘區雙順
  • 觀塘區安利(2屆自動當選)
  • 觀塘區平田
  • 觀塘區麗港城
  • 觀塘區淘大
  • 荃灣區荃威
  • 荃灣區荃灣郊區東(3屆自動當選)
  • 屯門區屯門鄉郊
  • 元朗區十八鄉北
  • 元朗區屏山北
  • 元朗區廈村
  • 元朗區嘉湖南
  • 元朗區錦綉花園
  • 元朗區錦田
  • 西貢區維都
  • 大埔區大埔滘
  • 大埔區康樂園
  • 沙田區駿馬
  • 葵青區華麗

從上表可見,有好幾個選區已經兩屆甚至三屆自動當選,除非該區區議員的工作表現真是完美無瑕,否則區內肯定有一批選民有求變之心。有意參選者宜把握這個優勢,針對現任區議員做得不足的地方來表現自己。

另外,有些選民傾向無政治背景的人士擔任區議員,故此挑戰由政黨人士自動當選的選區是另一個可行選擇。不過,在考慮捨難取易的原則下,筆者建議盡量迴避有鴻厚財力而地區工作表現較優秀的政黨,包括民建聯及公民力量,剩下來的則一試無妨。

自由黨:

  • 東區寶馬山
  • 九龍城區九龍塘
  • 沙田區王屋

其他政團:

  • 油尖旺區富柏
  • 荃灣區石圍角
  • 西貢區坑口東

除了以上的選擇之外,筆者還準備了一些另類選擇。有少數選區在今屆選舉中出現大混戰的情況,當選者的得票率只有三成多而已。以下是所有當選者得票率少於四成的選區,由低至高排列:

  • 西貢區尚德 (當選者政治聯繫:工聯會)
  • 北區粉嶺市 (當選者政治聯繫:民建聯)
  • 北區天平東 (當選者政治聯繫:民建聯)
  • 東區興東 (當選者政治聯繫:獨立)
  • 油尖旺區大南 (當選者政治聯繫:西九新動力)
  • 元朗區頌柏 (當選者政治聯繫:新民黨)

以上的當選者實質支持率並不足一半,所以假如之後四年的工作表現並不突出,很容易便會下馬。而且假如於下屆再次出現大混戰,也未必是一件壞事。大混戰的好處是較容易出現漁人得利的情況,但缺點是得票率很容易過低而被沒收選舉按金。今屆選舉所有只有兩人角逐的選區中,沒有人的得票率低於5%,但在以上六個選區中,有四名候選人無法取回按金。

最後,筆者要特別指出,以上內容只屬於很粗疏的初步分析,且距離選舉還有四年,隨時會出現很多變數,例如選區重劃等,所以參考一下便可以了,不必過於認真看待。

2011年11月7日星期一

起動九龍東還需中九龍線配合

寫政治文章總會令部份不同政治理念的人士提出反駁,所以筆者還是多發表相對較少會引起爭論的規劃文章。今年施政報告的其中一個重點,就是「起動九龍東」計劃,將啟德發展區、觀塘和九龍灣發展為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筆者認為這是無奈接受的選址,因為假如當局早20年便有意開拓核心商業區,其實有一個更為適合的選址:九龍站週邊地區。

為甚麼筆者會認為九龍站週邊地區理論上較適合發展為香港第二個核心商業區呢?就算不計算幾年前才落實設於九龍站一帶的跨境高鐵站,單是機場快線九龍站,已是一個莫大的交通優勢。事實上,筆者於早年的《不滿柯士甸站上蓋作住宅用途》,已經對九龍站週邊地區發展為豪宅區感到婉惜,並認為是浪費了該處的發展潛力。然而,當局仍一意孤行,堅持將柯士甸站上蓋這一塊九龍站週邊僅餘的土地發展住宅,筆者只是感到無奈。

西九龍已開拓成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發展區,第二個核心商業區的選址也只能退而求其次,改到啟德發展區一帶。不過,啟德在交通接駁方面始終不如西九龍。以前往機場為例,在九龍站地區只需約20分鐘,但啟德地區就要先以東西線經紅磡往南昌站,再以東涌線到青衣站,才能轉乘機場快線,費時失事。又以前往大陸為例,在九龍站地區可直接乘搭高鐵,但啟德地區就要先以東西線經紅磡往柯士甸站才到達高鐵站。由此可見,東、西九龍之間缺乏較直接的交通連繫,令西九龍的交通優勢無法讓東九龍受惠。要解決這個問題,興建中九龍線是最佳的解決方法。

總括來說,如果「起動九龍東」能夠有中九龍線的新鐵路項目加以配合,將能夠彌補九龍東交通不及九龍西方便的缺點,有利這個全新核心商業區的長遠發展。

2011年11月6日星期日

區議會選舉不應投白票

今日是2011年香港區議會選舉的投票日。筆者所處的選區之候選人已自動當選,故未能身體力行支持這次選舉。近日網上流傳呼籲泛民支持者,如果區內沒有人民力量及社民連的候選人,就應該要投白票,向民主黨、民協等「票債票償」作出懲罰。筆者對這種意氣之爭深感不以為然,畢竟投白票就是等如放棄自己選擇候選人的權利,也對民主黨或民協過往有良好工作表現的區議員不公道。

筆者一直認為,區議會議員的工作表現及辦事能力遠較其黨派重要,畢竟區議會並不是處理政治議題的地方,而是以地區工作為主。雖然2012年的立法會選擇將新增5個「超級區議員」議席,為區議會增添政治化的色彩,但筆者認為這個因素可以忽視。「超級區議員」只佔70個議席的其中5席,加上在比例代表制下,泛民與建制之比不是三比二就是二比三,差別只有1席而已。故此,選擇一個合適的區議會候選人時,不應太著意新增「超級區議員」制度所帶來的影響。返回正題,人民力量發起「票債票償」行動,正是只針對黨派而不理會個別候選人的行為。況且民主黨、民協支持政制改革是在立法會這個平台進行,與區議會這個平台根本完全沒有任何關係,故針對民主黨、民協區議員未免是殃及無辜。

今次區議會選舉已有76人自動當選,粗略假設每個選區有一萬名選民,已有76萬人失去了選擇的權利。對於仍有選擇權的三百多萬名選民,應該好好把握手上的一票,拋開黨派間的意氣之爭,投選一個自己認為有能力服務自己選區的候選人。另外,投白票對選舉結果並無任何作用,與其如此,倒不如選擇一個並非最差劣的候選人,總好過讓最差劣的候選人得以當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