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8日星期二

西隧加價流量反增 回購算盤難以打響

筆者早前發表《政府如欲回購東隧 此乃最佳時機》(提出時間比立法會議員還要早),建議政府「乘人之危」回購中信泰富七成多的東隧股權,並同樣回購其三成多的西隧股權,引起了讀者們的熱烈討論。其後也有立法會議員提出相同建議,使社會關注這個建議的可行性。然而,收購西隧股權估計將難以成事。除了這是因為回購了股權也未能使政府成為最大股東外,更重要是根據統計數據,西隧在加價之後,車輛流量不跌反增,這使西隧的估值上升,政府需要一個較高的價錢才能夠回購。除非中信泰富的問題進一步惡化,逼使其以低於市價出售資產,否則單就西隧而言,回購並不化算。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西隧加價7個月共多賺逾8000萬元,即每月平均盈利多了約1000萬元。這並不是一件出奇的事。而最令筆者詫異的地方,就是西隧的總行車架次竟然增加4.4%,每日平均4.91萬架次。套用經濟學上的市場供求定律,西隧加價而其餘兩隧價錢不變,西隧的需求理論上必然下跌,關鍵只是依據供求彈性下,需求下跌的損失能否被加價所抵銷而已。因此,就算西隧加價後流量下跌盈利上升,仍然合乎市場供求定律。可是現在的情況是西隧加價反而使其流量上升,這明顯違反了市場供求定律。筆者估計,可能是不少駕駛者都抱有西隧加價後紅隧必然更擠塞的想法,紛紛改用西隧,導致西隧加價反而吸引更多人用的畸型現象。

很多人都希望西隧不斷加價後,最終會招致自食其果,盈利必然下跌,這根本就是一廂情願的想法。過往的經驗經已反映,海底隧道的需求彈性是缺乏彈性的,即是隧道加價後多出來的收入,足以彌補需求下跌的損失有餘。現在西隧更出現「負需求彈性」這種畸怪形象,就即是既有加價後多出來的收入,也有額外需求帶來的收入。因此,筆者又要重提舊調,只有興建第四條海底隧道,使駕駛者有一個既廉價又不會擠塞的選擇,才可與西隧搶客。

中信泰富只持有35%的西隧股權,本來在政府的角度來說已是「雞肋」:購入也未能擁有多數控制權,但不購入便白白錯失「乘人之危」的機會。現在西隧的估值上升,要中信泰富割愛將會更為困難,需要作出的回購價亦會更高。因此,筆者認為政府可以放棄收購西隧股權,只選擇收購東隧股權。東隧專營權較西隧短,加價後其收入未有如西隧盤有顯注增加,更重要的是中信泰富持有70.8%的過半數權益,政府全數收購後將可擁有東隧的控制權,因此縱然收購西隧並不化算,收購東隧仍是一件值得考慮的事。

4 則留言:

  1. 西隧出現「價格上升而需求上升」並不一定是違反經濟學的,只要使用三條海底隧道合計的總行車架次增長,高於西隧的總行車架次增長,整件事仍是合理的。

    回覆刪除
  2. 回 匿名:
    謝謝指教。筆者確實忘記考慮這一點,不過這要取得另外兩隧的流量數據才可作定論。況且筆者也覺得,三隧整體流量一年內增加4.4%以上的機會率並不是很大。

    回覆刪除
  3. 如果單計銀碼﹐西隧的收費固然比紅隧高很多﹐但用紅隧過海是有機會成本的﹐那就是時間﹐而時間這成本﹐目前經濟學仍未能非常客觀的量化﹐只可以講﹐當經濟環境好的時候﹐人會比較樂意用金錢換取時間﹐反之亦然。用紅隧過海可能要塞半小時或以上﹐這半小時值不值二十五元﹐就是西隧流量關鍵所在。西隧由起草設計開始就是以高容量慳時間來支持高收費﹐問題是通車之後經歷多年通縮﹐駕車人士(尤其是運輸業)寧願以時間換取紅隧較低收費﹐所以西隧長時間流量偏低。西隧年初加價後流量反增﹐可能是上半年經濟尚未急速轉逆時錄得的﹐只要有駕車人士肯給二十五元來避免塞紅隧﹐需求曲線就會向右移﹐不加價的話流量增幅可能更大﹐所以不能說遺反了經濟學上的市場供求定律。

    回覆刪除
  4. 回 Alvin:
    正常來說,市場應該會有自動調節機制:假如過多車輛轉用西隧,紅隧便會不及以前擠塞,這樣便會重新吸引回一部份車輛使用紅隧,直至達到平衡為止。不過,閣下提及到經濟環境良好的因素,使更多人不介意西隧高昂的收費,也總算能夠解釋到西隧多了人使用的其中一個可能原因。筆者之前斷言西隧加價流量反增是違反經濟學理論,現在回想起來似乎也過於武斷。

    回覆刪除

歡迎各位讀者發表意見,筆者會盡量逐一回應。筆者保留刪除任何涉及粗言人身攻擊嚴重離題或其他不當內容的留言之權利,敬希垂注!

為方便交流討論,以及避免被系統誤判為「垃圾留言」,筆者不太鼓勵讀者以「匿名」身份留言。假如在使用「名稱 / 網址」身份留言時,留空網址一欄出現了「網址含有無效的字元」的錯誤訊息,請以半形空格(按一下spacebar)填寫該欄。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由即日起,所有留言需要經過審核,故未能即時顯示


【目前筆者因事暫停網誌更新,期間留言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被審核,敬希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