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3日星期一

大學學會包銷信用卡非新鮮事

有報章進行專題報道,批評銀行以利誘手段吸引大學的學會向同學促銷信用卡,並謂「埋下學界過度信貸危機」云云。筆者不明白報章的報道為何好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因為這些事情並不是最近才出現,而是早已出現了一段頗長的時間。筆者數年前曾擔任大學學會的幹事,可以分享自己的一些經驗和感受。

筆者當時擔任的職位是專責財政事宜的,而信用卡贊助確實是學會其中一個收入來源,記憶中整年的贊助費應該至少有逾千元,雖然金額不是很多,稱不上是「主要收入來源」,但是一千元對一個學生組織來說,已經可以補貼不少開支了。事實上,尋找信用卡贊助是由專責「市場推廣」事宜的幹事全權負責,詳細的工作流程筆者倒不是很清楚。不過,筆者印象中每個成功申請只會給予學會約二三十元的酬勞,並沒有報章報道所提及的每張信用卡一百至五百元的「天價」。另一方面,那些信用卡的推廣對象不只是會員(尤其是新生),事實上每名幹事在道義上都要自己「硬食」至少一份。例如筆者雖然幾乎不用信用卡,但由於自己的幹事身份,最後還是不太情願地不得不為自己申請了幾張。這些多餘的信用卡,除非必須確認後學會才收到錢,否則筆者都沒有確認過。而那些被逼確認的信用卡,筆者亦從未有使用過,而那些銀行也未曾賺過筆者的一分一毫,頂多只是間中寄來推廣優惠的宣傳單張。

總括來說,筆者認為擁有多張信用卡並不是使學生過度信貸的關鍵原因,最重要還是看其自制能力。畢竟無論是筆者自己、其他幹事還是筆者認識的所有同學,都未有聽說過會因為申請了多張信用卡而使自己遭遇任何信貸問題。假設有大學生本身不擅理財,就算學會不推銷信用卡,也難免會使自己陷入信貸危機,可見學會包銷信用卡並不見得有甚麼問題。假如當局擔心大學生會因為持有信用卡而胡亂消費,與其硬性規管大學生的信用卡數量或簽帳額上限,倒不如增撥資源加強學生的理財教育工作更為實際。

2 則留言:

  1. 凱文此言,石先生部份認同。因為這有點像有雞先或有蛋先。如果沒有信用卡,學生不會有多餘金額去消費。但倒過來說,如果社會沒有地方消費,那學生有錢也沒有用。

    我贊成你說,學生自我理財節制能力才是最重要。誠如匯豐銀行大班鄭海泉所說:「信用卡只是一種付款手段,並非借錢俾你洗。」但社會上普遍消費主義也是問題之一。

    另外,石先生覺得現在社會上有一種分期付款的風氣,不少人認為分期付款可以令金錢使用更有彈性,使用上可以更方便,免息分期更是有著數。但事實上,免息分期只是把你要付的錢分開年期歸環,實際上你仍要付那邊錢,而且你只是把每月的固定支出增加,對個人理財沒有太大好處。

    相反,一次性付款,你可以更清楚你的財務狀況。一旦有什麽問題,你可以直接減少支出,維持生活。

    有的人利用會計學來解說,你分期付款代表,你手上有多點流動現金,那你就可以利用這些流動現金作投資,賺取更多回報,這樣你就可以更有錢。

    這道理聽來不錯,但請問普通人怎會有投資的機會呢?難道你買手機分期付款的錢足夠抄股票、足夠開公司買貨賣貨嗎?還是你拿這些錢去買六合彩、跑馬、賭波?

    所以石先生始終認為信用卡及分期付款只會令年青人更容易消費,令年青人更容易過度消費。個人理財的觀念要自行培養,不然沒有信用卡、沒有 EPS ,只有現金,你還是可以成為「月光族」的。

    http://www.stoneip.info/?p=14595
    (本文同時張貼於本人的網誌及閣下的網誌。)

    回覆刪除
  2. 回 石先生:

    筆者尤其同意最後一句。信用卡及分期付款(甚至是自動增值的八達通)固然可能容易使人消費過度而不自知,可是最重要還是自行培養好個人理財的觀念。

    (本文同時張貼於筆者的網誌及閣下的網誌。)

    回覆刪除

歡迎各位讀者發表意見,筆者會盡量逐一回應。筆者保留刪除任何涉及粗言人身攻擊嚴重離題或其他不當內容的留言之權利,敬希垂注!

為方便交流討論,以及避免被系統誤判為「垃圾留言」,筆者不太鼓勵讀者以「匿名」身份留言。假如在使用「名稱 / 網址」身份留言時,留空網址一欄出現了「網址含有無效的字元」的錯誤訊息,請以半形空格(按一下spacebar)填寫該欄。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由即日起,所有留言需要經過審核,故未能即時顯示


【目前筆者因事暫停網誌更新,期間留言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被審核,敬希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