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0日星期二

狠招處理「雙非」學童來港讀書問題

「雙非」學童來港讀書,北區學校首當其衝。 (圖片:Chong Fat@Wikimedia)

「雙非」(父母均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子女取得居港權的問題,於近年逐漸浮現。筆者的立場與主流民意相同,都是認為他們不應取得居港權,但以現屆政府只剩半年任期的情況,相信問題於短期內難以了斷。況且即使成功令以後的「雙非」子女不再獲得居港權,過去已獲得居港權的那一批所衍生的問題仍需要香港社會面對,就如有報章頭條剛剛提到的教育問題。

報章報道「雙非」學童目前已大舉佔用新界北區的幼稚園學額,更有「雙非」家長表明要讓女兒在香港讀書直至大學畢業,以用盡香港政府公帑的教育資助。「雙非」家長從未向香港政府納稅,卻可以挪用香港公帑來幫自己培育子女,相信令絕大部份土生土長的香港市民憤慨。另一邊廂,早前有網上傳聞指有北區學校已被「普通話人」攻陷,真正的香港人在同學之間反而變成了「少數族裔」,就連中文科等課堂也改以普通話授課。這樣的情況實在令香港市民難以接受,豈能反過來讓外來者將本地文化同化呢?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需要透過一些「狠招」來處理,務求減少「雙非」學童來港讀書的意慾和機會。首先,政府應該對除了國際學校以外的主流學校之教學語言作出較嚴厲的規管:除了普通話科和中國語文科之外,其他科目只能以粵語或英語教授,不得使用普通話。至於中國語文科方面,筆者也明白到有部份學校傾向以普通話教授,以取代普通話科,故筆者也不強求中國語文科必須全以粵語教授,惟仍應規定至少要有一半時間以粵語教授,確保學童有足夠時間學習廣東話。而在課堂以外的時間,例如小息、午膳及課外活動等,教職員亦應只使用粵語或英語與學生溝通。以普通話為母語的「雙非」學童,處身在以上的環境中,自然便需要好好操練自己的粵語能力,方能跟上學習進度。

不過,以上招數涉及收緊學校選擇教學語言的自由,恐怕惹起不少教育界人士的強烈反對,故筆者提出另一「狠招」,就是將香港境內居住及境外居住的學童分開處理——境內居住的學童可獲優先編配學額。具體做法是在統一派位前的自行收生階段中只讓境內學童參與,而統一派位期間則會先處理全數境內學童的申請,之後剩餘的學額才編配給境外學童。目前「雙非」學童的家庭大多數在深圳定居(由於「雙非」家長本身並無居港權,除非成功申請單程證、優才計劃或投資移民,否則無法舉家在港定居),故此如果以上措施得以落實,他們將難以獲編配心儀的學校。這樣的做法是否有問題呢?筆者認為,優先處理居住於校網以內的學童之學額需求是合理不過的事,反而目前新界部份校網容許境外學童與區內學童一同競爭學額,對區內學童絕不公平。

事實上,以上的建議畢竟只是治標的做法,即使全數落實,仍改變不了「雙非」學童爭奪本地學童教育資源的事實。最治本的解決辦法,必然是盡早堵塞「雙非」子女可取得居港權的漏洞。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

歡迎各位讀者發表意見,筆者會盡量逐一回應。筆者保留刪除任何涉及粗言人身攻擊嚴重離題或其他不當內容的留言之權利,敬希垂注!

為方便交流討論,以及避免被系統誤判為「垃圾留言」,筆者不太鼓勵讀者以「匿名」身份留言。假如在使用「名稱 / 網址」身份留言時,留空網址一欄出現了「網址含有無效的字元」的錯誤訊息,請以半形空格(按一下spacebar)填寫該欄。不便之處,敬請原諒!

由即日起,所有留言需要經過審核,故未能即時顯示


【目前筆者因事暫停網誌更新,期間留言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被審核,敬希見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