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九龍東部、運作逾五十年的安達臣道石礦場,將於2016年完成復修,並發展成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社區。當局於月前展開公眾諮詢,拋出了兩個設計方案供市民選擇。當局表示經過初步分析,發現市民較喜歡那個設有「石礦公園」的方案,筆者對這個結果完全理解,因為另一方案根本毫無特色可言,有選擇等如無選擇。
在公眾諮詢中,方案一會在發展區的中間部份發展為一個設有零售、餐飲及娛樂等設施的活動中心,而在山坡上則興建附設餐飲設施的眺望台,西南面更會興建一個逾15公頃的石礦公園。方案一的設計概念,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優勢並呼應其歷史背景。可是,方案二只能以平平無奇來形容:發展區的中間部份會發展為一個大型露天廣場,只設有小量商業發展,並設有較多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兩個方案比較起來,實在是高下立見——方案二的設計概念根本放在香港大部份地方都沒有問題,而方案一的設計概念顯得正好是為安達臣道石礦場度身訂造,更使其由一個單純的住宅區,變成全香港市民都可享用的旅遊景點。除了成本較高之外,筆者想不到甚麼理由要取方案二而捨方案一。
筆者也順道在此提出對安達臣道發展項目的其他意見。根據當局構思,安達臣道住宅區將容納約三萬人口,私人與資助房屋比例為8比2。筆者同意區內已有很多公屋項目,加上安達臣道山下的土地已落實興建公屋,所以理解當局希望新區能夠有較多的私人房屋。不過,隨著居屋即將復建,而用作居屋的土地(尤其是市區土地)相當短缺,所以筆者希望能夠調整安達臣道發展項目的房屋比例,私人房屋、居屋、公屋的比例改為4比4比2,甚至完全不建公屋而改建居屋,預計可以容納約12,000至18,000名居屋居民,即是約三千多至五千餘個居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