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9日星期五

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政策徒添混亂

香港教育局終於公佈有關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方案,取消過往一刀切的母語教學政策,並為學校決定教學語言時候提供「彈性」。筆者認為,這樣的政策變動可以說是:「微調」不算微,「彈性」不夠彈。有關改動雖然大幅度改變現行英文中學和中文中學的劃分,但不少學校仍然被逼非自願地開辦中文教學的班別,也令家長選擇學校時的考慮更為複雜。這樣的微調政策,恐怕只是徒添混亂。為何不簡簡單單,完全撤消政府對中學教學語言的干預,由「市場」的力量來決定呢?

筆者早前的《與其「微調」教學語言 不如廢除強制母語教學》提及到,當局根本不明白香港社會的客觀現實情況,故此硬性規定教學語言,必然會帶來一定的反效果。現在當局終於作出讓步,倡議把有關政策「微調」,實際上根本就是大改,希望能夠盡量補救過去十年所犯的錯誤。然而,當局為了不完全打倒昨天的我,並討好支持母語教學的人士,卻不敢完全放棄強制母語教學,仍然對部份學校的教學語言施以一定的干預,對解決標籤效應的問題的幫助不大。另一方面,雖然當局現在給予部份學校一些彈性,容許它們開辦中英並用的「彈性班」,但無疑這並不能根本地解決問題所在,反而將事情越搞越複雜。

筆者始終認為,對於各間中學教學語言的政策,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讓所有學校都有權自行選擇,即是回復主權移交前的自由政策。香港身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應該明白到政府的干預是越少越好。筆者覺得中學教學語言政策也不例外,皆因學校為了自身利益,必然會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假如學校自行分析過後,發現母語教學真是比英語教學能夠使學生的公開試成績明顯理想,自然便會選擇母語教學,根本就用不著當局操心。尤其是現在出生率下降,中學進行汰弱留強的階段,總有一些表現不濟的中學需要停辦,因此在這樣競爭壓力之下,學校必然會選擇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教學語言政策,使自己學生的表現不比其他學校遜色。

根據筆者的建議,政府將不會對中學採用的教學語言選擇作出任何干預,而政府唯一應該做的,就只是監管學校對教學語言的宣稱是否名副其實,防止有學校「掛羊頭賣狗肉」瞞騙家長,宣稱是英語教學但使用母語教學。這樣的做法,無論對學校、家長及學生均是最為有利。

0 個意見:

 
評深宜論 — 主要聚焦香港時事、社會、規劃、交通等議題
本站最佳瀏覽解像度為 1024 x 768 或以上。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Hong Kong License 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政策徒添混亂》及本網誌其他文章均以
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