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1日星期一

太子道迴旋處與黃泥涌峽天橋

筆者在昨日的《談沙中線土瓜灣區兩個車站名稱之爭議》中,提到車站名稱出錯的原因主要是受街道名稱所累。有些街道名稱還有理可循,例如「大埔道」及「青山道」本來就是分別通往大埔的「大埔公路」以及通往屯門(舊稱青山)的「青山公路」的市區路段。可是有些街道名稱,還真是有點不可理喻。筆者現在就指出兩個例子:「太子道迴旋處」與「黃泥涌峽天橋」。

有讀者可能會隨即質疑,「太子道迴旋處」不是位於九龍城太子道西與亞皆老街東部盡頭的那一個迴旋處嗎?筆者要解釋一下,其實那一個迴旋處是叫「九龍城迴旋處」,亦即是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聖火訪港的「世運公園」座落的地方。不過,筆者今日想講的,並不是那一個迴旋處,而是位於西九龍大角咀新區的海輝道與連翔道的那個交匯處。可是,該處與太子道西的直線距離也有600多米,為甚麼會命名為「太子道迴旋處」呢?難道太子道西未來將會伸延到該處?事實上,假如真是要進行這樣的工程,迴旋處至大角咀道一段還可勉強興建(吞併一段海輝道及惠安街),可是大角咀道至太子道一段便必須拆卸數座樓宇,成本極高之餘,最重要是根本沒有這樣的需要。可見太子道西將會延長到「太子道迴旋處」一說並不成立。

那麼筆者有甚麼意見?海輝道及連翔道等道路約於1997年落成,當時並沒有正式的名稱,只以編號稱呼,例如海輝道原稱「D7路」,連翔道原稱「P1路」等。既然當時那個迴旋處的道路根本就未有命名,為這個迴旋處取名並必須靠附近現有地方的名稱了。筆者認為有兩個可能性:第一個可能性是當局隨意地借用附近較著名的道路命名,所以便以「太子道」作為迴旋處的名稱了,可是這個理由難以作進一步解釋。而在提出另一個可能性之前,筆者想指出「太子道迴旋處」的對應英文名稱是「Prince Edward Roundabout」,並沒有「Road」字,因此筆者認為有機會是當局認為迴旋處仍在「太子」這個地方的範圍,因此打算將之命名為「太子迴旋處」,就像位於九龍城的「九龍城迴旋處」一樣。可是有人在擬定中文名稱時畫蛇添足,加多一個「道」字。筆者覺得將迴旋處所處位置視為「太子」區(旺角北部)的一部份雖然有點牽強,但這個迴旋處總算是最接近「太子」區,叫「太子迴旋處」也絕對較「太子道迴旋處」來得合理。

事實上,香港道路名稱中還有一個畫蛇添足的例子。筆者想問各位,「黃泥涌峽天橋」在哪裡?相信大家都認為它是在黃泥涌峽。可是心水清的朋友,都應該知道黃泥涌峽並沒有任何行車天橋甚至行人天橋,而最接近黃泥涌峽的行車天橋,是橫跨黃泥涌峽道及司徒拔道交匯處的那條。當然,筆者所指的並非那一條。「黃泥涌峽天橋」其實是指香港仔隧道灣仔區出口的一段行車天橋,大多數情況會被視為「堅拿道天橋」的一部份。「堅拿道天橋」其實原來只是指禮頓道以北的一段天橋,於1972年啟用,配合香港海底隧道的通車。在此段以南、接駁香港仔隧道的一段天橋屬於後期興建,遲至1982年才隨香港仔隧道同步通車。筆者估計命名者本來希望仿效處於堅拿道之上的「堅拿道天橋」,將處於黃泥涌道之上的新天橋命名為「黃泥涌道天橋」,但在發生不知甚麼錯誤之下,才變成了現在的「黃泥涌峽天橋」。本來就算其名稱省略了「道」字而稱為「黃泥涌天橋」,也不能算是錯誤,一來跑馬地又可稱為「黃泥涌」,加上天橋底下昔日就是「黃泥涌」這條小河流經之處。可是它卻錯誤地以相隔超過2公里之外的「黃泥涌峽」作為天橋的名稱(英文名稱同樣出錯),實在比「太子道迴旋處」錯得更離譜了。

0 個意見:

 
評深宜論 — 主要聚焦香港時事、社會、規劃、交通等議題
本站最佳瀏覽解像度為 1024 x 768 或以上。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Hong Kong License 太子道迴旋處與黃泥涌峽天橋》及本網誌其他文章均以
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