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於2004年底挑選出12幅具高度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公開競投作公私營合作保育項目發展之用,當時吸引了5份申請,最後就只有環保團體綠色力量與私人發展商合作於沙螺洞興建骨灰龕的計劃獲得當局批准,最快於2011年底動工,並在2014年落成啟用。筆者對這項新嘗試大致上沒有特別意見,只是有點擔心在清明時節等日子未必能夠應付龐大的人流。
這項計劃的原意,就是政府一方面容許私人發展商在高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作有限度的發展,另一方面藉此換取發展商保育土地的承諾。當中綠色力量與私人發展商在沙螺洞的「靈灰閣」發展計劃,只佔用大約半成保育區,設置六萬個骨灰龕、靜修院和自然教育中心等設施,其餘約九成半土地則不作任何發展。發展商亦會成立1.2億港元的基金,賺取利息作為營運保育項目的經費。由此可見,沙螺洞的發展計劃基本上符合當局的原意。
不過,筆者有點質疑有關計劃中的骨灰龕數目是否過多。好像是全香港最大規模的骨灰龕場地位於鑽石山,也只是大約四萬個而已,而且還是鄰近市區,交通方面不會有甚麼問題。可是沙螺洞卻一下子興建六萬個,當清明重陽的春秋二祭時,沙螺洞真的可以應付祭祖的人流嗎?況且假設每個骨灰龕價值10萬元,六萬個骨灰龕代表著60億元的收入,但整個發展計劃的建築成本只是大約五千萬而已,利潤又是否過於豐厚呢?筆者覺得骨灰龕數目實在有減少的空間,即使削減一半至三萬個亦不算強人所難。將來的管理者亦應在春秋二祭這些「繁忙時間」設立預約制度,只有事先預約的親屬才可進內,以便做好人流控制的工作,不會一下子「逼爆」沙螺洞。
0 個意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