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4日星期二

立法會議員補選機制宜維持不變

香港政府最近建議,立法會直選議員若在任內出缺,將不再安排補選選舉,而改由上次選舉中,得票最高的落選者自動遞補。有關建議相信是防止類似去年「五區總辭,變相公投」的事件再度出現。筆者覺得,當局經過去年的補選後似乎已成為「驚弓之鳥」,懼怕了將來可能出現的補選。筆者雖然基本上對現任議員辭職後隨即參與補選表示反感,可是有關問題根本就不需要藉著廢除整個補選選舉機制來解決。換句話說,不認同「五區總辭」並不等於要認同政府提出的遞補機制。

當局要放棄舉行補選選舉,就只能靠遞補機制來產生填補空缺的議員,而遞補機制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就是如政府建議,由得票最高的落選者遞補,另一種則是以遺缺者參選名單中的首名落選者遞補。後者的安排其實也獲得部份使用比例代表制的國家(德國、芬蘭、波蘭等)採用,以維持議員任期內議會各黨的比例不變。可是前者的安排卻未有任何國家採用過,並無先例可循,加上從這樣安排而產生的替補議員,亦未必能夠反映選民意願,認受性也不足。畢竟香港立法會直選奉行的是比例代表制,按選民支持不同名單的比例來分配議席,而得票最高的落選者也難以視作候補人選。假如立法會直選改以單一可轉移票制或多議席多票制一類容許選民可投選多名候選人的方式,得票最高的落選者才可較為名正言順地作為候補人選。不過要改變整個立法會直選制度的話,難度實在不小,相信難以變成事實。

既然當局的建議不可行,那麼仿效部份國家由同一參選名單遞補又如何呢?筆者認為有關制度始終有不足之處。首先,部份政黨可能會藉著放在頭位的知名人士為名單吸票,當選後再辭職,以將議席讓給名單上的第二梯隊,變相玩弄遞補機制。更重要的是,不少參選名單都是只派一兩人參選,若遺缺者的參選名單已無人可遞補,應該怎樣處理呢?很大機會都是需要進行一次補選選舉了。事實上,這一點正正可以被有心以辭職推動「變相公投」的議員利用,整張參選名單都不派人遞補,最終政府仍然一樣需要搞補選選舉。筆者相信這就是當局未有作出這個建議的主要原因。

筆者認為,為遺缺議席進行補選選舉是最公平及最尊重選民意願的方式,倘若廢除便是民主的倒退。況且去年的補選是「變相公投」只是小部份人的主張,當局大可以不必對號入座,錯誤認為自己真是在幫助舉行「變相公投」。筆者覺得整個制度唯一需要檢討的地方,就是出缺的定義。筆者建議假如有議員宣佈辭職,便等同放棄於餘下任期擔任議員的權利。這個改動並不算特意針對「變相公投」,因為推動「變相公投」的議員屆時一樣可以派出持相同理念的黨友參與補選。筆者之所以提出這個建議,純粹是避免有議員辭職後又隨即參與補選這種不合理的情況出現而已。

6 個意見:

石先生說...

我很贊同你的建議,只要不讓同一個人再選,這樣便可。

匿名說...

我贊成立法會直選議員若在任內出缺,不再安排補選,而以遞補機制來填補空缺。我贊成的原因,並非是為了防止「五區總辭」的出現(要攪嘢的總有方法,難以防範),純粹是因為安排補選實在十分勞民傷財(因為要在很短時間內籌備好),但選民的參與率卻很低,結果難言有代表性。不過,遞補機制必須要像德國、芬蘭、波蘭等使用比例代表制的國家一樣,遺缺要以出缺議員的參選名單中首名落選者遞補。這是因為選民投票時,票都是投予名單的(根本無法投予個人),勝出的也是名單,因此,必須是從同一名單的候選人中遞補,才算尊重選民的抉擇,才有認授性。當然,如果同一名單只有一名候選人,那就只好安排補選了。然而,隨著政黨、政團的發展,只有一名候選人的名單勝出的機會會減少。勞民傷財地攪補選的機會會也大為減少。

potato

凱文說...

回 石先生:
可惜當局捉錯了用神。

凱文說...

回 potato:
閣下的理據也有一定道理,但筆者始終認為填補出缺機制維持不變的爭議最細,也沒有非改不可的理由。

匿名說...

政府現在一意孤行堅持修改,不如要求它作出優化方案:選舉時已額外選出一個後備議席(例如某選區有6席,選舉時選7席,即當選門檻降低為七分之一得票,而最低票當選者會成為後備替補議員),如任期內有一次出缺,後備議員可以自動遞補,但任期內如有第二次出缺,便需要進行補選。

凱文說...

回 匿名:
這個方案有些創意,但這與敗者替補的本質上分別不大。

 
評深宜論 — 主要聚焦香港時事、社會、規劃、交通等議題
本站最佳瀏覽解像度為 1024 x 768 或以上。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Hong Kong License 立法會議員補選機制宜維持不變》及本網誌其他文章均以
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