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星期二

土瓜灣站石砌結構及C出口實可並存

將土瓜灣站C出口的行人隧道改為連接譚公道,便可在保留石砌結構同時盡量減少對市民之不便。 (圖片:Ogethew@Wikimedia)

沙中線土瓜灣站古蹟保育爭議本來是筆者「待寫清單」的一個排得稍後的項目,今日特別抽時間先寫這項,是因為事件發展朝向筆者不想見到的方向發展。正當多數人關注直接影響沙中線通車日期、位於車站大堂中央的宋元古井(J2古井)之保育計劃,筆者反而較關注當局如何處理C出口行人隧道範圍(世運道近宋皇臺道)的石砌結構之去向。根據傳媒報道,當局基本上已敲定原址保留石砌結構的方案,同時亦因此而將整個通往北帝街的C出口取消,乘客需繞道至較遠的D出口並經地面行人過路處來往土瓜灣北部舊區。筆者不禁反問,石砌結構及C出口真是「兩個只能活一個」嗎?為何完全沒有考慮過更改行人隧道走線來盡力保留唯一服務土瓜灣北部舊區的車站出口呢?

在當局眼中,取消一個車站出口似乎只是無關痛癢的事,因為乘客還可以使用其他出口前往目的地。可是,這樣的想法實在是無視了土瓜灣站C出口的重要性。C出口由車站西南角起始,地底行人隧道沿世運道往西南方向走,橫跨宋皇臺道,在北帝街返回地面,服務對象是整個土瓜灣北部舊區,包括傲雲峰、馬頭圍邨、宋王臺花園、欣榮花園、嘉景花園、牛棚藝術村、土瓜灣遊樂場、翔龍灣、九龍城碼頭等地。尤其當年車站本來在較南的位置,較能有效覆蓋土瓜灣舊區範圍(尤其是公共交通稍遜的「下路」一帶),現時車站的C出口選址止於北帝街,本來對當地不少居民來說只算是聊勝於無,但當局居然想連這個出口也取消掉,實在對當地居民極不公平。尤其現時車站名稱為「土瓜灣站」,如果最後連唯一服務土瓜灣的出口也廢除,豈不是十分諷刺?(雖然筆者聽聞港鐵公司也意識到「土瓜灣站」名不副實的問題,有改名為「宋王臺站」的打算。)

當局在取消C出口的同時,提出了所謂補償措施,即是擴大D出口規模,以及在宋皇臺道及北帝街交界加設行人過路設施。可是,在補償措施下,由北帝街往來車站大堂,便需要步行多約一百米的距離,而且全程需要日曬雨淋,遠遠不及行人隧道方便。另一方面,加設的「行人過路設施」相信是地面行人過路處,但該處路口現時並沒有交通燈,意味增建有關設施勢必對該處的路面交通構成一定的影響,加上路口附近的是宋皇臺道有達八條行車線(東行三線、西行五線),對車輛的影響程度可以想像。即使可以改為興建行人天橋,可避免人車爭路的問題,但要從地面走上高架行人天橋再落回地底的車站大堂,也難以與一落行人隧道便可直達車站大堂之便捷度比較,其設置成本亦高於地面行人過路處。

難道石砌結構及土瓜灣站C出口真是不能並存嗎?其實只要不拘泥於行人隧道的原定走線,一定可以找到保留C出口的辦法。筆者建議,將土瓜灣站C出口的行人隧道由連接北帝街改為連接譚公道,即北帝街之西的下一個路口。在此方案下,行人隧道在接近石砌結構時,先橫跨世運道至宋皇臺花園旁,才再向西南橫跨宋皇臺道,在譚公道返回地面。大家可能關注行人隧道靠近宋皇臺花園會否對其構成影響,但必須要留意,宋皇臺花園只是一個「假遺址」,只是當局於1950年代末將宋王臺大石僅餘的部份做成石碑,並從夷平了的聖山「異地重置」至此位置,花園位置本身並沒有甚麼歷史價值。因此,筆者方案基本上並沒有甚麼問題。即使譚公道不適合設置出口,亦大可靈活變通,在橫跨宋皇臺道後向東至北帝街路口,才向南返回北帝街地面。

由此可見,要保留土瓜灣站C出口,初步看來純粹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的情況。「陰謀論」地說句,未知當局是否因為土瓜灣站因保育古蹟而導致建築超支,於是便以保留石砌結構為藉口,拿C出口來「開刀」藉此節省回部份成本,令當地居民無辜受牽連。希望當區區議會及居民能夠向當局據理力爭,令石砌結構及C出口並存的雙贏結果能夠出現。

2 個意見:

匿名說...

請問筆者知道何時作最後決定呢?我很希望有c丨出口

匿名說...

上一首匿名用戶講得好

 
評深宜論 — 主要聚焦香港時事、社會、規劃、交通等議題
本站最佳瀏覽解像度為 1024 x 768 或以上。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Hong Kong License 土瓜灣站石砌結構及C出口實可並存》及本網誌其他文章均以
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