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31日星期日

金牌運動員訪港再顯運動場地之簡陋

中國大陸的金牌運動員訪問香港,康文署安排了一些運動場地讓他們進行示範表演。然而,這又一次向大眾顯露出香港運動場地之簡陋。石硤尾公園體育館用作乒乓球還勉強可以接受,但城門谷游泳池卻與國際標準相差太遠,更有跳水運動員在彈板上跣腳,康文署應為香港運動場地的簡陋感到羞恥。

尖沙咀的九龍公園游泳池算是香港最接近國際標準的游泳場館,但因為正在維修中,康文署便安排跳水運動員到荃灣的城門谷游泳池。作為康文署的第二選擇,建於1999年的城門谷游泳池的規格,相信是僅次於九龍公園游泳池。可是,除了彈板不符合比賽規格之外,跳板兩旁裝有不可拆除的扶手,侷限運動員的發揮,而場內只有一塊3米彈板,使雙人跳水只能用1米板,同樣令運動員未能演出較複雜的動作。

筆者認為,香港作為一個大城市,最低要求是每種主要運動場地都有至少兩個符合國際標準,就算其中一個因事未能開放,也有另一個「見得人」。以游泳池為例,康文署正打算重建銅鑼灣的維多利亞公園游泳池,筆者希望能夠藉此機會將之重建成合乎國際標準的場館,可是康文署總是愛斤斤計較,為節省開支就連舊泳池原附設的餐廳也不會在新泳池設置,真是令筆者不敢對新場館有很大的期望。

支持將田灣混凝土廠搬到石澳

位於田灣的混凝土廠為香港島唯一一座混凝土廠,但附近就是華貴邨及嘉隆苑,易對居民做成滋擾。現在南區區議會有提議將廠房搬到石澳石礦場現址,筆者對這個建議表示歡迎。

規劃署之前已提出30個選址建議遷走混凝土廠,但均同樣較為接近民居或社區設施。現在石澳石礦場的選址方案,便可解決這個問題。雖然本來石澳石礦場於明年關閉後計劃改為水上活動中心,不過筆者認為該處地方偏僻,用作設置厭惡性設施將會較為理想。而水上活動中心設於附近的大潭或赤柱等地也沒有甚麼問題。假如將混凝土廠搬到石澳,既不會影響任何民居,又滿足業界希望香港島有混凝土廠的期望,可謂一舉兩得。

筆者也同時希望,盡快安排將田灣海旁道沿路一帶的其他工業設施也一併搬走,屆時便可配合香港仔漁人碼頭的旅遊計劃,興建酒店及其他旅遊配套設施,而海邊亦可同時作為海濱長廊的一部份。

建議九巴208號線改為專線小巴線

九巴208號線來往尖東至廣播道,然而因為收費高昂及班次疏落,只有很少人選搭,筆者雖然甚少乘搭,但也試過在日間的非繁忙時間「包車」大半程,大半程也只有筆者一個乘客。運輸署曾多次建議縮短甚至取消路線,但均不能成事。筆者認為這條路線根本就不適合由巴士營運,應該改造成一條專線小巴線。

筆者有兩個定線新方案,分別是「廣播道←→油麻地」及「廣播道←→尖東特快」,可以選擇其中一個。先說方案一,路線南行方向在停泊窩打老道九龍醫院站後,改經亞皆老街及彌敦道,以油麻地碧街作為總站,接駁油麻地地鐵站。北行方向則從碧街轉出窩打老道開始與原線一樣。這個方案更可以考慮將之變成循環線。而第二個方案南行方向同樣在九龍醫院站後改道,改為經公主道往漆咸道南,總站可設於麼地道公共交通交匯處,接駁尖東鐵路站。北行則同樣經漆咸道南及公主道返回窩打老道。

除了路線的改定,價錢及班次也可作出相應改動。若以方案一計算,車費可定於$4.5至$5水平,方案二則可定於$6至$7水平。而因為小巴載客量較少,班次可加密至8至15分鐘一樣。

另外,假如筆者提出以上兩個定線也不理想,筆者認為使用原來的路線也沒有所謂,只是從巴士改為小巴也已經可以接受了。

部份立法會候選人未能善用互聯網

還有一個星期便是立法會選舉投票日。早前筆者曾經講過希望能夠逐一評評提及過香港島區內的規劃及交通的政綱,之前已評過葉劉淑儀名單、自由黨林翠蓮名單及何秀蘭,但民主黨、社民連、民建聯、勞永樂及公民黨的政綱均是未有針對香港島的具體建議,不符合筆者定下的資格,而蕭敏華及黎志強均沒有競選網站(如果其實是有,便頗為失敗了,因為不容易讓人找到),筆者又未能看到他們的宣傳郵件(這不是他們的錯,因為家中郵件不是由筆者負責收取的)。因此筆者的評政綱環節也宣佈告一段落。

筆者認為,未能善用互聯網是今屆一些立法會候選人的弊病。細黨及獨立候選人財政較為有限,但建立一個簡單的網站並不需要花費很多,甚至可以申請免費的網誌平台改裝成為競選網站。總之假如有心去做,就算不用花費一分一毫也可以做到有聲有色。候選人就算自己不太懂電腦,助選團中總會有年輕人較為熟悉吧?假如候選人有自己的競選網站,選民便可以隨時隨地翻查他們的政綱及其他資料,對候選人自身的形象也有一定的幫助。加上現時互聯網已經相當普及化,大部份選民都能夠使用互聯網。如果候選人的爭取支持對象是較年輕及中產的人士,甚至可以連傳統的宣傳郵件也可以省掉,既能節省大量經費,更重要的是不浪費紙張,符合環保的原則。

未能在互聯網上快速翻查候選人的政綱,某程度上確影響筆者對這些候選人的印象。不過,假如經常留意電視及報章新聞,始終都會對候選人的理念有一定認識,對筆者決定投票對象影響不大。無論如何,筆者希望到下屆2012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時,所有候選人都能夠在互聯網上建立一個宣傳平台,讓選民更方便了解他們。

2008年8月30日星期六

應全面延長公共圖書館開放時間

堅尼地城士美非路公共圖書館將於今年9月4日起延長開放時間,但這是因為中西區區議會額外向康文署提供財政資助,所以康文署才願意這樣做。筆者認為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均存在過短的問題,康文署應該無條件增撥資源延長所有圖書館的開放時間。

現時香港公共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可以按規模分為中央圖書館、主要及分區圖書館、小型圖書館三種,每星期分別開放74小時、61小時及50小時。反觀大學圖書館,每星期普遍開放達90小時甚至更多。相比之下,公共圖書館的開放時間實在過於不足,尤其是主要及分區圖書館每星期只有一天開放至晚上9時,小型圖書館最長更僅開放至傍晚7時,對上班一族很不方便。

筆者建議,中央圖書館(1間)開放時間改為每日上午9時至晚上10時,並取消星期三上午不開放的安排,使每星期開放時間延長17小時至91小時;主要及分區圖書館(33間)改為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9時,並取消星期六日下午5時便關閉的安排,使每星期開放時間延長16小時至77小時;小型圖書館(32間)改為每日上午10時至晚上8時,並取消每週休館一天的安排,加上同樣取消星期六日提早關閉的安排,使每星期開放時間延長16小時至66小時。

士美非路公共圖書館目前只開放6天,現在中西區區議會撥款27萬港元,使原定的休館日也可開放6小時,為期半年。簡單地計算,每間圖書館每星期增加1小時開放時間,一年也只是需要額外9萬。當然,較大規模的圖書館會需要較大的開支。但根據筆者粗略計算,假如採用以上延長時間的建議計劃,康文署一年的額外開支才不過1.5億而己,對他們來說絕對是可以接受的。

延長公共圖書館開放時間,可以方便及鼓勵更多市民享用公共圖書館的服務,有助提升香港市民的文化氣質,每年1.5億的額外開支實在花費值得的。

麥花臣室內場館重建 認同不應建住宅的訴求

市區重建局與香港遊樂場協會合作,將旺角麥花臣室內場館重建,重建後將包括室內運動場、青年中心、住宅及商業設施。然而有一個名為「油尖旺新動力」的地區團體,向城市規劃委員會提出反對建30層高的住宅,並反對政府變相以物業資助遊樂場協會的經費。筆者雖然向來立場上較為傾向支持城市發展,但今次那個團體講得頗有道理,筆者也認同該處不應該興建住宅。

現時麥花臣室內場館屬於「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重建項目要添加住宅便必須要通過城規會更改土地用途。麥花臣室內場館屬於旺角區內較開揚的空間,重建後亦應該盡量維持這個特色。旺角這個地方人口密度乃全港之冠,為甚麼還在此興建新住宅?筆者主要是不認同該處有興建住宅的需要。至於商業設施,筆者仍可接受設置小量商店,例如設在地鋪的位置,畢竟旺角是九龍主要的購物區,該處有小量商店及食肆也是可以接受,而且也不用興建高樓容納。

總括來說,筆者希望麥花臣室內場館重建後仍然維持以運動場為主的用途,而在該處興建住宅則顯得格格不入,實在不應興建。

盼海港城港威大廈重建項目自願降低高度

尖沙咀過往因為啟德機場的原故,建築物大多只有十多層。然而機場搬遷後,摩天大廈便像兩後春筍般湧現,對附近的景觀做成不協調。雖然政府早前就尖沙咀設定高度限制,可是有兩項未動工的摩廈計劃早已獲批,其中一座便是現時只有12層的海港城港威大廈3期,原則上可重建為高386.7米共96層的建築,落成後將成為全港第三高建築物。

筆者認為,該處附近的建築都不是很高,將港威大廈重建為96層的摩廈有如鶴立雞群,異常突出。假如從香港島望過九龍,這座建築將會看起來頗為突兀,間接影響維多利亞港的景觀。

然而,港威大廈3期是多年前已批准的項目,在尊重法治及合約精神,政府並不能強行要求降低其高度。筆者認為政府應該循一些軟性的方法,以民意及社會企業責任等理由,試圖游說發展商自願降低發展高度,筆者甚至不介意政府以小量金錢補償作為誘因。即使將高度降低100米,也稍高於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並仍然是尖沙咀最高的建築。雖然始終對景觀構成一些破壞,但總算與城市發展嘗試取得平衡。假如一下子要求發展商自願降低一半高度,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保育人士也應該踏實一點,應以輸得最少為目標。

短評立會港島候選人解決交通擠塞之建議

Take me Home》港島中西南版在今期詢問了2008年立法會選舉港島區候選人兩條問題,分別關於香港島電費較高以及交通擠塞的問題。由於篇幅關係,筆者先談談對候選人改善交通建議的看法,有機會才再談電費問題。又同樣因為篇幅所限,只能評及候選人部份提議。

林翠蓮名單提出「以最小的填海建必需的道路」,筆者相信是指中環灣仔繞道。若非社會上有些人堅決反對填海,其實「以最小的填海」這一句也是多餘的。至於「平均3條過海隧道流量」,筆者認為流於空泛,根本沒有提到實質建議。而何秀蘭及陳淑莊名單均提出「落實以鐵路為主的運輸政策」,筆者認為不少市民會接受,但恐怕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從業員可能不能接受吧。至於何秀蘭也提出「開闢更多行人專區,並分散商業活動區域」,筆者則較為認同,尤其是後者,可以藉黃竹坑及柴灣的工業區轉為商貿區的機會,將商業活動擴至這些地方。

甘乃威名單希望在「零填海前提下盡快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筆者認為這是典型的「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如果需要填海便即時反對興建繞道,筆者覺得恐怕是因小失大。至於「發展智能道路資訊網絡系統」的建議頗為新穎,但要在短時間內普及使用並非易事。順便先提及曾鈺成名單及勞永樂,它與甘乃威名單相似,都是要求「盡量避免填海」興建繞道,也是向爭取反對填海人士妥協。

曾健成提到「盡快拆走告士打道的油站」、「從速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等提議,也與筆者的見解一樣,不過他提出鐵路「東延小西灣」,筆者在早前已指出這是難以實行了。而蕭敏華提到「紅綠燈謎系統未夠先進」的概念很新鮮,不知她是否想提議加設車流感應器判斷交通燈的運作呢?不過,她的多設行人天橋、隧道、地下街的提議總算較踏實。

至於葉劉淑儀名單,提及到「加強巴士轉乘計劃」,筆者認為這也是可取。而黎志強提出興建「西區走廊」,筆者有興趣想知道這是甚麼,而且現時干諾道西天橋總算未飽和,不需要再建多一條吧?

由於不少候選人提出的建議大同小異,所以筆者要逐一點評並不容易。總括來說,筆者對大部份建議都表示同意,可是有些真是令筆者不敢茍同。

2008年8月29日星期五

評何秀蘭的城市規劃政綱

筆者身為香港島選民,本來打算按郵遞政綱的次序逐一談談,可是卻發現筆者可能已錯過了一些候選人的郵件。加上現在距離投票日已不足10天,所以為公平起見,筆者由今日開始按候選人編號,評評所有提及過香港島區內的規劃及交通的政綱。早前講過(9)葉劉淑儀名單及(1)林翠蓮名單,今日就談談(2)何秀蘭。

何秀蘭的政綱雖然有一欄「城市規劃」,可是大多都是大方向,甚少像葉劉淑儀及林翠蓮提出具體的規劃及交通建議。唯一一點筆者有興趣談談的,就是「增加西區公共房屋供應」。筆者認為這點有一定的難度。因為西區已經充份發展,已經沒有甚麼大型空地可以興建新的公共房屋。如果青洲填海計劃沒有被擱置,這點建議仍然可行(只不過依何秀蘭的作風,必然反對青洲填海計劃)。現在於西區興建新公屋的可行選址,筆者認為只有兩個,第一是前堅尼地城屠房及垃圾焚化爐一帶,另一個則是前摩星嶺平房區。前者前身為垃圾焚化爐,可能會有人關注二噁英的問題;後者則需要大型平整土地的工程,除成本問題外也可能會被人指責破壞環境。所以,「增加西區公共房屋供應」存在一定的難度。

在交通議題上,何秀蘭的政綱甚少著墨。不過她曾公開表示反對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相信這會令不少西區居民失望了。中環灣仔繞道興建後,有望大大改善西區往中環、銅鑼灣以至東區的交通擠塞情況,因此中環灣仔繞道的建議受到大部份西區居民支持的,何秀蘭身為前中西區區議員應該不會不知道。相反在同一場合,同是中西區區議員的候選人甘乃威,則表明支持興建中環灣仔繞道。是否為了反對填海而犧牲改善交通的機會,便有待選民的一票決定了。

除了以上提及的4張名單,參選香港島直選的還包括曾健成、曾鈺成名單、蕭敏華、勞永樂、陳淑莊名單及黎志強。

中九龍線建議方案

筆者早於四五年前,便在互聯網上發表過有關中九龍線的建議。筆者不敢自誇是發表建議的第一人,可是一直以來,在互聯網上仍看到一些大同小異的中九龍線建議,可見這個建議並非天馬行空。事實上,現時九龍半島的鐵路規劃,大多是以南北走向,缺少東西走向,導致乘搭地鐵由九龍東來回九龍西往往需要繞道而行。而中九龍線便正正彌補這個不足之處。

筆者建議的中九龍線方案,分為兩期進行。第一期是由九龍站連接彩虹站,旨在串連東涌線、荃灣線、東鐵線及觀塘線四條鐵路線。第二期則由彩虹站延長至觀塘區半山,服務四順及秀茂坪,甚至可進一步東延,將寶琳站及坑口站併入此線。但由於第二期開支甚大,所以筆者希望專注於較為可行的第一期的工程上。

中九龍線可以以九龍站底層的東九龍線預留月台開始,之後在旺角亞皆老街設站,而月台可設於現時荃灣線與東鐵線之間,使旺角站成為一個「H」形。然後該線便可在九龍城賈炳達道一帶設站,再於新蒲崗內設站(新蒲崗未來應從工廠區轉型為商貿區)後,以彩虹站為終點站,並以九龍灣車廠作支援。全線的車站包括九龍站、旺角站、九龍城站、新蒲崗站及彩虹站。而該線因為屬於輔助性質,故可考慮使用6個車廂的重鐵列車(假如使用中型鐵路列車便需要改建車廠)以節省成本。

筆者相信,中九龍線的興建,將可以使九龍半島的鐵路服務更為完善,方便乘客快捷來往九龍東部與西部,並振興九龍城的發展,以及加速新蒲崗的轉型。

利東街重建不應直接影響廈門街

灣仔利東街的重建計劃現時正進行規劃階段。然而,筆者據聞這個重建計劃竟然會影響在其鄰的廈門街,使該處的居民受到一定的影響。筆者認為,既然重建範圍只在利東街而不包括廈門街,便應該只在利東街進行工程,而不應影響附近未被納入重建的範圍。

根據資料顯示,廈門街街口將會改為利東街重建項目的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另一端本來是掘頭車路並建有行人路的,則被被打通,使廈門街成為一條由莊士敦道連接皇后大道東的雙線行車道路。街道中段會設置迴旋處,並將現時休憩公園的位置改成小巴站及的士站。可見這些改動將會對廈門街構成重大的影響。

筆者建議,市建局應放棄將整條利東街劃為行人專用區,而是保留莊士敦道那邊的其中四分之一段,用作地下停車場出入口及小巴站與的士站出入口,小巴站與的士站則建於重建項目的地面位置,甚至可以取消有關計劃(因為筆者不覺得有額外興建小巴站與的士站的需要)。這些細節可以另行討論,最重要是能夠確保廈門街盡量不會直接受利東街重建的影響。

棄建大鴉洲天然氣接收站有利有弊

中華電力本來計劃在大鴉洲斥資100億興建天然氣接收站,主要因為香港政府對其利潤保證要求不滿,決定不批准有關計劃,並與中國大陸政府簽訂協議,由大陸保證供港天然氣。這個方案確實有不少益處,報章及其他新聞媒體早已指出,但筆者認為這個安排其實暗藏弊處。

先讓筆者簡單歸納方案的優點。中電興建新氣站不成,在利潤保證協議下將不能有額外的利潤,有機會紓緩增加電費的壓力。建氣站的計劃擱置,也可避免大鴉洲上的大興土木,減少對該處環境的破壞。

不過,筆者想指出現時方案的弊處。本來政府可以用新氣站為籌碼,逼使中電大幅提高以天然氣發電的比例。現時香港還是以較易產生污染的煤來發電,而天然氣相對來說會比較潔淨。現在政府決定與大陸簽訂供氣協議,等同放棄了這個籌碼。更重要的是,協定當中並無提及會增加供氣量。假如電力公司不去另覓其他天然氣來源,天然氣發電的比例便無法增加。

此外,筆者之前提到「有機會紓緩增加電費的壓力」,想特別強調只是「有機會」而並非「必然」。因為電力公司的利潤保證協議涉及很多因素,政府現時採納天然氣輸港的方案,電力公司並非必定不用付出額外成本。因此,大家實在不能憧憬電費一定會減。

還有,在戰略性的角度來看,依賴輸氣管直接輸氣供港其實亦對香港不利。香港沒有自己的天然氣接收站時,當大陸突然因事不能輸氣供港時,天然氣供應會即時中斷。相反,假如有自己的天然氣接收站,還可對天然氣累積一定的儲備。筆者認為,香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也應該自己靠自己,那麼即使外圍局勢有變,香港的資源供應仍可依靠自己的設施及儲備撐一段時間。

總括而言,擱置中華電力於大鴉洲興建天然氣接收站,縱使表面上有很多好處,但大家也需要了解其隱藏著的一些代價。

2008年8月28日星期四

功能組別難以普選化?

本文是《香港政制發展之意見系列:功能組別普選化》繼《對功能組別普選化建議的一些補充》之後的另一篇補充。筆者再為這個議題寫多一篇,主要是收到對這個提議的另一些意見。筆者會先在此就有關意見撮要,然後再作出回應。

筆者收到那個意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個重點,包括學生、在家工作及待業等人的「有問題界別」難以處理,以及界別內議席數量的不同會產生不公平。意見又提到後者的兩個解決方法:把所有界別改回單議席單票制,以及把界別合併使所有界別都多於五個議席,都會產生問題。

筆者覺得以上所提出的質疑,總有解決的方法。首先是非在職人士方面,在追求「普及而平等」的原則下,也可以將他們歸納成一至兩個界別。至於假如大致平均劃分為選民相若的界別,可能會出現「一個組別只得一個議席,而另一個組別卻有五個或以上議席」的情況,筆者則認為可以在劃界方面花一點工夫,確保每個界別的議席數量大概相等。筆者認為,假如落實功能組別普選化,應該全面拋棄現時劃界的基礎,由零開始重新劃界,而不應在現有界別的基礎上進行合併或擴充,才會看起來公平一些。

只不過,那個意見最後的論點,的確令筆者難以駁斥:「是『誰』有權一鍾定音,決定界別的界線在何?......話事人可以利用『劃界術』操控選舉。沒有明顯而合理的界線,誰敢相信對方的誠意嗎?」無可否認,功能組別的重新劃界是一個很難做的工作,尤其是涉及不同行業上的分開還是一起的抉擇,而且在劃界上也較容易施展「劃界術」。

筆者總算明白到,為何現在很多人寧願全面採用地區直選,也不願意將功能組別普選化。功能組別普選化確實面對不少困難,尤其是重新劃界時如何能做到一個大多數人滿意的安排。難怪大部份人都捨難取易,決定放棄「功能組別普選化」這個異常複雜的改革了。筆者現在確對功能組別普選化有點動搖,但又沒有理由現在就「打倒昨日的我」。因此,筆者依舊維持將「功能組別普選化」視為政制改革的其中一個可考慮選擇,但同時亦接受簡單化的「以地區直選為主導並廢除功能組別」的選擇。

在「以地區直選為主導並廢除功能組別」上,筆者仍希望每名選民能夠一人兩票,因此建議將六分之五議席用作分區直選,其餘六分之一議席可用作一個以全個香港為選區的直選,並採用多議席單票制,以鼓勵獨立知名人士參選。

樂富中心的「去中國化」

筆者昔日曾經多次造訪樂富中心。然而自從領匯從房屋署接手管理後,在過去一年來樂富中心被改得面目全非,很多店鋪不是被逼遷就是結業,結業的更不乏大型連鎖集團,包括超市及快餐店。近日筆者再路經該處時,發現其中式園景也不能倖免於難,其地標之一的「樂富園」牌坊原來已被拆毀,看來其餘休憩用地的「去中國化」將會在所難免。雖然筆者並非樂富中心的常客,但對此也感到有點可惜。

樂富中心一期於1985年啟用,而富有中國特色的園景也成為其當時的主要特色之一。除了前文提及的「樂富園」牌坊之外,另一個具中國色彩的裝飾就是在牌坊對面的「八仙圖」大型壁畫了。既然牌坊已被拆掉,壁畫相信也難以獨善其身了。

雖然樂富中心的中式園景可能看起來有點「老土」,但這種園景已成為樂富中心的特色了。將這些園景保留,筆者也不見得對商場的翻新構成重大的負面影響。假如要將樂富中心翻新成像香港其他很多商場般這樣千篇一律,實在是一件十分可惜的事。為何不能為樂富中心保留其原有的特色?反而偏偏要將這些與別不同的特色磨滅?筆者希望領匯能夠明白這個道理,盡量保持樂富中心園景的原貌,並考慮重新興建「樂富園」牌坊,使其中國色彩得以繼續維持。

談西港島線大學站站名之爭議

港島港島線延線(西港島線)設於石塘咀一帶的車站,港鐵公司暫時屬意使用「大學站」。可是自從兩鐵合併後,港鐵網絡中的東鐵線已經有大學站了。兩鐵合併後也不容許有兩個「旺角站」,東鐵的被改為「旺角東站」,所以有香港中文大學的人擔心,香港島的大學站啟用時,新界的大學站可能會恢復「馬料水站」的舊稱,並曾經一度與香港大學學生在網上筆戰。

先看看兩個大學站的歷史。東鐵線的大學站設於1956年,本來主要服務崇基書院的人士,後來該處設立中文大學,便於1966年改稱大學站。當時香港只得它與香港大學兩間大學,加上當時認為香港大學在未來也不會有鐵路服務,所以叫大學站也沒有歧義。至於香港島的那個站,本來設於屈地街一帶,所以順理成章叫「屈地站」,至1990年代因為寶翠園的發展而將車站選址移到該處並改稱「寶翠站」。此時,位於寶翠園之鄰的香港大學,也想好像中文大學一樣有自己的大學,便以香港大學的歷史較寶翠園悠久為由,說服港鐵公司將其改稱「大學站」,並沿用至今。

由於新車站尚未啟用,因此現時名稱未有最後定案。筆者實在希望將之稱為「石塘咀站」,因為車站所處之處正是石塘咀,而大部份車站都是以地名命名的。網上有指港鐵當局厭惡石塘咀這個名稱,因為這是昔日「塘西風月」之地。這個傳聞是否屬實筆者不得而知,可是筆者並不認為使用石塘咀有任何不妥之處。反而筆者覺得可能這是由於港鐵公司的部份高屬是港大校友,所以才刻意討好港大吧。無論如何,筆者認為該站的性質不同東鐵的大學站:東鐵的大學站一帶就只有中文大學的建築群,但港島線的車站也服務石塘咀這個社區。車站的主要服務對象是社區而不是大學,因此將之命名為「石塘咀站」絕對比「大學站」更適合。

假如西港島線的車站最後稱為「石塘咀站」,那麼東鐵線的大學站又是否需要改名呢?筆者認為在尊重歷史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況下,可以繼續沿用,反正絕大部份市民都知道「大學」站的「大學」是指中文大學了。

香港辦東亞運連澳門也不如?

早前筆者在《香港可考慮申辦2018年青奧運》,已指出「東亞運是一個規模很小的運動會,就連上屆的澳門也應付得綽綽有餘」,但今日讀報時,竟看到港協暨奧委會長霍震霆指香港投入東亞運的資源不及澳門,並擔心不夠體面。筆者實在吃了一驚,反問自己是否應該慶幸香港申辦2006年亞運失敗,免得淪落為亞洲笑柄。

筆者對香港有很大的期望,例如希望能夠舉辦多些國際盛事。在筆者眼中,東亞運實在只是小兒科,以為對香港而言只是「大雞食細米」。連小小的澳門也可以將東亞運辦得有聲有色,假如連自詡「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也比澳門做得差,我們香港人是否應該感到慚愧?連一個小小的東亞運也搞不好,以後還有大型運動會選擇在香港舉辦嗎?

看到香港政府如此輕視東亞運,不肯投放資源去搞,澳門肯撥6.3億澳門元,香港政府就只肯撥1.23億港元,就連場地也只是興建一個新的將軍澳運動場敷衍了事,很難想像到假如當初香港真是成功申辦2006年亞運,最後可能搞到一團糟。

下年便是東亞運,場地也已經大局已定。筆者只期望政府能在其他方面增撥資源,務求做到不比澳門搞得差,套霍震霆的說話就是要「有體面」。否則香港以後很難再有機會申辦更大型的運動會了。

2008年8月27日星期三

評林翠蓮名單有關規劃及交通的政綱

繼葉劉淑儀名單之後,筆者昨日收到了由林翠蓮名單郵遞的宣傳單張。本站以規劃及交通為主要評論範疇,因此筆者會主力談談對這些政綱的意見,看看對她的見解是否認同。

在政綱提到「發展地區旅遊會展經濟」方面,提到「政府應主動爭取舉辦更多國際級活動」,與筆者的想法一樣,例如筆者便曾建議香港申辦2018年青少年奧運會。至於「增建會展場地,並盡快落實西九文娛藝術區及郵輪碼頭等旅遊設施」,也是筆者的那杯茶,十分認同立法會應催促政府盡快興建這些設施。至於提議在「北角村用地興建劇藝館」,筆者才發現這並非只是葉劉淑儀名單的建議,筆者當然支持。但政綱中提到將多個景點「構成港島旅遊點和線」中,錯把「蘭桂坊」寫成「蘭貴坊」,難道她認為蘭桂坊是富貴人家才可以去的地方?

至於在「交通問題從速解決」方面,筆者十分欣賞林翠蓮支持少量填海以盡快建中環灣仔繞道,反觀葉劉淑儀名單只是含糊地迴避了是否應該填海建繞道的立場,後者使筆者有點失望。而「密切監察港鐵南線及西線的興建進度」似乎已成為候選人的老生常談,當然筆者也同樣對她未能承諾爭取盡快落實南港島線西段感到失望。至於南線「全淺或中層隧道」方案,筆者覺得在技術可行及成本不會大增的情況下便值得支持。而「要求公營巴士提供更多轉乘及分段車費優惠」,也是一個頗為討好選民的政綱,尤其是現時仍要依賴巴士的南區居民。政綱也提到停車熄匙「加入與溫度相關之豁免」,也與筆者的立場不謀而合。

總括來說,林翠蓮的不少規劃及交通政綱,均與筆者的立場相近,但是否有候選人提出更與筆者想法相似的政綱,就要拭目以待了。

除了以上提及的兩張名單,參加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香港島地區直選的名單還包括:何秀蘭、甘乃威名單、曾健成、曾鈺成名單、蕭敏華、勞永樂、陳淑莊名單及黎志強。當他們寄來政綱後,筆者盡可能抽空評評有關港島區事宜的政綱。

香港政制發展之意見系列:談地區直選

在上一篇《香港政制發展之意見系列:功能組別普選化》中,筆者已探討過香港立法會的功能組別的改革,算是在泛民主派與親建制派的觀點之間找出平衡。這篇文章將會主要談談立法會產生辦法中地區直選改革建議。

筆者認為,由於2012年新立法會大樓已啟用,足以容納更多議席。為使更多人能夠參與立法會的工作,建議長遠將議席擴充至120席,其中40席為普選化後的功能界別,80席則為地區直選議席。當然,若一次過倍增可能過於急進,因此可以分兩屆或三屆逐漸擴充。

另一方面,目前立法會選區太少,在比例代表制下,往往只有知名度高的「政治明星」能順利當選,一些知名度稍遜的獨立人士或各政黨的「第二梯隊」往往未能當選,因此建議將立法會選區進行分拆。筆者有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將立法會選區按區議會劃分為18區,並按人口比例分配議席,以80席地區直選,每區將有2至7個議席。另一個方案是將香港劃分為11個選區(香港2個、九龍3個、新界6個,每個由1至3個區議會分區組成),以80席計每個選區會有5至9個議席。

筆者相信,在增加議席及分拆選區雙管齊下的改革下,將可給予有心從政的人士更多機會進入立法會,亦可彌補取消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後民選議席的損失。

建議將孫中山紀念館遷到中山紀念公園

香港在19世紀末曾留下不少國父孫中山的足跡,可是直到21世紀初,香港才設立孫中山紀念館,以及虛有其名的中山紀念公園。當中紀念館的選址為一座名為甘棠第的二級歷史建築。可是,筆者認為這個選址很有問題。

首先,甘棠第根本與孫中山本人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何甘棠充其量只是與孫中山在同一間學校(中央書院)就讀,兩人是否認識還是一個謎。把孫中山紀念館設於甘棠第,很容易令人誤會孫中山曾經在該處居住過,但事實上孫中山可能根本未踏足過甘棠第一步。對於香港歷史素有研究的韋基舜,也曾經因此而狠批政府「錯配歷史」。總之,既然該建築與孫中山關係甚少,將館址設於該處的理由也站不住腳。

此外,從實用的角度考慮,甘棠第亦不是一個展覽館的理想選址。除了面積略嫌較小(只有2,560平方米),更重要是交通不便,門外沒有上落客區,更不要說是停車場了。這大大限制了孫中山紀念館的發展及人流。

筆者有兩個遷址方案。第一個是使用前荷李活道已婚職員宿舍,亦即是前中央書院的遺址。中央書院與孫中山有較深的關係,論歷史淵源比甘棠第更適合作為孫中山紀念館的選址。假如選址該處,可拆卸現時所有近代化的建築,並在不破壞中央書院的遺蹟下,重新興建一座模仿前中央書院風格的建築作為展覽館。該處應有空間設立上落客區,但應該不能設立訪客停車場了。

假如不執著必須與孫中山有歷史淵源,純粹以實用的角度考慮,一個更適合的選址就是位於西區海旁的中山紀念公園。該公園原名西區公園,於2002年改為現名,但園內根本就沒有任何紀念孫中山的東西。直到近期,政府終於肯重建該公園,並嘗試將公園設計配合紀念孫中山的主題了。筆者認為可以藉著此機會,興建新的孫中山紀念館,使公園更能切合主題。該處有充足的空間,可以為紀念館提供較大的樓面面積,並可興建更多附屬設施(如演講廳、特備展覽廳),更可在門外興建訪客停車場及寬闊的旅遊巴上落客區。公園關閉重建前該區一直十分荒涼,新的紀念館的設立便可以帶旺該區了。

公共休憩空間私有化須訂條件

政府表示正檢討位於私人發展項目內的公共休憩空間的管理問題,並考慮容許業主「購回」業權分散及非位於地面的公共休憩空間,但要先獲當區區議會同意。筆者認同這個方向,不過大前提是盡量確保公共休憩空間總面積不會被犧牲,並對有業主只肯以象徵式價錢購回感到反感。

有些公共休憩空間位置隱蔽,公眾不易到達,而該處的住戶也會覺得這是他們的私人空間,若開放給公眾會產生保安及私隱問題。對於這類公共休憩空間,筆者認為讓業主購回空間也是可以接受的。不過筆者認為業主需要作出補償。最理想當然是以地換地,即是以等額面積的私人用地開闢成公共休憩空間作為交換條件。不過,這並非容易做到,因此若做不到前者,業主便應以市價買回,而這筆錢應全面撥作改善區內其他休憩空間的資金。

對於有業主認為必須以象徵式售價將這類空間私有化,筆者實在感到完全不能接受。將公共休憩空間換作私人空間,當然需要向公眾作出適當的補償。幾千平方呎的休憩空間難道只值一元嗎?若然他們堅持這個開價,筆者寧願不讓他們買回,並要求他們繼續維持給公眾使用了。

2008年8月26日星期二

巴士可推行有條件的學生優惠

港鐵公司早前終於承諾在原九鐵線提供學生優惠。早在兩鐵合併之前,筆者便曾經批評過港鐵公司未有將學生優惠擴至九鐵線,這亦成為在股東表決中投反對票的原因之一。當然,筆者明知兩鐵合併肯定通過,投反對票也只是出氣。現在港鐵全線將設有學生優惠,群眾下一個目標,當然是巴士了:既然鐵路有優惠,為何巴士卻不可以有?筆者諒及巴士燃油成本高企,但仍建議推行一個有條件的學生優惠,對學生的訴求作出回應。

理想的學生優惠,當然是任何時候都與小童及長者同價(對巴士來說等同半價)。不過若要巴士公司推行如此優惠,它們很難會答應。因此筆者建議為巴士引入有條件的學生優惠。首先,在優惠價方面,可以為學生推行八折而非半價的優惠。對學生而言,巴士車費便宜了一些,總算好過原價;對巴士公司而言,總算回應社會訴求及承擔社會責任。此外,另一個限制便是限時。筆者建議逢上課日(以巴士公司提供學校區巴士線的日子為準)的上午六時至下午六時,才會提供學生優惠。這段時間應覆蓋大部份中小學生的上下課時間,雖然對大專學生就可能不足夠,但對他們來說也沒有太大所謂吧。

巴士公司推行這種有條件的學生優惠,可以使用較低的成本來換取企業形象,而學生也總算在大部份需要乘車的時候享用到優惠。雙方各讓一步,便可達致雙贏了。

旺角西洋菜南街行人專用區的阻街問題

旺角西洋菜南街所設的行人專用區,出現了不少問題。油尖旺區議會也曾於本年6月討論過這個問題,議員們關注到阻街的問題,有觀點認為專用區已偏離當時設立的原意,更有區議員提議索性把行人專用區取消,這個激進提議當時也引起過一些迴響。本來筆者甚少使用該處的行人專用區,但這個議題也算是本站關注的範疇,因此本來便已排程準備談論一下。不過近日行人專用區的爭議開始白熱化,筆者也打鐵襯熱地襯襯熱鬧,談談對該行人專用區的意見。

筆者所指的爭議白熱化,是指一些網民與好戲量劇團所爆發的爭論。好戲量劇團長期在旺角行人專用區表演,被指阻街及騷擾途人,因此有網民發起聲討好戲量行動,要將好戲量「踢出」旺角。8月24日,一眾網民前往聲討,好戲量也設立街頭論壇讓網民表達訴求。

本來筆者不是行人專用區的常客,所觀察到的可能只是冰山一角,不過筆者也要批評一下各類人士的阻街情況。好戲量的街頭表演,肯定需要使用大量空間,有指他們阻了近七成的路面。加上其他電話或寬頻推銷員的「攤檔」,為有甚麼空間可言?這是「行人專用」區,不是「商家及劇團專用」區呀!幸好現時商家阻街的情況不算是嚴重,但單是一個劇團便已獨佔大部份路面,難怪會引起(網)民憤。

筆者既不反對街頭藝術,亦反對將踢走劇團視為唯一解決辦法。筆者的意見是,劇團可以在盡量避免阻街及騷擾途人的情況下進行表演,例如減少表演「舞台」的面積,並把表演時間縮短以免逐漸累積大量觀眾一起阻街。香港是自由社會,應該要互相尊重對方的權利。劇團有街頭表演的權利,行人也有享用街道的權利,只要沒有影響到對方,便沒有甚麼問題了。正如那些電訊商的「攤檔」,現在已甚少聽到有人投訴他們阻街,因為他們懂得收斂,盡量將霸佔路面的範圍感到最少,其他人自然會諒解。

總括來說,只要是不違法以及不對途人構成滋擾,任何人都有權使用行人專用區。好戲量劇團應該聽取意見,設法減少阻街的情況。而網民也不用激動地要趕走好戲量,假如好戲量願意作出改善,也應該尊重他們表演的權利。

至於政府或區議會是否應該投放資源規管行人專用區,筆者認為暫時未有這樣的需要,執行上也存在一定困難。目前行人專用區的阻街情況不算嚴重,筆者亦相信行人專用區內的各種使用者會自行協調,政府強行介入反而會弄巧反拙,可能更會令部份市民憂慮使用行人專用區的自由受到箝制。

滿城盡建屏風樓?

今日報紙看到,有團體不滿灣仔進行的多個重建計劃,將會製造「屏風樓」。但當筆者細看那些重建計劃的時候,發現重建計劃並非如其他「屏風樓」一樣幾幢四五十層高的建築物一字排開,大多只是一些20多層的建築。筆者認為有關團體實在將「屏風樓」用得太濫了,難道現時香港市區已經「滿城盡建屏風樓」了?

市區重建計劃主要是為了改善社區,提升居住環境的質素。假如說是興建密集地興建多座四五十層高的樓宇,相信大部份人未必接受。但現時灣仔多個重建計劃,只是一些廿多至三十多層的建築,市區其他地方這種高度的建築也極為普遍,因此筆者認為這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區內一些已經建立特色的地方,固然應該盡量保存原有風味,例如太原街及其一帶的露天市集。可是其他歷史價值及特色甚少的建築,無謂為保留而保留,阻礙城市發展。

隨著社會對屏風樓的關注,筆者相信市區重建局在設計其項目時,會特別留意與社區的協調,避免出現屏風樓的情況。假如有人將「屏風樓」的標準降低,事無大小都要指責一些只要高過唐樓的新建築為「屏風樓」,只會令日後反對真正的屏風樓時的說服力減低。

立法會港島直選的第二梯隊

昨晚有線電視舉行立法會港島區選舉論壇,筆者未能收看,主要是透過今日報章了解此事。其中獨立候選人黎志強批評民建聯曾鈺成名單不敢派年輕人排名首位,並指曾鈺成「霸住」議席。這與筆者的見解一致,確實對民建聯如此保守感到失望。

民建聯名單的首兩位是曾鈺成和蔡素玉,都是現任立法會議員,一直在社區默默耕耘的鍾樹根今次又再一次陪跑。難得鍾樹根肯忍辱負重繼續甘於陪跑,否則就變成第二個黎志強了。總言之民建聯港島區名單根本沒有尊重過第二梯隊,不但不給他們排第一位,就算是未必當選的第二位也不敢排。沒有辦法,親建制派向來就是這樣保守的了。

相反,民主黨及公民黨總算是踏出了第一步,讓第二梯隊而非現任議員排首位。不過,他們對這種安排仍是十分審慎,因此排名單第二的仍是現任議員,不敢將名單全部放新面孔。公民黨余若薇抱病在身,民主黨楊森則本來說想退下來,但兩人最後都排在第二。這是出於現實上的考慮,雖然筆者覺得這還是有點保守,不過還是可以理解。余若薇如無意外應可當選,不過楊森當選的機會相信很小。現在民主黨大打楊森連任牌,筆者不是很受落。假如排第二的是徐遠華,筆者還可能會給這位新人一個機會。依筆者所見,徐遠華確實是一個表現很好的區議員。至於楊森,雖然他是唯一一位「零缺席」的立法會議員,可是畢竟他已較為年老了,是時候交棒給年輕人。本來筆者支持與甘乃威年齡相若的單仲偕取代楊森的位置,可惜可能他不甘願排第二,也可能與甘乃威不咬絃,最後沒有出來參選,實在有點可惜。

另一方面,同是親建制派的自由黨,縱使沒有甚麼勝算,仍然派出林翠蓮名單參選,讓第二梯隊有機會嘗試參選。雖然最後極有可能落敗,但不失為一個汲取寶貴經驗及提升知名度的機會。

在第二梯隊的安排上,各大黨的表現高下立見。作為一個大政黨,應該多給機會讓年經人磨練,而不是由舊人長期佔著這些機會,否則只會阻礙政黨的長遠發展。

除了上面提及過的,其他港島區參選名單還包括何秀蘭、曾健成、蕭敏華、勞永樂及葉劉淑儀名單。

2008年8月25日星期一

有團體申請設立中上環歷史城區

中西區由於歷史因素,得以保留很多具歷史價值的建築,但該區土地有價,因此成為了城市發展與歷史保育的角力場。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及前中央書院遺址(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兩址在媒體上得到較多的關注,筆者亦曾因此在本站發表過意見。可是兩者之間一帶的地區,也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和本土特色。一個名為中西區關注組的團體,構思設立中上環歷史城區的計劃,並就相關土地用途的更改,向城規會遞交申請。

在這個編號為Y/H3/3的申請,提出將東至閣麟街及奧卑利街、南至堅道一帶、西至鴨巴甸街、北至威靈頓街的約48,700平方米的範圍內,劃為「其他指定用途」並注明「特別設計區」,當中的地段會設立一些發展限制,例如地積比率限制為5、高度限制為12層、超過兩地段的合併需要城規會批准等等。另一方面,荷李活道以北的一些街道,包括嘉咸街、卑利街等,則會註釋為「市集街」,旨在保留特色的街頭市集。

筆者認為這個中上環歷史城區的計劃在概念上可以接受。該處原來的土地用途為「住宅(甲類)」、「商業/住宅」及「綜合發展區」,可興建數十層的建築。這除了與區內其他建築不協調外,也會引起交通及其他社區問題。該處現時大多為約六層的唐樓,因此把高度限制設為12層,算是有考慮到城市發展的需要。然而,這會無可避免地影響到市區重建局於嘉咸街一帶的發展項目了。筆者認為,假如也將該重建項目限高12層似乎不太合理。之前筆者看過另一個團體對重建項目的建議,在東西兩邊分別興建一座18層及23層的建築,筆者覺得這個發展規模仍然可以接受。但假如項目被一刀切地限高12層,筆者便對此感到有點不能接受。

大體來說,筆者認同設立中上環歷史城區的概念,尤其對「市集街」的註釋沒有任何反對,只是筆者認為在細節上應有更靈活的安排,不致於扼殺區內合乎情理的中小型發展及重建。

銅鑼灣百德新街油站及垃圾站應全數遷拆以擴闊告士打道

長久以來,由東區走廊銅鑼灣落橋位駛往堅拿道天橋花費很多時間。車輛需要先要在告士打道及嘉寧街路口的燈位等待,再轉入內告士打道,這往往擠塞一段時間。今年春季,運輸署建議將告士打道近百德新街的兩個油站及一個垃圾站,重組成一個油站及一個垃圾站,使告士打道能夠多一條行車線,並向灣仔區議會推銷有關意見。筆者認為這個方案實在「到喉唔到肺」,應該將該處所有油站及垃圾站全數遷拆。

首先是垃圾站,目前告士打道近堅拿道天橋底也有一個,大可以將之擴建。其東面現為一些臨時的工地辦公室,有足夠空間擴建,剩下來的位置更可用作綠化。至於油站方面,距離該址不足1公里的軍器廠街已有油站了,何必再在百德新街一帶浪費寶貴的用地?

將該處所有油站及垃圾站全數遷拆,比起只遷拆一個油站,雖然同樣只能為告士打道增加一條行車線,但油站及垃圾站均涉及車輛出入,間接製造擠塞。假如能夠這些設施遷拆,便可使該段告士打道更為暢通,使新增行車線的成效更為明顯。

香港代表隊於北京奧運空手而回的啟示

北京奧運已於昨晚圓滿結束,總算沒有任何意外發生。今屆奧運的成績上,東道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大贏家,可是同是以華人為主的中華台北及香港則沒有這樣幸運,當中香港的代表隊更空手而回。無論是靠外援還是由本地土生土長運動員的項目,香港最後均與獎牌無緣。筆者對此感到頗為惋惜。

香港隊的失敗,有關當局實在應該要檢討一下,看看有甚麼改善的方法。以乒乓球為例,本來是最有機會爭取獎牌,競敵本來主要是中國大陸及南韓,但日本及新加坡在今屆奧運成為後起之秀。這些國家都對運動員有著更佳的支援。反觀香港相比之下體育發展支援不足,還有很多需要向它們學習的地方。

對於提升香港隊的水平,筆者有一些建議。首先,政府應襯著現時財政充裕的情況下,顯注地增加培訓及支援精英運動員的資金,並為得到獎牌的運動員提供為數不少的獎金。此外,港協暨奧委會應該作為更主動的角色,挑選重點項目,例如乒乓球、羽毛球、單車及滑浪風帆等,主力培訓本地的年輕運動員,並引入外地的運動專才加以輔助,雙管齊下。在引入體育外援的政策下,政府應該對這些精英運動員作出特別安排,容許他們只需要兩年便可取得香港護照,而非現時的七年之久。還有硬件上,與重點項目有關的本地運動場館應該被加以改善,並應盡快落實啟德的大型體育場館群發展計劃,使香港有一個完善的體育訓練基地。

以上有些建議雖然不能即時實行,但也有一些政府能夠盡快跟進的。筆者希望政府能夠在體育政策上進取一點,落實有利香港體育發展的措施。過去英治時期香港這個殖民地一直未有好好發展體育,假如現在特區政府能夠努力,便可以讓我們於4年後在前宗主國英國舉辦的奧運會上,證明「香港運動員不是垃圾」!

清晨的定義

香港天文台在颱風鸚鵡襲港時,被批評風暴消息不清晰,當中主要問題是本來宣佈在「清晨」之後才會改變的警告,在「清晨」之前便已改變。台長林超英解釋,「清晨」是指午夜後1時至4時,所以沒有存有誤導成份。筆者對這個解釋真是嚇了一驚。

根據中華民國教育部的《國語辭典》,「清晨」的定義是「天剛亮時」。實際使用時,「清晨」的範圍通常在4時與7時之間。至於林超英所講的1時至4時,更常用的字眼應該是「凌晨」及「深夜」。

看看颱風鸚鵡襲港時天文台兩度使用「清晨」的例子。首先在8月20日晚,天文台指在清晨時分懸掛8號風球機會不大,很多人都很失望,以為未能趕及在上班時間前懸掛,結果最後於翌日上午7時40分便懸掛。在天文台的角度,7時多已明顯偏離「清晨」的定義,當然認為自己沒有錯,可是這個時間仍是不少人「清晨」的範圍,因此便覺得天文台誤導。另一個使用「清晨」的例子是天文台於當晚9號風球高懸時,指到清晨時分才考慮改發較低風球,這又使不少人以為到天亮時會是8號風球,結果天文台先後在0時40分及2時40分改發8號及3號風球,當然引來更多的不滿。

天文台與市民對「清晨」的定義有著明顯落差。筆者認為天文台以後應該避免使用這種容易令人誤會的字眼,改為以確實的時間進行預測的發報,例如第一個例子可以說「在凌晨4時前懸掛8號熱帶氣旋警告的機會不大」,而第二個例子則可以說「到凌晨4時後才考慮改發3號熱帶氣旋警告」。這至少可以避免字詞上的誤會。

2008年8月24日星期日

啟德新郵輪碼頭應快馬加鞭

啟德發展計劃拖了十多年,在啟德興建新郵輪碼頭的計劃也拖了近十年。啟德其他發展未能落實的影響並不明顯,可是新郵輪碼頭遲遲未能動工,對香港影響深遠。現在政府宣佈將於今年交往立法會匯報審議,總算踏出第一步,可是計劃事到如今已不能再承受又一次延誤。

本來政府已經於年初就啟德郵輪碼頭招標,可是由於不接受入標財團加入更多地產元素的條件,才決定推倒重來,使落成時間推遲至少一年。筆者不是想怪責政府完全做錯,可是政府應該明白推倒重來的代價,並且要明白入標財團提出如此條件的原因。沒有多少人願意做蝕本生意。財團在商言商,在覺得回報不夠吸引之下,自然會加入額外要求,以確保郵輪碼頭在商業運作之下的財政上可行。政府及部份市民可能會認為這是發展商意圖謀取更多利益,但筆者對此有所保留,並建議政府應該進一步調低入標的要求,減少下次不能接納任何標書的機會。其實政府在新一輪招標中,願意出資20億元興建郵輪碼頭的基礎建設,算是對發展商表示出誠意。可是筆者認為政府亦應同時上調地產發展的上限,使項目更多吸引力。

發展商是否能夠在新一輪招標中提出政府接受的條件,仍是未知之數。因此,政府必須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要自行出資興建。萬一招標結果仍然沒有財團合資格,新郵輪碼頭也可以由政府立即動工,不再浪費時間。興建期間,政府亦應同時物色營運商,假如找不到也能夠成立類似香港機場管理局的組織負責日後運作,確保項目落成後能夠即時啟用。

事實上,筆者對新郵輪碼頭如此焦急的原因,除了是因為有關計劃已談論了多年之外,更重要的是香港鄰近城市已經開始發力了。上海已建成全新的郵輪碼頭,新加坡的也預計於年內落成,而深圳及三亞等城交的郵輪碼頭計劃,也大有機會早於香港(2013年)完工。加上現時海運大廈的郵輪碼頭不足以應付是不爭的事實,不少大型郵輪需要到葵涌貨櫃碼頭,影響遊客對香港的印象。若香港仍然對興建新郵輪碼頭怠慢,勢必失去亞洲主要郵輪母港的地位。

總括而言,筆者希望政府對於啟德新郵輪碼頭的計劃能夠快馬加鞭,使項目能夠如期於2013年第二季落成,不容許再有下一次延誤出現。

香港第四條過海隧道——紅隧平行方案

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近幾年來不斷加價,使一向已很擠塞的紅磡海底隧道更為不勝負荷。有人提議延長東西隧專營權以換取他們不加價,又有人建議政府收購回東西隧。不過筆者認為,就算三條過海隧道劃一收費,紅磡海底隧道因為其地利因素,使用量始終會是最高。因此,筆者較為支持一個較實際的方案: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

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定線有不同的建議,例如有建議由北角連到啟德,可是北角一帶似乎未有理想的上岸位置;又有建議應善用紅磡碼頭一帶的荒地作為九龍的收費廣場,但如何由該處連回主要幹道成為不易解決的問題。又到筆者發表大膽提議的時間,就是在紅隧附近興建一條大致平行的隧道,就像當年鴨利洲橋及青衣南橋的複製橋方案一樣,使紅隧成為一條每程四條行車線的過海隧道。

筆者的方案,是在紅隧以東旁邊興建一條四線單管隧道用作南行,舊有的兩條管道均用作北行。接駁方面,在九龍那邊需要將梳士巴利道近紅磡站一段廢除(受影響車輛請改用紅磡繞道往梳士巴利道西行),並須把國際郵件中心遷走。然後由收費廣場開始,興建一條四線南行道路,到達國際郵件中心原址後(避過尖東與紅磡之間的地底鐵路軌)開始進入新隧道,隧道口位置需要小量填海才可興建。到了港島區,隧道口位置可以在原隧道口的東旁,而銅鑼灣避風塘西岸也需要小量填海,並須把警官俱樂部遷走。

有人可能會質疑,兩邊的道路可能會負荷不到新增的車流,但筆者並不同意。因為依筆者觀察所得,紅隧的擠塞主要是因為多條行車線進入只有兩線的隧道口之樽頸位。假如將隧道口由兩線變成四線,便可解決有關樽頸位的問題。

筆者認為這個方案的最大阻力,是其所牽涉的填海。相信總會有人會因需要填海而反對興建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建議。

(注:可能有讀者會奇怪為何這篇文章的其中一個標籤是「東區」而非「灣仔區」。分享一點冷知識:紅隧是被劃入東區的範圍,可能因為昔日未連陸的奇力島也是被劃入東區吧。既然筆者的建議是在紅隧以東興建,當然是座落在東區了。)

2008年8月23日星期六

啟德發展計劃零填海的遺憾

前啟德機場的東南九龍發展用地,自1993年以來已開始進行規劃,奈何至今一直未能落實有關計劃。筆者今天想談談對拖延多年的啟德發展計劃的一些意見。

筆者個人最喜愛的,就是於2002年提出的方案。有關方案的詳情可參閱《東南九龍發展修訂計劃的整體可行性研究》。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填海幅度最為筆者所接受,塑造優美的海岸線,並善用了前機場跑道以東的水道。反而於2006年提出的那個「零填海」方案,不但留下充滿稜角的海岸線,也未能將啟德用地及牛頭角一帶連接,做成新舊發展區的割裂。當然,新方案也有可取的地方,例如降低了部份地區的建築高度和密度。不過,筆者始終覺得,未能適量填海實在糟蹋了這塊土地。

筆者心目中的理想方案,是融合2002年方案的發展範圍(作出適量填海)及2006年方案的發展概念,再進行一些優化。例如都會公園方面,兩個方案提出的位置雖然有差別,但面積都只是24公頃,筆者認為可以有擴充的空間。至於體育場館區,2006年建議的主場館只有45,000座位,比2002年方案縮減一成,筆者便希望能夠復原至50,000座位,以應付未來可能申辦的大型運動會。

無論如何,啟德發展計劃以「零填海」的角度規則,筆者認為根本是矯枉過正,對此實在感到是一個遺憾。

東鐵為過海縮3車廂實在不智

港鐵公司於今年6月承認,為配合沙中線過海段改由東鐵線使用,東鐵線將會由目前每列車12個車廂縮短至9個車廂,但未有透露會否加密班次。筆者對這個安排大加反對,認為並不值得這樣做。

首先,港鐵當局指港島的月台不能有12個車廂這樣長,筆者認為這只是「非不能也,實不為也」。處於鬧市中的尖東站可以做到,將來的會展站及金鐘站理論上也能做到,只是港鐵願不願意付出額外成本的問題而已。筆者建議港鐵應該向公眾公開興建12個車廂長度月台的額外開支,再諮詢公眾如何取捨,而不是私下作出這個對乘客不便的安排。

此外,縮短至9個車廂的弊處實在不能看輕。這會使每列列車的載客量縮減近四分之一,理論上需要額外加三分之一的班次才可抵銷。但很明顯地,以目前幾近飽和的東鐵線根本沒有加班三分之一的可能,就算日後區域快線通車後取消現時所有共有東鐵線路軌的城際列車班次,也未必可以加班如此多。更重要的是,東鐵線過海後將會額外吸引客源。就算過海後維持12組車廂,在不加班的情況下也未必能夠應付。另一方面,縮減3個車廂時,載客量相對較少的頭等車廂勢必取消,使乘客少了一個較舒適的選擇。

因此,筆者絕對不贊成東鐵線為了過海而縮減3個車廂。筆者希望,東鐵線若要過海,必須維持每列車12個車廂,否則的話應由沙中線過海。沙中線過海雖然也同樣是9個車廂,但優點是使紅磡至新界北仍可維持每列車12個車廂。

筆者亦建議當使用沙中線過海時,應該於何文田站擴建多一個月台,以便開辦金鐘站至何文田站的特別班次,以便在繁忙時間分流東鐵線及觀塘線的轉車客。除了何文田站,另一個理論上適合加建月台的車站是大圍站,不過大圍站是已發展的車站,加建月台可能較為困難,但筆者認為應該盡可能興建,以提供金鐘站至大圍站的班次。因為大圍站以北路段的停站頗為頻密,會降低整條沙中線的效率。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安排大約三分之一班次由烏溪沙縮短至大圍。

的士風球附加費概念可取

昨日颱風襲港,不少的士停駛,剩下的則大幅加價。雖然運輸署已表明的士濫收車資屬違法行為,可是依然制止不到。有的士業界人士建議,應加設「風球附加費」,規範加價的行為。筆者認為這個建議可行。

現時的士購買的第三者責任保險,大部份於8號風球或以上時無效,因此很多的士都會停駛。的士甘願冒著被投訴的風險收取較高車費,便是因為風球下的一切損失需要自負。但要的士全面停駛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在如此惡劣天氣加上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停駛下,市民自然對的士服務有一定的需求。可是乘客雖然多付車資,但仍沒有第三者責任保險保障,其實也有一定的風險。

因此,筆者認同「風球附加費」的概念,但細節則有所修訂。筆者認為的士業界先爭取保險公司於8號風球或以上仍可受保,而多出來的保費便可作為釐定「風球附加費」的標準了。筆者認為,即使颱風下的車資因此需要加三四十元,也是可以接受的。

推行筆者所修訂的附加費制度有不少好處。對的士司機而言,這既可避免他們以身試發濫收車資,又可避免收多了的車資反而不足補償意外損失。對乘客而言,除了可對車資心中有數,不怕司機開天殺價,更可以獲得第三者責任保險的保障。可見這個建議無論對司機和乘客也是有利的。政府屆時也不用再對濫收車資「隻眼開隻眼閉」,可以嚴厲打擊在附加費以外再濫收車資的司機。

電腦通訊節颱風下突然關門安排失當

昨天早上懸掛8號風球下,筆者看到網上報紙有關香港電腦通訊節2008會「風雨不改」地免費開放入場。假如筆者不是居於非鐵路沿線,也可能考慮前往。可是在向公眾開放不足1小時,香港天文台改掛9號風球,主辦單位卻突然改變主意提早關門,有超過500人抵達後未能入場。雖然群眾獲派免費入場券,展期亦延長一天,可是筆者不禁要炮轟主辦當局安排失當。

筆者相信主辦當局提早關門的決定是倉卒地臨時作出的,因為有人指事前曾致電大會熱線,獲告知「10號風球都照開」。倘若主辦當局能夠在事前評估,認為9號風球或以上時需要關閉,便應該事前講情楚,向外界表明「風雨不改」只限8號風球,使市民有心理準備,便不用有這樣多人失望而回。相反,假如當局事實上一早已決定9號風球會關門,並非臨時決定的話,他們未有一早提及有關安排便有誤導市民之嫌了。

況且筆者認為,既然8號風球也照常開放,就算是10號風球而可以照常開放,因為活動是於會議展覽中心室內舉行,場地之內沒有安全問題。反而是提早關門逼使參觀者在天氣惡劣的情況下走出室外,不是更危險嗎?

此外,群眾只獲派免費入場券作安撫,也是不足夠的。他們冒著風雨乘車前往,抵達才得知吃閉門羹,肯定感到很不滿。因此當只獲發價值20元的入場券,其憤怒是可以想像得到的,至少他們一來一回的車費白白損失了。主辦當局應該額外派發至少20元的現金券,才算是有誠意的賠償。

總括來說,希望以後其他展覽主辦者能夠汲取這次事件的教訓,在颱風吹襲下仍可作出一個妥善且對市民影響最低的安排。

2008年8月22日星期五

建議觀塘線延長至寶琳站

港鐵將軍澳線的將軍澳南支線快將啟用了。有關路段通車之後,屆時將軍澳線會梅花間竹地發車,一班開往寶琳站,一班開往康城站(日出康城的車站),即是變相削減了坑口至寶琳的鐵路服務了。將軍澳線在將軍澳有兩個不同的終點站,難免會使乘客感到有點不便。筆者總是覺得,一條鐵路線同一方向盡量應只有一個終點站。將軍澳線可以做到嗎?筆者有一個大膽的解決方案。

現時觀塘線只是到調景嶺站。假如將觀塘線向東伸延一個站的距離,便可到達坑口與康城之間的分岔位了,觀塘線便可瓜分掉其中一段。以港鐵公司屬意日出康城可以直接過海的因素作考慮,觀塘線可以取掉坑口至寶琳段,以寶琳站為觀塘線新終點站。而將軍澳線則可固定以康城站為終點站。

究竟觀塘線延長至寶琳站技術上可不可行?港鐵公司當年花費不少成本鑽掘隧道,使觀塘線由油塘站穿越魔鬼山到達調景嶺站,希望能夠使該線與將軍澳線有兩個跨月台轉車站。筆者相信,興建調景嶺站至將軍澳站之路軌的成本,會較油塘站至調景嶺站的成本為低。主要問題是港鐵公司願不願意去做。不過這樣做對港鐵公司也不無好處,就是屆時所有將軍澳線的列車均可直達日出康城,不用被瓜分一半班次,使該處的住客更感交通方便。

第二個技術問題是將軍澳站能否興建另一組月台了。筆者從未使用過將軍澳站,對其結構不是很清楚。假如技術上有困難,將軍澳大可以只作其中一線的車站。以港鐵公司希望日出康城能夠快捷過海的因素作考慮,將軍澳站可以由觀塘線使用。換句話說,觀塘線會是「...←→藍田←→油塘←→調景嶺←→將軍澳←→坑口←→寶琳」,將軍澳線則是「...←→鰂魚涌←→油塘←→調景嶺←→康城」。

假如港鐵公司願意接納筆者的建議,那麼坑口、寶琳及日出康城便可享用班次更頻密的鐵路服務。尤其日出康城是港鐵公司的重要物業發展,而筆者的建議對日出康城的乘客最為有利,尤其是當將軍澳線日後瓜分港島線西段後,中環每班列車均直達日出康城,港鐵公司實在應該認真考慮。

解放軍軍營浪費市區寶貴土地

目前香港鬧市中仍有三個解放軍軍營,分別是香港島中環的添馬艦軍營、九龍佐敦的槍會山軍營以及九龍塘的九龍東軍營。事實上在主權移交之前,英軍已陸逐關閉掉市區的不少軍營,當中不少均發展成公園,還地於民。筆者認為,現時市區的解放軍軍營,浪費市區的寶貴土地,因此應該遷離。

筆者覺得,軍營設於市區的實質意義不大。由二戰至今,軍事科技不斷進步,現在無論是把軍營設於鬧市還是近郊,均對城市的防衛功效差別不大。萬一爆發戰爭,因為鬧市內的軍營接近平民設施,平民被無辜地遭殃的機會反而更大。加上香港身為亞洲國際都會,當其他大城市均不會在市中心設有軍營時,香港是否應該參考一下呢?

正因如此,筆者大膽建議將添馬艦軍營、槍會山軍營以及九龍東軍營三個位處市區的軍營關閉。添馬艦軍營的駐軍可遷往赤柱軍營,而槍會山軍營及九龍東軍營的駐軍則可遷往昂船洲軍營。赤柱軍營及昂船洲軍營與已發展區有一段不太遠的距離,作為軍營的選址尚可接受。假如軍方有需要在維港範圍設立軍事碼頭,筆者建議將之設在前堅尼地城屠房及垃圾焚化爐的位置。當然,就算改為在堅尼地城設置,也應同樣在不作軍事用途開放給市民。

這三個軍營搬遷後,添馬艦軍營的用地可以分為南北兩部份:南面可劃作「政府、機構和社區設施」之用途,興建不高於20層的相關建築,北面則與中環海濱長廊融合,提供更多休憩用地,海濱長廊亦再不會被軍事碼頭截斷。而槍會山軍營的用地則可供地產發展商拍賣,將之發展成豪宅區。而賣地的部份收益可撥作賠償解放軍搬遷三個軍營的開支。九龍東軍營的用地則可供香港浸會大學用作擴充校園及興建宿舍之用,假如他們用不盡全數土地,可以將剩餘用地給中小學或國際學校發展。

可惜,這只是一個主要從土地利用的角度來提出的理想化建議,現實中解放軍肯定不會同意放棄駐紮在市區之內了。筆者只能夠對於土地的錯配感到無奈和可惜。

窩輪發行商可有興趣發行有剩餘價值的窩輪?

筆者在過去多個月以來的投資經歷,體會到「富貴如浮雲」的感覺。去年初至10月單憑股票賺了超過十萬,及後因投身窩輪(認股證)市場而蝕掉了廿多萬,致命原因是不斷「溝淡」,溝到沒錢再溝為止,以為可以在盡量減低損失的情況下伺機抽身而退,結果卻泥足深陷地輸清光。用了廿多萬買了「窩輪萬萬不能溝淡」的教訓,實在相當昂貴。當然,投資失利的另一原因是看錯市況,一直深信股市的瘋狂情況要到奧運開幕前一兩個月才會「爆煲」,當時從未意識到11月初的位置已是見頂。

除了誤以為低位會是溝淡翻身的機會之外,投資窩輪的另一常見錯覺,是當其價值跌至1仙時,投資者心理上總覺得至少還有1仙,但事實上其價值已在1仙之下,到期時的價值很大機會是一無所有。筆者曾擁有逾150萬股窩輪,當其價值跌至1仙時,雖然銀行仍將之顯示為萬多元的帳面值,可是此刻已沒有機會將之換回萬多元的現金了。

筆者黯然退出投資市場後,近期牛熊證逐漸普及,當中只剩下有剩餘價值的牛熊證,而沒有剩餘價值的牛熊證已經被市場淘汰了。有剩餘價值的牛熊證的好處,是即使牛熊證被強制收回,投資者還有機會取回剩餘價值,輸也不會輸清光。

筆者忽發奇想:窩輪發行商可有興趣發行有剩餘價值的窩輪?這類嶄新的窩輪的最低價值為1仙,即使正股表現與窩輪嚴重背道而馳,投資者仍可以用1仙的價值贖回。當然,其發行價需要有多1仙的溢價,賺錢的幅度當然比不上正常的窩輪了,但萬一市況逆轉時,投資者仍可以將窩輪換回現金,不像現在很多正常窩輪大跌後想換回現金也不能。既然有剩餘價值的牛熊證成功淘汰沒有剩餘價值的,認股證發行商實在可以試行將認股證加入剩餘價值,看看會否受投資者歡迎。

颱風鸚鵡提早掛8號波 體貼打工一族

以往颱風襲港時,打工一族很多時都會很狼狽,尤其是上班不到兩三小時便懸掛8號熱帶氣旋警告。而且,向來香港天文台被指責只顧維護商界利益,把小市民的利益放在次位。不過,今次颱風鸚鵡襲港,香港天文台的安排算是對打工一族體貼,使筆者眼前一亮。

以颱風鸚鵡的預測路徑,將於今日下午5時左右最接近香港。按照以往經驗,天文台會一般情況下在最接近香港前6小時左右才會懸掛8號熱帶氣旋警告。因此理論上,今次應該約於上午11時前後才會懸掛,但現實上是早於7時40分便懸掛。然而,颱風鸚鵡的風力並非特別強勁。因此,筆者認為這次是天文台故意遷就大眾的上班時間,而提早了一點發出有關警告。

更值得一讚的是,天文台對於有關警告的提早預警。早於上午4:45,天文台已預警未來數小時將發出八號信號,並於上午5:50明言將於8時之前發出。這樣的安排很明顯是為了提醒需要較早出門的上班人士,免得他們出門途中才遇上改掛8號。

總括而言,天文台今次的安排,對大部份僱主及僱員來說都算理想。希望天文台能夠繼續這樣體貼,便可大大減少市民對天文台的埋怨了。

2008年8月21日星期四

對功能組別普選化建議的一些補充

筆者早前發表的《香港政制發展之意見系列:功能組別普選化》,引起了一些迴響,筆者亦收到對該文章的意見之電郵。筆者認為有需要在此回應一些被質疑的地方。

筆者建議功能組別普選化,目的是希望選民有一票是選擇代表自己居住地區發聲的議員,另一票是選擇代表自己職業的業界發聲的議員,使功能組別不再是僱主及專業人士的專利。因此,這算是普及選舉的一種。讀者必須將此方案與一些親建制派人士提出的方案區別清楚。他們的建議是功能組別仍由僱主及專業人士這些小圈子提名,才讓小市民投票。這顯然不算是普選,也無法避免不合理的自動當選的情況出現(顯注的例子是現時立法會文化界的霍震霆雖然在議會表現奇差,卻竟然能夠自動當選)。

至於功能組別的具體方案,筆者因為對香港人口統計資料的不足而未能詳細地草議,但也可大概提供其概念。筆者認為應該將功能組別重組成十多個界別,每個界別依照其選民比例獲分配一至三席,而所有界別應該能夠全面覆蓋所有在職人士(甚至非在職人士)。因此,這是與地區直選的分別不大,一樣是普選,分別只在於將地方選區為單位變成所屬行業(甚至非就業狀態)為單位。所以,筆者並不同意支持保留功能組別一定等同不支持全面普選。也許某些親建制派人士是因為不支持全面普選才支持保留功能組別(並且繼續維持某程度上的小圈子成份),但筆者絕對不是這類人。

亦有人質疑,功能組別普選化,是否失去了功能組別的原意?還可稱得上是功能組別嗎?筆者的個人意見是,功能組別的目的是彌補地區直選的不足。因此即使將功能組別全民化,也不會失去這個作用。加上筆者對於功能組別只代表僱主及專業人士的聲音很不認同,假如說功能組別的原意正是如此,筆者覺得失去了這個原意並不感到可惜。假如有很多人認為只有代表僱主及專業人士的聲音才可稱之為功能組別,筆者也不介意將普選化後的功能組別換上一個新名字。

希望以上的一些補充,能夠使讀者更為理解筆者對功能組別普選化之建議。筆者相信,這樣的安排會比直接取消功能組別而將所在議席都放在地區直選優勝。

灣仔填海縮水 間接判電車港島北延線死刑

1990年代中環灣仔填海計劃籌備時,香港電車已著手研究將電車線伸延至填海區內。當時的定線大概是將原有電車路設一分支,由上環林士街進入中環填海區西部,一直沿海旁經過添馬艦及會展等地,一直至灣仔填海區東部(維園道一帶)後,返回英皇道原有的電車路。這樣的定線在昔日的填海計劃中,是有足夠空間進行這樣的安排。可惜現在灣仔填海計劃大規模縮減,有些地方更保留了現時的海岸線,根本再沒有空間鋪設新電車軌,間接判了這條港島北電車延線死刑。

事實上,本來這條港島北電車延線的意義,除了為新海濱引入環保的公共交通工具,也使電車得以重臨海旁,恢復電車通車之初沿海旁而駛的風味。相對設立另一個全新環保交通系統,電車引入新海旁也可避免與市區的交通系統割裂,方便市民從舊有的市區地帶乘車前往新海濱。因此,筆者認為現在這條電車支線建不成,實在是一件頗為可惜的事。

歸根咎底,這是灣仔填海計劃大規模縮減後的後遺症之一。當一些人以填海面積減到最少而高興的時候,卻不知道這是要付出另外的一些代價。填海面積減少了後,突兀的海岸線無法修飾;海濱休憩用地發展受到限制;興建繞道需要額外成本及遇上額外的技術問題......這些種種都是減少填海的代價。筆者始終認為,假如在政府原有的填海計劃之下,只針對填海地的土地用途及發展密度加以限制,灣仔海濱定有一番新景象。可惜這樣的景象,現在只能是筆者的幻想了。

天星碼頭遷尖東——未能成功保留尖碼巴士總站的另選方案

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面臨被遷拆,九巴已於兩個月前將5號線遷到尖東以作熱身。在大量居民批評有關安排後,九巴於昨天宣佈增加5號線及來往尖碼巴士總站的巴士線之轉乘,根本並不打算將5號線搬回尖碼巴總。加上早前反對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團體近期也似乎沉寂了下來,並未能將此事蘊釀成為選舉熱門議題,筆者對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未來感到不樂觀。

正如之前的文章提及到,筆者反對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原因,主要是從功能性上考慮。因此假如政府的安排能夠令那個巴士與渡輪間的轉乘不受影響,筆者是可以接受的。換句話說,如果政府願意在尖東永安廣場對出位置設置新天星碼頭,作為拆卸尖碼巴士總站的交換條件,筆者是支持的。

將天星碼頭搬遷到尖東,不但使巴士與渡輪之間的緊密關係得以繼續維持,還引入了港鐵東鐵線這個新元素(九龍南線落成後即變成西鐵線)。這使昔日尖沙咀火車站的交通樞紐得以重現。事實上,即使是尖沙咀火車站於1975年搬到紅磡之後,交通樞紐在往後的十數年仍於紅磡繼續存在,因為當時的紅磡天星碼頭是位於火車站以南,仍吸引不少人由火車轉乘渡輪。直到1980年代末,紅磡灣再一次填海,碼頭被搬到黃埔花園以南一帶。縱使該處有新的紅磡碼頭巴士總站,可是在需求大減之下,紅磡航線從此一蹶不振。

事實上,甚少乘客只以步行及渡輪便可前往目的地,多數必須靠其他交通工具接駁至碼頭,因此碼頭必須依賴其他交通工具。假如刻意孤立碼頭,只會變相逼死渡輪公司。因此,假如政府按原定計劃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而將天星碼頭留在原址,只會對天星小輪構成重大負面影響。所以,筆者的想法是,假如政府執意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便應讓天星小輪在尖東永安廣場對出位置設置新碼頭作為補償。現時永安廣場已建成行人天橋橫跨梳士巴利道,屆時行人天橋便可直接接駁碼頭大樓的上層了。

那麼原有的碼頭建築應如何處理呢?遷走碼頭並不一定要(亦不應該)將舊碼頭拆掉。筆者認為,原有的尖沙咀天星碼頭保留下來後,其中一邊碼頭仍可作為「維港天星遊」這類針對遊客的航線的停泊點。而其餘室內部份,則可改裝成為維港博物館,展示海港的發展歷史,又或者是渡輪博物館,展示天星小輪的發展歷史。這可使舊有的天星碼頭建築成為另一個旅遊景點,並可配合新設的露天廣場的發展。

2008年8月20日星期三

評葉劉淑儀名單政綱之「港島民生大事」

筆者乃香港島選區選民,昨晚收到了由葉劉淑儀名單郵遞的宣傳單張。其政綱主要分為全港性的「五大範疇」,以及關注八大「港島民生大事」。筆者有意短評後者,看看對她的見解是否認同。
  • 「反對興建Mega Tower 及其他筷子樓和屏風樓」:這項政綱相信對大部份人頗為受落,不過筆者認為不能這樣簡單地反對。以Mega Tower(合和中心二期)為例,93層方案早已獲得批准,在法理上難以推翻。現在可以做的,只能是看看怎能誘使合和稍為降低密度,但不能妄想將整個建樓計劃擱置。
  • 「促建港島北岸海濱長廊,設單車徑及寵物散步場所,並增建通道,以方便居民來往海濱」:這點也是一個應該沒有人反對的建議。不過筆者認為假如能夠進取一點,應該把海濱長廊沿港島西岸延至南區。
  • 「興建東半山及西半山行人電梯及其他設施」:政府現時已著手研究在正街興建行人電梯,但規模不及中環那條。至於政綱所提及的「東半山」是指哪處?筆者不太清楚。假如是指炮台山至寶馬山,筆者對此表示認同,因為該處應有足夠的需求。
  • 「推動南區旅遊發展,維護其天然風貌和漁港特色,並在黃竹坑興建多用途文娛中心」:筆者略嫌此句過於含糊。筆者期望她承諾「爭取盡快落實香港仔漁人碼頭發展計劃」。至於黃竹坑興建多用途文娛中心,已是南區區議會爭取多年的議題了。
  • 「爭取於原北角邨興建傳統戲曲演出場地及其他康樂文化設施」:筆者頗欣賞這個提議。現在西九龍文娛藝術區落成無期,而北角新光戲院也快將結業,那麼在北角興建一個大型粵劇劇院絕對是一個理想的提議。
  • 「密切監察港鐵南線及西線的興建進度,並爭取港鐵東延至小西灣」:南港島線東段及西港島線的興建進度固然需要監察,以確保能夠盡快落成。可是「港鐵東延至小西灣」技術上較難做到,假如真是去做會所費不菲,並不合乎成本效益。況且現時小西灣的巴士服務已相當完善了。還有,筆者對她未能承諾爭取盡快落實南港島線西段感到失望。
  • 「爭取加快改善港島排水系統,避免暴雨成災」:其實政府一直正在進行相關的改善工程了。有些地方例如上環永樂街主要是因為地理上的先天缺陷,所以要改善水浸情況並非容易。
  • 「敦促政府儘快落實措施,改善中區交通擠塞情況」:這句的立場相當曖昧,迴避了中環灣仔繞道的立場。究竟葉太心目中的措施是甚麼?選民暫時無從得知了。
參加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香港島地區直選的名單還包括:林翠蓮名單、何秀蘭、甘乃威名單、曾健成、曾鈺成名單、蕭敏華、勞永樂、陳淑莊名單及黎志強。當他們寄來政綱後,筆者盡可能抽空評評有關港島區事宜的政綱。

網誌改善工程進入尾聲

荷蒙各位讀者對「評深宜論」這個網誌的支持,筆者除了用心撰寫文章之外,也致力改善網誌的版面設計。而改善工程已進入尾聲,新增或改動了的地方包括:
  • 書籤功能:只要按下文章下方的各種書籤按鈕,即可將文章收藏,以及與其他人分享。
  • 隨機相關文章:系統會根據文章的標籤選出一些相關文章,供讀者延伸閱讀。
  • 最新意見:改善了的最新意見欄位,以被回覆的文章標題顯示最新意見,並可展示意見內容。
  • 標籤:改善了的標籤欄位,採用「標籤雲」概念,以字型大小及顏色深淺標示標籤的常用程度。
  • Snapshot:只需指向對外連結,即可顯示有關網頁的預覽。
如對網誌的版面設計有任何建議,歡迎在此發表您的意見。

2008年8月19日星期二

為銅鑼灣海岸線的永久凹位惋惜

今日報章又講到中環灣仔繞道的工程,政府正在研究其建築方法,但臨時填海的安排卻被那些保護海港人士所質疑。涉及的位置就是現時銅鑼灣避風塘的大凹位。在最初的填海計劃中,該處的部份地方會被永久填海,繞道則建於填海地底,技術上較為簡單直接,成本也較低。現在政府被逼減少填海,繞道變成建於海底,才衍生了臨時填海的種種問題。可惜臨時填海的細節仍然被一些人窮追猛打,可能使繞道有機會再延誤落成時間。

說回灣仔填海計劃,本來的計劃是將灣仔貨物起卸區及部份銅鑼灣避風塘填海,地面主要作休憩用途,地底則興建中環灣仔繞道。筆者覺得這個安排算是理想,因為可以改善現時灣仔至銅鑼灣之間的海岸線共三個異常突兀的凹位(分別位於貨物起卸區、避風塘西南角及東南角)。從城市規劃的美學角度,這些位置實在需要拉成弧形,不但可解決死角位一潭死水的問題,而且從對岸看回來也會較為順眼,更可能夠確保海濱的延續性,並使海濱有足夠的休憩用地,以及令到海邊及主要幹道(告士打道及維園道)之間有適當的緩衝空間。

很可惜,在部份保護海港人士「填海越少必然越好」的論調下,逼使政府放棄原來的計劃,也使銅鑼灣一帶的那三個極為生硬的凹位,最終變成永久的海岸線。雖然筆者相信社會上也有一些人認同「最理想的填海計劃未必是以填得最少為準則」,可是氣勢上比起那些堅決反對填海人士少得多。加上現時政府已經減少了填海面積,不可能反過來增加。因此,筆者只能夠從心底表達對銅鑼灣海岸線的永久凹位的惋惜。

香港政制發展之意見系列:功能組別普選化

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在即,2012年香港行政長官及香港立法會產生辦法,相信是候選人的熱門議題之一。筆者亦藉此機會,分開數篇文章表達自己對香港政制發展的期望。其內容主要基於筆者在去年提交政府有關對《政制發展綠皮書》的意見書。

本篇文章主要探討香港立法會的功能組別。筆者固然認同盡快達致全面普選的目標。不過,筆者亦同時認為功能界別的議員某程度上的確能夠兼顧社會不同階層的利益,反映各行各業的聲音,彌被專注於地區事務的地區直選議員的不足,因此不能抹煞其價值。筆者認為,現時功能組別的最大問題,在於存在認受性不足的問題,因為大多數界別是由「公司或團體票」而非「個人票」產生,使功能界別往往只能反映僱主的聲音而非僱員的聲音。

基於以上兩點,筆者認為功能界別議席應該改革為確保有足夠民意基礎,而非一刀切將功能界別議席廢除。

針對這個改革方向,筆者有兩個改革方案。理論上,筆者心目中的功能界別,應該要做到每名選民都有資格選出代表自己的功能界別議員。可是實際上,有一些情況較為複雜,就是處理學生、家務料理者(即是以家庭主婦為主的一群)、待業人士及退休人士的資格。因此,筆者的其中一個方案是只為所有在職人士設立功能界別,使每名在職選民均可多一票選票,但缺點是將非在職人士排除出功能界別,雖然筆者覺得並非不能接受。另一個方案,是增設學生界、家務料理者界以及待業及退休界三個界別覆蓋非在職人士,但可能會在技術上較為複雜。

至於地區直選及功能界別的議席比例上,後者不一定需要半數那麼多,筆者認為三分之一便已足夠.,並應取消現時的分組點票制度。

有關功能組別改革暫時在此作結,稍後時間筆者會談談其他有關立法會產生辦法之改革建議。

2008年8月18日星期一

香港科學館第二期擴建遲疑不決

香港科學館是康文署轄下所有博物館中,每年平均參觀人次最多的一間,一年有近百萬人次參觀。可是建館多年,展館面積卻未有變動,使不少舊展品被新展品逼走,至少三分之一數目的展廳被縮小甚至被關閉。

事實上,早於1980年代中期,香港科學館建館之時,館方已預留了發展第二期的用地。該用地位於現址的東北(科學館道與加連威老道交界一帶),初步預計可以額外提供8,000平方米的樓面面積(現時樓面總面積13,500平方米)。2006年,傳媒引述館長對第二期發展的初步計劃,並表示正等待政府批准撥款。可是轉眼間便已經兩年了,第二期擴建一直只聞樓梯響,從來沒有進一步的消息。筆者對此感到十分可惜。

今年政府財政有巨額盈餘,卻只懂得去直接向市民「派糖」,沒有藉此機會去批款給一些有意義的發展計劃,包括香港科學館的擴建。既然科學館是最多人參觀的博物館,自然便不用擔心參觀人次的問題。加上局方已經就擴建有初步的準備,而預留土地也丟空了近廿年(現時用作露天停車場)。民意方面更加難以找到反對的聲音了。現在可算是萬事俱備,只欠政府首肯撥款。

筆者實在希望政府能夠盡快落實有關擴建計劃,不要再遲疑不決了。筆者亦期望第二期落成後,以前被縮小的展館得以恢復規模,而被關閉的展館則可得以重開。假如地方不夠用,大可取用該館西南現時用作花園的用地,再擴建多數千平方米樓面面積。

皇后碼頭及舊天星碼頭鐘樓重置之我見

上次筆者在《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之我見》中,已表達對中環新海濱一至七號的用地的一些意見。而剩下未談的,就是重置皇后碼頭及舊天星碼頭鐘樓的意見。筆者重申自己並非保育人士,因此雖然對皇后碼頭及舊天星碼頭鐘樓拆卸感到有點不捨得,但在都市發展的前提下,也得接受這個現實。因此筆者並沒有甚麼原址重置的要求。換句話說,筆者是較支持皇后碼頭在海邊重置。

筆者知道表達這個立場,也許會引起一些人的反感,皆因在網上似乎有不少文章都是希望原址重置,而不反對在非原址重置的人士卻甚少發聲。正因如此,筆者更要發表有關的意見,使雙方的觀點均能夠展現。

皇后碼頭重置於海邊,最明顯的好處是能夠恢復其功能。這是有先例可循的。第一代中環卜公碼頭的上蓋,現時也在赤柱重置,成為赤柱灣卜公碼頭,恢復回碼頭功能。今次皇后碼頭在功能上得以重生,還可留在中環的範圍,筆者認為已經可以接受。為甚麼一定要原址重置,使其成為路旁的涼亭?恕筆者坦白說句,在保育人士出來抗爭之前,筆者最初的立場只是保留其牌匾於在歷史博物館便已經接受了,但眼見有不少人希望保留整個碼頭,才不反對將之保留重置。更重要的是,有很多更有特色的建築也是因城市發展而拆掉的,例如尖沙咀火車站,最後便不是連重置的機會也沒有?

另一個例子是舊天星碼頭鐘樓。其實筆者認為無論是在原址還是在大會堂前重置,均沒有明顯的需要,因為附近已有新天星碼頭鐘樓報時,假如重置在原址或原址附近,似乎略嫌相距近了一點。筆者本來的建議是重置到日後重建的灣仔天星碼頭,使鐘樓恢復為碼頭的報時功能。但既然社會未必接受這個建議,筆者也只好退而求其次,不反對重置回中環。但最重要的條件是希望能夠重建昔日的碼頭大樓,才將鐘樓安置在其中。現時尖沙咀鐘樓「孤伶伶」地豎立,失去了其旁的火車站建築襯托,毫無美感可言,希望舊天星碼頭鐘樓不要重蹈覆轍了。

2008年8月17日星期日

立會港島直選港台論壇後感

香港電台昨晚播出2008年立法會選舉香港島直選的電視選舉論壇。筆者收看過後,覺得比想像中沉悶,彷彿沒有去年補選論壇這樣的激烈,使筆者感到有點失望。

論壇上候選人大多談的都是「梁展文事件」,對其他很多具爭議性的議題極少涉足,更加不要說是香港島的區內議題了。筆者認為,選舉論壇應該需要有多些不同性質的議題,讓候選人就不同範疇的議題提供意見,藉此使選民更全面認識候選人對不同議題的立場。昨晚的論壇,似乎在這一方面並未合格。筆者寄望之後的選舉論壇能夠有改善。

對於候選人的表現,筆者無意多談,皆因未見有人突出,例如葉劉淑儀今次變得較為慎言,避免了不小心失言。而筆者較有興趣留意的,是名不經傳的獨立候選人蕭敏華,可是其表現使筆者對她的印象大減。她在討論中「牛頭不搭馬咀」,只顧宣傳自己的「中藥港」及對中醫的政策,其他候選人也懶得回應她。筆者認為,就算是候選人沒有甚麼名氣,也應該表現得正常一些,不應標奇立異,否則只會引起反效果。一個正面例子是去年補選中,其中一位候選人凌尉雲雖然同樣名不經傳,但在選舉論壇的表現至少也是合格的。說回今次論壇,其他孤身出戰的候選人則尚算滿意,至少黎志強揶揄勞永樂「做醫生好過做議員」也使筆者印象深刻,可是這些一人名單的風頭,始終無可避免地被政黨名單所蓋過。

雖然昨晚的論壇不太合筆者的口味,但至少也做到人齊,這可算是一個很基本的要求。出席的候選人除上述提及過的名單外,還包括林翠蓮名單、何秀蘭、甘乃威名單、曾健成、曾鈺成名單及陳淑莊名單。

建議重組新巴43X及46X號線以改善客量

新巴43X號線(來往華貴及金鐘)及46X號線(來往田灣及灣仔)長期客量偏低。本來運輸署甚至建議將這兩條線與城巴M47號線(來往華富及香港站)合併成一條線,幸好在區議會討論中未能通過。筆者認為該兩線客量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定線不佳。假如定線能夠被優化,相信還有藥可醫。因此,筆者建議參考城巴37A及37B號線(來往置富及中西區)的這一組雙循環線的成功經驗,套用在43X及46X身上。

筆者的重組方案,是將43X線變成由華貴經田灣、香港仔隧道、灣仔道、灣仔北、中環(干諾道中)、石塘咀、堅尼地城、薄扶林、田灣返回華貴;46X則變成由田灣經華貴、薄扶林、堅尼地城、石塘咀、中環(干諾道中)、灣仔北、灣仔道、香港仔隧道、華貴返回田灣。這樣的重組方案,主要好處的開拓新客源。例如由灣仔來往堅尼地城,便多了一個較快的選擇。而且,這也針對改善現時46X過於特快(往灣仔方向不停中環)的毛病。加上這個重組方案,在港島北已盡量避免與37A及37B重疊,為南區乘客提供一個不同的選擇。

筆者相信,既然城巴37A/B雙循環線運作順利,新巴43X及46X絕對可以一試,總好過被其他線吞併掉。

免費開放體育設施弊病浮現

康文署以「響應北京奧運」為理由,將轄下大部份體育設施於今年7至9月免費供市民使用。筆者當時已經不認同這項政策。果然,現在弊病已陸續浮現。今日有報章報道,指泳池非常擁擠,對衛生、治安以致泳客人身安全構成一定威脅。另一方面,不少場地雖然早被訂滿,但只有約一半是真正使用的,即是其餘一半被「生人霸死地」而丟空,使真正想使用的人士望門輕嘆。

以上弊病的出現,恕筆者「馬後炮」地講句,早已在意料之內。在暑假期間,因為學生放假,體育設施的需求本已大增,可以說是全年最旺的時期。康文署不但沒有藉此加價,反而還要免費開放,當然「保證」供不應求了,做成泳池人滿之患。另一方面,因為沒有租場成本,加上租場不用也沒有懲罰,當然吸引不少人沒考慮清楚便「先租為快」,就算到時沒空便不去使用,也沒有甚麼損失。這兩點均對一向習慣使用有關場地的市民很大的不便。

筆者實在希望政府以後不要再搞甚麼免費開放了。就算真是要搞,也請務必只在淡季的非假日搞,而且需要就租了場沒有使用場地的人士施加一定懲罰(例如在下次租場時需要補付回當日的租場費),以阻嚇「生人霸死地」的情況出現。此外,筆者更進一步建議將租場費用按日子的需求分級,於旺季徵收50%附加費,以增加政府的收入。這是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當需求增加而供應不變時,便有條件加價以防止供不應求了。於旺季加費亦可變相鼓勵市民在淡季享用體育設施。

灣仔政府大樓可用作擴建會展之用

香港政府於2008年2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表示,正積極研究將佔地1.3公頃的灣仔政府大樓群遷走,初步計劃發展成為甲級商廈。筆者雖然支持遷走政府大樓,但反對於該址興建商廈,因為筆者認為應該善用該址接近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的優勢,發展成為會展的擴建部份。

灣仔政府大樓群由三座建築組成,分別是灣仔政府大樓、稅務大樓及入境事務大樓,於1986年至1991年分期落成。事實上,告士打道以北的填海地於1970年代至1980年代完成時,該址本來打算主要用作休憩之用,後來政府改變主意,將菲林明道以東的大部份土地賣給地產商發展成商廈(也包括小量住宅),以西則發展政府大樓及會展中心。當時這個安排已經引來不少非議。現在政府大樓願意遷出,總算令部份人感到欣慰。而將該址發展甲級商業大廈,雖然會使部份人覺得能夠善用地皮的價值(估值達200億元),但也會有人懼怕出現多三座如中環廣場般的摩天巨廈。

另一邊廂,香港展覽的發展勢頭正在落後於其他週邊地區。例如澳門單是去年落成的威尼斯人會展中心已有逾10萬平方米,廣州更已經有超過33萬平方米展覽場地,更將會擴至55萬平方米。反觀香港,即使計算會展中庭擴建,場地仍不足10萬平方米,加上亞洲博覽館才僅僅超過。雖然當展正倡議會展中心第三期發展,但在選址上一直未有最終定案。而去年提出的灣仔運動場選址,也有一些反對聲音,要落實並不容易。

因此,筆者建議可以優先發展灣仔政府大樓的用地,而灣仔運動場選址則押後發展。三座大樓連同港灣消防局拆卸後,地盤面積估計也有會展第一期的超過四分之三,雖不及灣仔運動場,但已可發展數萬平方米的展覽場地。上蓋則可發展成為平台花園,為灣仔提供一個「市肺」。這個建議在避免出現「屏風樓」之餘,也能善用有關土地,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至於灣仔政府大樓應該搬到哪處?政府提出啟德及將軍澳兩個選址,而筆者認為前者較為優勝。啟德為新發展區,規劃的彈性較大,而更重要的是其處於香港全境中較為中心的位置,港九新界各地前往啟德相對來說較將軍澳方便。啟德更可藉此機會發展成九龍半島的中心。

2008年8月16日星期六

建議成立香港外匯投資局及強積金補助基金

香港外匯基金是香港的外匯儲備,截至今年中約有1,200億港元,全球排名第九,緊隨新加坡之後。目前外匯基金由香港金融管理局負責管理。然而,金融管理局的管理手法過於保守,因此即使是之前的全球大牛市,基金進帳也未有大幅增加。香港的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其設立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管理得有聲有色,投資回報不俗。筆者認為實在值得香港借鏡。

筆者認為,政府應考慮將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管理外匯基金的功能,分拆成一個獨立機構「香港外匯投資局」,並參考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阿聯酋的阿布扎比投資局及其他主要主權財富基金管理機構的運作,致力最大化其投資回報。

除此之外,筆者大膽建議,將外匯基金的其中一半(600億港元)另設一個基金,其回報可「還富於民」。這有點類似挪威政府退休基金,但不同的是,筆者建議以類似現時政府回贈6,000元於低收入人士的強積金戶口內的方式「還富於民」。筆者建議任何在職而過去一年計個人平均每月收入低於中位數(現時是10,000元)者可獲有關資格。以150萬合資格者計,假設這個「強積金補助基金」一年有8%回報,如將回報全數派發,每人的強積金戶口可以分得6,400元,如派發一半回報(其餘一半用作滾存)也有3,200元。假如將資格放寬至較低收入的四分之三人口(約225萬人),派發一半回報也有2,133元。以此金額計算,工作40年、強積金年均回報8%,那麼到退休時強積金便有額外近60萬元了。

筆者承認第二個建議確實較為大膽,應該不是很多人可以接受。不過第一個建議提到成立「香港外匯投資局」以致力提升香港外匯基金的回報,應該沒有甚麼反對聲音吧?希望當局至少可以考慮這個提議。

踢爆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永久展館悄悄縮水

中環愛丁堡廣場香港大會堂旁有一座建築,其地下樓層是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該館於2002年7月啟用,現僅為臨時展館。永久展館原來將會設於添馬艦新政府總部旁,可是因為添馬艦發展工程縮減規模而取消了展館的位置。今年6月,政府建議臨時展館在原址改建成永久展館,驟眼看來沒有甚麼問題,可是筆者發現永久展館規模卻大幅度縮減了,政府卻將之輕描淡寫。

先談談臨時展館的歷史。該址是於1978年建成,原來用作香港市政局的辦公大樓及會議場地。1990年代中,局方耗資120萬港元將底層改建為展覽中心,於1997年12月啟用,介紹市政局的歷史。2000年市政局解散,原址曾一度成為食物環境衛生署辦公室,上層的辦公室則由食物環境衛生署及酒牌局使用。2002年,政府有意設立規劃及基建展覽館,便選取樓面面積僅為460平方米的現址作為臨時展館,待添馬艦政府總部啟用後便搬到永久展館。

究竟原先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永久展館的計劃是怎樣呢?根據2003年4月的一份立法會文件,展覽館的總建築樓面面積約為24,000平方米,其中總樓面面積約18,600平方米。(給大家參考:香港歷史博物館總樓面面積17,500平方米,香港科學館則為13,500平方米。)當中的設施包括一個廣闊的中庭展覽廳、四個主題展覽廳(「城市發展廳」、「交通、物流及資訊廳」、「旅遊廳」及「可持續發展廳」)、青少年學習中心、兒童展覽廳及多用途展覽廳,也設有研討會議廳、演講室、資源中心及其他相關行政及商業設施。但很可惜,這個規模比香港歷史博物館還要大的展覽館計劃,就因為社會有聲音要求降低政府總部的發展密度,而於2006年3月被正式剔除。永久展館的計劃在其後兩年毫無音訊,有面臨流產的危機。

2008年6月,政府終於重新提出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永久展館計劃。展館將佔用大會堂附屬建築物的整座五層建築。那麼總樓面面積呢?只有3,980平方米。雖然這已是臨時展館的八倍,但與原來的計劃相比,減少了超過四分之三。如果沒有這個比較,相信只會有極少人為意這個無聲無息的大縮小了。

另一方面,有立法會議員擔心,改建後的展覽館建築與大會堂及愛丁堡廣場,並破壞這組歷史建築群的原有特色。筆者更聽聞過設計大會堂的其中一位建築師更要求將該座附屬建築拆除,以還原大會堂及愛丁堡廣場落成之初的原貌。由此可見,原址擴建方案,不但侷限了發展規模,更可能會間接影響週邊建築。

因此,筆者希望政府能夠審視一下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永久展館計劃,發掘除了原址擴建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行的方案。筆者也在此獻計,可以考慮使用中環新海濱被劃作「政府、機構和社區設施」的五號和六號用地。早前筆者已經表示過,實在不能明白為何原建議作為「藝術及文化區」的地方需要三幢13至17層高的獨立建築物。筆者相信,該址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永久展館的一個理想選址,因為除了接近原計劃的選址,也可以以原計劃的規模發展。無論如何,就算另覓選址未能成事,筆者仍寄望擴建計劃能夠盡量增加總樓面面積,有原先計劃的一半(約9,000平方米)已經可以接受了。

2008年8月15日星期五

對觀塘線延線(油麻地至黃埔段)初步設計的意見

港鐵公司於本年7月為觀塘線延線(油麻地至黃埔段)初步設計進行了公眾諮詢,筆者也曾經出席過其中一場公眾諮詢大會並提出質詢。今日筆者藉著本網誌,在此提出一些有關的意見。

首先,就何文田站的選址上,筆者認為這忽略了愛民邨及何文田邨等現存人口密集區的需要。港鐵當局初步建議的選址是與沙中線月台交加(X形),筆者反建議在技術許可的情況下,將觀塘線延線月台向西北方向移動,使之由X形變成y形,僅月台尾部與沙中線月台重疊。這樣的話,便可設一個出口於孝民街一帶,算是較為接近愛民邨。

此外,對於黃埔站選址的兩個方案,筆者較屬意德安街方案,主要是考慮到該處的人流較多。雖然施工期間會做成較多不便,可是正所謂先苦後甜,落成之後德安街一帶便可享受設站的成果。此外,德安街的走向亦較適合將來可發展的過海段。然而,為照顧戴亞街一帶的需要,筆者同時建議設一地下行人通道連接戴亞街。

還有,筆者對於黃埔站只興建一個月台感到不滿。這使每兩班列車只有一班以黃埔為終點站,另一班則以何文田為終點站。這樣的安排,不但對黃埔居民不公平及帶來不便,更會使列車的調度複雜化。皆因何文田站初步設計僅有兩個月台而非三個月台,同時作為中途站及終點站恐怕不是很合適。與其這樣,何不一次過興建兩個月台?就算不能興建島式月台,也可興建兩個側式月台。而且一次過興建兩個月台,亦方便將來的過海段發展。

最後,筆者也希望港鐵當局能夠有適當措施預留發展過海段的可能性。這條過海段的建議早於1989年便已經出現,並且在運輸局的《鐵路發展策略2000》曾經被重新提及過。筆者認為過海段除了服務炮台山站之外,更可延至天后站,因為屆時港島線應該已被將軍澳線及東涌線(包括北港島線)瓜分,炮台山站至天后站之間的軌道會被停用,那麼觀塘線延線過海段便可重新善用這段軌道了。

優化城巴5X號線建議

筆者雖然並非甚麼巴士迷,可是對交通路線(主要是港島區)還是頗關心的。城巴5X號線將於8月18日,提升為一條全日特快來往堅尼地城、中環及銅鑼灣的路線。雖然這是首條全日特快來往堅尼地城及銅鑼灣的路線,但筆者仍略嫌不夠直接,對乘客的吸引力有限,因此有以下一些建議。

首先,筆者認為繞經交易廣場並非必要,因為這會使路線變得迂迴。筆者認為只須在干諾道中的怡和大廈設一分站,足以服務前往交易廣場一帶的乘客。此外,筆者亦覺得路線既然主要對象是銅鑼灣之乘客,那麼服務金鐘及灣仔西部會使其特快性質變得不夠明顯,城巴可考慮將路線往銅鑼灣方向改經夏慤道、告士打道、菲林明道、灣仔碼頭、菲林明道天橋,返回軒尼詩道,往堅尼地城方向則改經盧押道(更進取則可經杜老誌道)、告士打道、夏慤道,返回干諾道中原線。還有,路線往銅鑼灣方向能夠服務石塘咀,該處乘客可以在德輔道西至水街之間上車,可是回程到西區時已直接進入城西道,忽略了石塘咀乘客的回程需要,故建議路經經嘉安街駛入德輔道西(服務範圍更廣則可經西邊街及皇后大道西),便可解決這個問題。

假如城巴能夠考慮按照以上建議優化路線,相信可以進一步提升路線的吸引力,並更能惠及由堅尼地城、石塘咀來往灣仔、銅鑼灣之乘客。

相關連結:《乘客通告:路線5X 堅尼地城 ←→ 銅鑼灣(威非路道) 延長路線 及 全日雙向服務》,城巴 (PDF)

2008年8月14日星期四

淺談前中央書院遺址活化

筆者乃皇仁書院之舊生,與中央書院總算有點關係。位於中環的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正是前中央書院的遺址。該址本來已被列入勾地表內,但古物古蹟辦事處於去年底處勘察該址後,發現該處尚存中央書院的一些遺蹟,包括牆壁、石級、石柱及地基等。因此,政府隨即宣佈該址從政府勾地表中剔出一年。由那時至今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了,可是似乎對於該址的處理一直未有定案。難道待幾個月後又再將之納入回勾地表?

中央書院創校於1862年,1889年搬到該址,其後先後易名為維多利亞書院及皇仁書院。然而,在香港日治時期,校舍遭到戰火嚴重破壞。到香港重光時,該址已經破爛不堪,結果被清拆。然而,皇仁書院並不是在原址重建,而是先於堅尼地道臨時校舍復課,再於1951年遷到銅鑼灣現址。而原址則發展為警察宿舍,同於1951年啟用。警察宿舍於2000年停用後,政府本來想將這塊土地拍賣作住宅用途,幸好古物古蹟辦事處派人考察後有所發現,才將賣地計劃叫停。

筆者認為,相對於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因為宿舍建築的歷史較短,所以可塑性也較大,能夠作出更靈活的改建,因此比舊中區警署更適合改為藝術表演場地。宿舍由兩座建築組成,筆者建議可將其中一座拆卸,製造更多戶外空間,可以闢作草坪或露天表演場地。另一座建築則可以改建作藝術展覽館、教室、中小型劇院及圖書館等用途。總而言之,筆者覺得以該址的規模,作為取代舊中區警署藝術活化計劃算是頗為理想。

前中央書院遺址活化計劃已經有幾個月沒有了下文,也似乎已被大部份香港人遺忘了。也許這是由於臨近立法會選舉,政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到選舉完結後才肯繼續跟進?

2008年8月13日星期三

舊中區警署不一定要活化為藝術設施

香港政府於2007年10月,接受香港賽馬會提出十八億港元的活化計劃,將舊中區警署建築群,發展成為一個以文化藝術為主題的建築,設施包括禮堂、劇院、藝術影院、藝廊及展覽廳等。期間馬會提出加建竹棚式的新建築最備受強烈反對。最後馬會亦於今年7月中順應民意收回竹棚的建議,以換取香港行政會議通過交由馬會活化。筆者認為,馬會建議發展的文化藝術主題未必是最好的方案,因為筆者覺得這個建築群有更適合的用途。

舊中區警署建築群由舊中區警署、舊域多利監獄及舊中央裁判司署組成。政府早年曾建議將該處發展為餐飲零售區,使其成為中環蘇豪區的延續,結果備受非議。現在馬會提出將其發展為文化藝術設施,大部份人自然便覺得可以接受。然而,筆者認為這勢會使其內部建築有較大的改動,例如需要將很多房間打通才可興建劇院。況且未來更有西九龍文娛藝術區這樣大型的藝術設施,灣仔新海旁也有一塊預留作文化藝術發展的用地,究竟還有沒有需要再在中環建立一個藝術設施?自從西九計劃發展成文娛藝術區以來,香港似乎有點兒「忽然藝術」,意圖將香港打造成一個藝術城市。不過筆者認為,要推廣藝術,一味興建藝術設施是不足夠,還需要其他因素配合。否則興建了一大堆藝術設施後,其使用率可能只會慘不忍睹。

那麼筆者又對舊中區警署建築群有甚麼活化建議?筆者的建議以「尊重歷史」為主要考慮因素之一。舊中區警署既然昔日是一座警署,何不優先考慮將之發展成新的警隊博物館呢?目前香港警隊博物館位於舊灣仔峽警署,除了面積非常小之外,交通亦非常不便。舊中區警署除了有較多空間,交通亦較前者方便。假如面積過剩,更可考慮在內加設消防展區,使博物館成為「香港警務及消防博物館」,反正香港的消防部門在1953年之前也是隸屬警隊的。同樣道理,舊域多利監獄可改為香港懲教博物館新址,畢竟中環的交通也較赤柱方便。舊中央裁判司署則可成立新的「香港司法博物館」,展示香港開埠以來的司法及法律的歷史。

假如依照筆者的建議,舊中區警署建築群將發展成為繼尖東後的另一個博物館建築群。至少筆者相信,博物館的吸引程度及訪客人次也應該遠較藝術設施為高。

不過,筆者也明白到馬會願意自行出資活化,政府卻不用付出一分一毫,站在政府的立場,當然最好就接納馬會的計劃吧!所以,筆者現在只好寄望其最終落實的活化方案,能夠充份善用建築群的特色,並能夠保證吸引市民及遊客造訪了。

2008年8月12日星期二

立會候選人對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表態

香港獨立媒體最近對2008立法會九龍西直選候選人進行訪問,現時已有6個名單回應。筆者最關心的議題,就是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因此特意在此處撰文,報道他們的立場。

簡單來說,支持拆卸巴士總站建廣場的名單包括:(1)莊永燦、(10)民協馮檢基名單;反對拆卸的則包括:(5)公民黨毛孟靜名單、(7)梁美芬名單、(13)譚凱邦。另外(4)民主黨涂謹申名單認為,可保留部份巴士總站,但同時將部份地方改成市民享用的空間。

不過,香港獨立媒體的問題是「政府準備拆尖沙咀天星巴士總站,建商場,你是否贊成?」。這個問題假設的情況是「建商場」而非「建廣場」。因此,表示反對拆卸的候選人可能只是因為「建商場」的前提而反對,「建廣場」就有可能會支持了。不過,表明支持拆卸的候選人便當然懂得強調是支持「建廣場」而反對「建商場」了。

九龍西其他候選人包括(2)民建聯李慧琼名單、(3)南同盟龍緯汶名單、(6)林依麗、(8)社民連黃毓民名單、(9)自由黨田北辰名單、(11)劉千石及(12)柳玉成名單。雖然筆者並非九龍西選民,但仍希望遲些有機會能夠聽到他們的表態。

再培訓局越俎代庖 被陰乾乃咎由自取

僱員再培訓局最近將入學限制由以往「30歲以上、中三程度以下」,大幅放寬至「15歲以上、副學士程度以下」,而首批針對年輕人的新課程已經開始招生。今日報紙報道,指相關改動令不少私立教育機構均感到再培訓局與民爭利。另一邊廂,再培訓局卻大吐苦水,擔心停收外傭稅兩年會拖垮其發展。筆者認為,僱員再培訓局是時候考慮將入學限制還原,集中資源做好自己本來應該做的事了。

筆者在拙文《應全面取消外傭稅》已指出,僱員再培訓局將受助年齡降至15歲,實在有「撈過界」之嫌,與市場上其他提供職業培訓的機構搶生意。僱員再培訓局要明白,自己的名稱是「僱員再培訓」,應該清楚自己的服務對象是誰。此外,外傭稅的正名是「僱員再培訓徵款」,補貼的就只是「僱員再培訓」,而不是現在放寬入學限制後的那些未在社會工作過一段時間的年青人的職業訓練。雖然說也有些工作了幾年又未夠30歲的年青人也打算「再培訓」以找一份更適合的工作,但坊間已有大量以年青人為對象的課程了,實在不用再培訓局去憂心了。筆者相信現時香港社會仍有不少「30歲以上、中三程度以下」的人士需要接受「再培訓」,因此實在希望再培訓局先做好自己的本份吧。假如局方只集中做這個範疇而需要政府額外注資,筆者尚認為情有可原;但假如局方要越俎代庖,決意要與其他類似機構競爭,屆時不夠資金發展也只是咎由自取。

應慎重考慮黃竹坑大型空置地皮的用途

黃竹坑東北部、近香港仔隧道收費廣場一帶,有一塊面積達2.9公頃的土地,自前南風臨時房屋區拆卸開始,便一直丟空接近20年。當局一直將該地劃作「政府、機構和社區設施」之用途,但一直未有任何發展。筆者今日從報紙得知,養和醫院在重建大樓申請失敗的情況下,將可能使用該地發展,以取代本來興建的新大樓。

想不到筆者昨日才談到養和醫院的擴建計劃,今日便在報紙中看到跟進消息。引述養和醫院副院長鄺國熙批評:「城規會以程序為由,無理會部分較遲提交支持養和重建的意見書,忽略地區整體意見;城規會只從景觀角度審批養和擴建的理據,漠視近年愈趨迫切的私營醫療服務發展」,筆者十分認同。城規會這次審批,實在考慮得不夠週詳。

據悉養和醫院的優先選擇還是希望成功爭取原址重建38層大樓,將其搬到黃竹坑只是其後備方案。筆者也認為前者確比後者理想。除了這不會使同一間醫院分隔兩地之外,更重要是筆者認為,那塊大型空置地皮假如最終用作興建醫院,實在有點浪費。整個南區現時就只有這一塊大型空地,因此其發展必須要慎重考慮。

該地雖然鄰近黃竹坑醫院,但它是提供療養服務的,對附近的影響甚小,因此該地不一定須用作醫院甚至其他「政府、機構和社區設施」之用途。筆者早年便曾想過該處可發展成學校村。當南港島線東段落實後,筆者曾建議將該地與海洋公園站以高架行人通道連接,發展酒店及服務式住宅等建築。在落實將前黃竹坑邨地皮交由港鐵公司發展上蓋物業後,筆者也支持將該地發展成公共屋邨,反正其前身也是臨時房屋區,更重要是南區再沒有其他具一定面積的土地可發展公屋。

總言之,希望當局會慎重考慮該大型空置地皮的用途。假如養和醫院最後需要用到該處進行其擴建計劃,筆者難免會感到失望。

2008年8月11日星期一

養和醫院擴建被拒 可見城規會的僵化

香港主要私營醫院之一的養和醫院,擬將原有八層高的李樹芬院拆卸重建至38層高的大樓,以配合該院的發展需要。可是城市規劃委員會卻以樓宇高度限制為理由否決有關計劃。縱使養和醫院曾再向城規會表達意見,可是城規會卻不為所動。筆者認為,這個擴建計劃合理,城規會的反對只是他們的僵化,未有從多角度考慮整件事。

因為政府一直以來均對公營醫院作出大量補貼,因此私營醫院市場昔日未有太大的發展。可是隨著時代變遷,私營醫院的需求開始見明顯的增長,而未來醫療改革亦很大機會使私營醫院的角色更為重要。香港另一主要私營醫院香港浸信會醫院,也同樣積極擴建院內建築,位於九龍塘聯合道的新D座大樓於今年啟用,並同時已開始籌備新E座大樓的興建。另一方面,政府最近倡議於東涌興建的北大嶼山醫院,也擬邀請私營醫院進行公私合營。由此可見,私營醫療市場確有頗大的發展空間。

說回養和醫院的擴建計劃。該院早前已將其李樹培院重建成樓高37層的大樓。現在於其旁興建一座38層高大樓,對景觀及環境的影響相當有限。況且,灣仔區議會及跑馬地居民也普遍同意城規會不應一刀切限制高度,期望可容許重建三十多層。既然地區組織及當地居民也對擴建計劃不反對,城規會的反對可以說是一廂情願、自作多情。筆者衷心希望,城規會能夠回心轉意,在考慮私營醫療市場的需要及當地鮮有反對聲音等因素下,接納養和醫院的擴建計劃。

2008年8月10日星期日

天水圍空置土地用途的一些建議

天水圍現時有兩塊空置土地,面積共14公頃。發展局擬將部份土地撥作興建建造業訓練中心,另一塊土地則撥作綜合長者社區中心。筆者對這些建議沒有特別反對,但也有其他建議想在此分享。

筆者較為保守的建議,是以教育為重點,配合建造業訓練中心的發展,在其旁設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的新分校。天水圍缺乏專上教育設施,倘若設立專業教育學院,便可以彌補這個不足。相比建造業訓練中心,專業教育學院的課程更多元化,相信更能吸引更多人報讀。除了專業教育學院之外,其他可考慮的對象也可包括由大學開辦的專上學院,可是這些專上學院規模應不及專業教育學院,可以受惠的人數也可能較少。

另一個建議較為大膽,是以旅遊為重點,以香港主權移交(香港回歸)作主題的旅遊景點,附以名牌折扣商場(Outlet Mall),藉此吸引中國大陸的遊客。筆者大膽建議將灣仔的金紫荊廣場及香港回歸祖國紀念碑搬到天水圍,設立一個更大的廣場。現時灣仔寸金尺土,侷限了金紫荊廣場的面積,加上廣場吸引的絕大多數是中國大陸的遊客(有幾可能夠看到歐美遊客?),搬到天水圍便是近水樓台了。筆者亦建議在其旁設「香港回歸博物館」,除了深入介紹回歸歷程外,主要展品會是將現時散落在香港不同地方、由中國大陸三十多個省市送贈的「回歸賀禮」,集中到該館展覽。而剩餘用地則可用作設立名牌折扣商場,即是現時東涌東薈城那種,為一種由名牌貨品的生產商以折扣價錢直接零售給消費者的商場。中國大陸遊客普遍愛購買名牌貨,這種商場便最適合他們了。假如這個建議被推行,那麼天水圍將成為中國大陸遊客的旅遊熱點了。

2008年8月9日星期六

奧運馬術觀眾提早離場為意料中事

今日是香港協辦北京奧運馬術的首個比賽日。從電視新聞可見,有不少觀眾在比賽進行未夠一小時,便開始陸續提早離場。他們的評語不外乎是「沉悶」、「看不明」。筆者認為這是意料中事。

香港其中一項為人熟悉的運動是賽馬,雖然同與馬有關,但這與馬術完全是兩回事。將賽馬與馬術相比,就等同將賽車與花車巡遊相比差不多。更重要的是,馬術在香港的發展只屬起步階段,很多市民對此項運動並不理解。而且筆者也認為馬術的欣賞層次不如其他熱門運動這樣表面化,而刺激感亦欠奉。因此在香港辦馬術比賽,要場內觀眾「全程投入」,實在是很難做到的事。

其實從香港有意協辦奧運馬術開始,筆者已對此持保留態度。之前的文章已提及到,香港與中國大陸屬於兩個獨立的奧委會。而由另一個奧委會協辦奧運項目的例子十分罕見。雖魷說1956年澳洲墨爾本奧運的馬術項目,亦是於瑞典的斯德哥爾摩舉行,但這是由於澳洲對馬匹的檢疫政策使馬術項目在整個澳洲也不能夠舉行。中國大陸地大物博,就算北京不適合辦馬術,境內總有地方適合,不需要勞動到中國大陸以外的地方。香港協辦馬術項目,可能會削減香港奧委會的獨立地位。

不過,既然香港已經正式協辦了,筆者只能祝願一切順利,並寄望在過程中不要出了甚麼大亂子(例如被恐怖襲擊),否則這次協辦肯定是得不償失。至於觀眾提早離場的問題,並沒有甚麼解辦法可言了。就算十年後香港再辦一個大型國際馬術比賽,筆者相信當中仍會有很多觀眾不懂欣賞。

2008年8月8日星期五

香港可考慮申辦2018年青奧運

今日是北京奧運開幕的大日子。今屆奧運,香港有點不太合規矩地(筆者個人意見,畢竟香港與中國大陸分屬不同的奧委會)取得協辦馬術的資格,使香港總算變成辦過奧運(項目)的城市之一。不過,香港的野心僅至於此嗎?

香港於2000年申辦亞運時,算是與吉隆坡並列為兩大熱門城市,可惜西亞及中東國家集中投給多哈,才出現大熱倒灶。結果這令香港的大型體育場地發展一直至今原地踏步。諷刺的事,四年後的2010年亞運的主辦權,廣州竟然在沒有競爭對手下自動當選,而香港自上次落選後也一直沒有再申辦亞運的打算,可能是自信心暫未恢復吧。香港於2003年取得2009年東亞運主辦權,但東亞運是一個規模很小的運動會,就連上屆的澳門也應付得綽綽有餘,香港取得主辦權並不代表些甚麼。

2010年亞運既然在廣州辦,香港最快也要2018年那屆才較適合再參選。筆者認為,與其重新申辦亞運,倒不如把心一橫,申辦同樣於2018年的第三屆青奧運吧。也許筆者先介紹一下甚麼叫「青奧運」。「青奧運」是Youth Olympic Games,即是「青少年奧林匹克運動會」,於2007年落實於2010年舉行首屆,每四年一屆,結果由香港的宿敵新加坡,成功奪得煞有意義的第一屆的主辦權。

既然比香港還要細的新加坡也有足夠能力主辦,相信香港也同樣可以。假如啟德發展計劃中,再沒有填海不填海的爭議,相信在2018年之前,絕對有足夠時間可以發展到一個巨蛋型國際級體育館,以及其附屬或配套設施,再加上在其附近的新建住宅建築暫時用作選手村,要主辦2018年青奧運應該可以應付。假如成事的話,香港屆時總算名副其實舉辦一個完整的「奧運會」了。不過返回最初的問題,香港會有這樣大的野心嗎?還是只要協辦一個奧運項目或舉辦一個區域性運動會便已經心滿意足、不求上進了?

2008年8月7日星期四

香港申辦國際奧委會全會失敗的啟示

香港申辦2011年國際奧委會全體大會,結果被南非的德班以67票與32票之差擊敗。國際奧委會表示德班成功申辦的主要原因,是其舉辦全會的成本,尤其是住宿成本,較香港為低。

筆者對此固然感到失望。雖然這個會議的規模不是特別大,但輸了給一個新冒起的會展城市總覺有點不值。德班與香港相似,主要是靠轉口為經濟支柱,擁有非洲最繁忙的貨櫃港。近年德班開始積極發展成一個舉辦國際會議的城市,其會議中心現已成為非洲第一,並與香港同屬世界十大,可見德班的發展速度之快。

香港於2005年底舉辦更大型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六次部長級會議,過程並沒有特別問題,因此應付國際奧委會全會必定綽綽有餘。主要問題就是會議的成本。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知名的大城市,物價較其他很多城市高在所難免,可是筆者認為針對國際會議,還有一些事可以做的。香港酒店房間供應向來較為緊張,間接使酒店房價高企。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應提供更多的酒店用地,尤其在會議展覽場館一帶。而會議展覽場館亦應加快擴建的步伐,除了可以使租用費有下調空間外,也能夠維持香港在會議及展覽的地位,以免被其他離冒起的城市後來居上。

2008年8月6日星期三

2008立法會港島直選 何秀蘭可成黑馬

根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首輪滾動調查(8月1日至5日),在港島區中,公民黨名單可取得兩席(陳淑莊、余若薇),民主黨甘乃威也有機會當選,葉劉淑儀名單亦有機會取第二席(史泰祖),相反民建聯名單可能只得首位的曾鈺成當選。筆者認為結果沒有甚麼特別。根據以往經驗,泛民主派和親建制派在港島區平分議席,變數主要在於分別是哪三位而已。

筆者直話直說,自由黨林翠蓮名單、前民主黨成員黎志強及獨立人士蕭敏華可以說是當選無望,前兩者票源分別集中於小西灣及柴灣,後者則知名度欠奉。社民連曾健成方面,根據以往選舉結果也無法看好。反而另外兩位泛民候選人何秀蘭及勞永樂仍有一線希望,當中前者更被筆者視為黑馬。上屆選舉中,不少選票被民主黨的過度告急誤導,將票改投民主黨,使排在余若薇後的何秀蘭以些微票數落敗。這些選民有機會在今屆以同情的心理投給何秀蘭(就算不投她,也應該不會再投民主黨而投其他泛民候選人)。在計算同情票的因素下,何秀蘭確有機會成為黑馬,取下泛民的第三席。另一方面,公民黨取得兩席也可能過於樂觀。當泛民選民得知公民黨應可取得兩席後,可能會改投其他泛民候選人,這足以使余若薇議席不保,屆時泛民三席將會由三張名單瓜分。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讓不同背景的泛民候選人進入議會,可以聽到更多不同的聲音。

親建制派的第三席,顯而易見是史泰祖與蔡素玉之爭。兩者誰勝誰負目前言之尚早,但筆者認為民建聯的動員力不容忽視,多年選舉使其得到不少忠實支持(鐵票),這是葉劉淑儀名單最薄弱的地方。葉劉淑儀名單要勝人一籌,需要盡力爭取中間派的選民,以及親建制派之中較開明的一群支持。

2008年8月5日星期二

南區確有興建文娛中心及政府合署之需要

在本年6月的南區區議會會議中,有議員建議在黃竹坑區加建文娛中心及綜合政府設施大樓。據悉南區早於1990年代已爭取在區內興建文娛中心,但政府一直未有積極跟進。而綜合政府設施大樓的提議則是首次出現。

在香港島,除了位於中環的香港大會堂外,主要表演場地就只有上環文娛中心及西灣河文娛中心。這些設施均非位於南區之內。而南區只有數個規模小得多的社區會堂。根據規劃署資料,黃竹坑警校道與南朗山道交界有一塊約2100平方米的空置土地,預留興建社區會堂然而,興建文娛中心需要大一倍面積的土地,因此該土地根本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現時南區約有30萬人口,將來南港島線東段通車後,新增人口主要會在黃竹坑一帶。港鐵黃竹坑站上蓋物業主要吸引中產階層居住,他們對文娛設施會有一定的需求。因此,筆者認同區議會的意見,文娛中心選址可在將來黃竹坑站上蓋物業的一角。假如未能成事,筆者建議的次選方案是拆卸現時的南朗山道熟食中心以興建文娛中心。隨著黃竹坑轉型成為商貿區,加上上蓋物業會設有大型商場,獨立的熟食中心已不合時宜,拆卸該建築也合情合理。

而所謂的「綜合政府設施大樓」,依筆者理解即是「政府合署」。全香港共有29座政府合署及政府大樓,但十八區中就只有南區沒有政府合署(就連離島區也有三座)。這是繼十八區只有南區沒有鐵路之外,南區被冷待的又一例子。目前南區的政府辦公室分散各處,對使用者不便,又涉及大量租金支出。既然連鐵路也可拍板興建(雖然只落實其中一段),區區兩三億元興建費的政府合署何須吝嗇?至於選址方面,筆者暫未有特別心水,現初步提議可在黃竹坑道香港仔消防局的位置。香港仔消防局將於數年後遷到黃竹坑道與南風道交界,原址維持作政府建築之用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2008年8月4日星期一

淺談對香港中學文憑考試的一些建議

今日是香港中學會考放榜的日子。然而,會考即將成為歷史,並將會被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取代。筆者於兩三年前曾發表過有關此考試的一些建議,今天希望再次在此分享。

筆者基本上贊同設立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的四個必修科目,並強烈希望這四個科目均須合格是為報考大學的最基本條件,而不是只有中英文合格便可考慮。中文及英文課程方面,建議均分為語文應用、閱讀、寫作、聆聽及會話五個部份(後四個部份類似IELTS),各佔20%。而數學課程則與現時中學會考程度相若。

至於選修科目方面,筆者建議學生可以選擇三個至四個選修科目。據聞選修科目將會分成基本及進階兩部份,筆者亦深表贊成,並認為同時修讀基本及進階兩部份可視作一點五科計。筆者亦大膽建議,選修科目需要至少要有一科人文科目及一科科學科目,以淡化「文理分科」對學生的負面影響。

評分方式方面,當局屬意使用「水平參照」,筆者沒有異議。但當局只簡單地分為1至5級,似乎過於籠統。IELTS也分為9大個band,每個band之間也容許有0.5的存在,即是有18個等級了。筆者強烈建議將「水平參照」的級數由5級改為7至9級。以最高分數的6科計算,使用5級最高分為30,使用9級最高分則為54,後者遠較前者分得仔細。更仔細的成績分級,亦可方便大學招生程序的甄選,減少出現相同成績的機會。另一方面,筆者認為也應將被視為「不合格」的級數,亦由1級改為2至3級,畢竟不合格的人的表現也有不少分別,可以供僱主參考。

筆者提出以上建議時,新學制正進行初步諮詢。香港中學文憑考試將於2012年開始了,相信現在其細節已落實得七七八八。也許要待新學制開始了數年,浮現了一些問題時,當局才有機會考慮一下以上的改善建議了。

2008年8月3日星期日

對南港島線東段初步設計的意見

港鐵公司於本年3月為南港島綫東段初步設計進行了公眾諮詢,筆者也曾經出席過其中一場公眾諮詢大會並提出質詢。今日筆者藉著本網誌,在此提出一些有關的意見。

首先,現時南港島綫東段只是服務黃竹坑及鴨利洲,未能顧及其他人口稠密地區的需求。因此,筆者強烈希望在興建南港島線東段的同時,同時興建南港島線西段黃竹坑至香港仔段,並仿照現時東鐵線及未來將軍澳線的安排,由金鐘開出的列車,會有香港仔及海怡半島兩個終點站。開往香港仔及海怡半島的班次比例,可以於3:7至4:6之間。這是因為- 香港仔為南區的中心,交通需求可媲美南港島線西段其餘各站。而且香港仔即將興建漁人碼頭旅遊發展項目,進一步鞏固其交通需求。加上此段的興建,可把西段其餘路段的興建時間押後,待華富村重建落實後才興建華富之後的路段。

此外,現時金鐘站初步設計的轉乘設計,似乎對乘客不夠方便。因此,筆者希望在金鐘站將南港島線東段及沙中線的月台放於相同的兩層,仿照北角站的設計,提供跨月台轉車安排。南港島線東段往金鐘方向的乘客,可以於同一層轉乘沙中線往新界方向;而沙中線往中環方向的乘客,亦可以於同一層轉乘南港島線東段往南區方向。根據港鐵最新方案,南港島線東段及沙中線的月台均為同一坐向,也同於現時東站之東面,使跨月台轉車變得技術性可行。而這個建議亦使沙中線的月台比原方案更接近金鐘站原有的大堂及月台,方便沙中線乘客轉乘港島線。因此,南區乘客不需要步行3至5分鐘才到荃灣線轉車,方便南區乘客過海往九龍及新界。

還有,南港島線只是以4卡列車運作,忽視了南區未南港島線通車後,帶動南區發展,並產生協同效應,進一步加強其交通需求。設預留空間可配合南區長遠發展。而且4卡中型鐵路列車可應付每小時2萬人次,6卡可應付3萬,但仍遠低於8卡重型鐵路列車的8.5萬。

以上均為筆者在公眾諮詢時所提及的意見,不過這些建議均涉及額外的開支,恐怕很難奪望港鐵公司會全數接納了。

2008年8月2日星期六

橙色的新垃圾桶

近日食環署將路邊的垃圾桶更換,而新垃圾桶的外型與原本的沒有甚麼分別,只是顏色上由深紫色變成橙色。筆者認為有點「復古」的感覺,回到市政局時代的鐵製垃圾桶。至於為何要使用橙色,就真是不得而知了,可能是搶眼一些,避免市民以找不到垃圾桶為藉口亂拋垃圾吧?

看到網上的討論區的有關討論,有網友竟然認為是為了「迎奧運」而將垃圾桶換新裝,筆者不敢茍同。雖知道對於今次奧運而言,橙色是較為敏感的顏色,因為支持改善中國人權的人士高志活提倡了「橙色運動」。因此,假如是為了「迎奧運」而改變垃圾桶顏色,選擇橙色就未免有點「政治不正確」了,呵呵......

再談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

之前在拙文《對尖沙咀巴士總站遷離天星碼頭以興建廣場的關注》中,筆者已談及對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拆毀的立場了。今日下午,一班「反對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人士在碼頭一帶舉行簽名活動,筆者也特意前往親自簽名支持。

到了尖沙咀碼頭,碰到星巴克正在免費派發樽裝咖啡,筆者也未能免俗排隊領取。在喝著冰凍咖啡的同時,筆者看到了簽名的攤位,便立即趨前簽名,附近的途人也同時走過去簽名。就筆者所見,簽名活動算是頗為踴躍,成功吸引很多人簽名支持,心裡總覺得有點安慰,證明支持保留巴士總站的聲音不算是少數人的意見。

筆者並非甚麼保育人士,譬如對皇后碼頭非原址重置也會表示理解和不反對。筆者反對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搬遷,並不是因為甚麼「集體回憶」,主要只是因為從其功能性上的考慮。尖沙咀碼頭現時是一個交通樞紐,大量市民依賴該處轉乘巴士及渡輪。倘若把巴士總站搬走,將會對這些市民構成莫大的不便。從另一個角度看,現時巴士總站一帶作為一個公共空間,有各式各樣的人自由地進行活動,就例如上面提及的免費派發咖啡的推廣,又或者是一些異見人士的宣傳。假如變成了一個私人管理的廣場,還會容許這些活動出現嗎?

事實上,不談歷史不談保育,單是為市民繼續享有便捷的交通轉乘,已是一個最有力的理由去反對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的搬遷。假如政府一意孤行,其他筆者也不介意在保留現有碼頭建築的前提下,將天星碼頭搬到尖東。筆者純粹以交通的角度提出這個次選方案,但恐怕不會得到保育人士的支持了。因此,筆者還是希望以完整保留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為最優先的訴求。

如果有興趣支持「反對遷拆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簽名活動,可於明天(8月3日)15:30至20:00到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簽名支持。

2008年8月1日星期五

熱鬧的2008立法會選舉

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於今日截止報名。今年的選舉似乎比四年前更熱鬧了。以筆者所處的香港島選區為例,一共有11張名單參選,比四年前的6張熱鬧得多。而九龍西選區更是14張名單爭5個議席,真是十分熱鬧。正所謂有競爭才有進步,希望今次多些人參選,能夠有助選民選擇更適當的人選進入議會。另一方面,今年有不少新面孔參選,使選舉有一番新景象。遲些筆者將會發表一些對選情及候選人政綱的意見,供各位讀者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