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是網上少數支持政府適度填海的人士,不但曾批評《保護海港條例》過於僵化,網誌中的一篇文章《填海不是罪惡 》更有幸獲選為某學校通識科教材的參考文章,讓學生了解填海的正面意見。以現時社會的主流民意對《保護海港條例》並不抗拒的情況下,維多利亞港內在可見的將來再難以出現全新的填海計劃,但相信政府也明白到填海的好處,故有計劃在維港以外尋覓地方填海,並將於今年第四季展開公眾諮詢。筆者對當局的構思基本上認同。
根據政府資料,維港以外共有20個填海地點初步建議,其中8個會獲率先研究,包括龍鼓灘、屯門27區(大欖應為三聖,謝讀者指正)、陰澳、大蠔、青衣西南、竹篙灣、周公島及石鼓洲。除此之外,當局亦同時研究定出5個處理污泥沿海地點及20個岩洞發展地點初步建議。
香港寸金尺土,雖然郊區仍有不少土地仍未開發,但大多都是郊野公園的範圍,而填海正正就是在不破壞郊野地區而同時能夠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香港住宅(無論是私人住宅還是公屋)長期供應不足,某程度上是土地供應不足所致。此外,雖然當局除了填海外亦同時研究發展岩洞,而筆者也支持有關研究,可是岩洞的用途始終有限,頂多只能安置水務或廢物處理設施,不大可能興建多人使用的設施(有誰願意自己的住所在岩洞之內?)。故此發展岩洞並不能完全取代填海造地。
就當局8個初步填海選址,筆者較為支持屯門27區、陰澳、小蠔及竹篙灣4個地點。屯門27區在當局準備研究興建的屯荃鐵路定線之上,若在該處設置車站,正好與當地的住宅發展配合。小蠔是當局倡議物流園的選址,填海確實有其需要性,但即使物流園未能成事,處於東涌線沿線的小蠔同樣有潛質成為大型住宅區,情況就如已興建欣澳站的陰澳一樣。至於竹篙灣的填海工程,則能配合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長遠發展。
總括來說,筆者對維港外適度填海不表反對,但認為應以效益為大前提。對於那些準鐵路沿線的地方,筆者覺得發展潛力較大,填海總算是較為合理的事情。可是,其餘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例如龍鼓灘、青衣西南、周公島及石鼓洲,是否值得加以發展,實在大有商榷的餘地。
8 個意見:
按規劃署網頁屯門27區應該是三聖,不是大欖。
http://www.pland.gov.hk/pland_tc/info_serv/tp_plan/draft/tmyl_draft.html
回 jgato:
謝指正。筆者看到《明報》將屯門27區標示到大欖,未有進一步查證,所以才出錯。
我贊同北大嶼填海的建議, 特別是欣澳,現時該地實在太浪費了那個港鐵站了。
但我認為若以填海舒緩本港的土地供應問題, 那只是頭痛醫頭的做法, 對整體城市規劃有害無益。
本港新界土地使用極無效率, 以天水圍為例, 被劃為住宅用地的人口密度極高, 建築過度密集; 一渠之隔的的卻是荒地一片, 或浪費土地的三層住宅, 生活品質也不見很好。
我認為應乘洪水橋規劃之機會, 破除這種土地政策, 發展洪水橋為一以內地民企國企為對象的大型商業區, 再藉深港機鐵和北環線拱照, 成為新界北的"副都心",而屯門元朗天水圍三大新市鎮亦可連成一片, 成為大型市區, 既可解決天水圍城問題, 亦可解決土地供應問題, 更可舒緩甲級寫字樓高昂租金對內企的挑戰。當然, 這有關丁權問題和新界地權問題, 但我相信, 只要有政治決心, 很容易可利用強大民意和媒體作為助力, 一次性大刀闊斧解決問題。
jacky
回 jacky:
閣下的提議在概念上看來不錯,洪水橋設大型商業區確實有助解決新界西北職位嚴重不足的問題。不過這個商業區似乎不用拘泥於吸引民企國企,如果租金相宜而又做好配套,相信亦有機會吸引現時於市區內的企業進駐。
北大嶼填海, 有港朱澳大橋, 應該可以成日,有我地偉大的地產商, 應可成可成為珠三角洲大城市, 不過先要做好文化交流先。
回 匿名:
雖然有機場和港珠澳大橋,但要大嶼山發展成「珠三角洲大城市」又似乎太過誇張了。
hello, 我想問問,請問係政府邊份資料?
有冇link? thx!
“根據政府資料,維港以外共有20個填海地點初步建議,其中8個會獲率先研究,包括龍鼓灘、屯門27區(大欖應為三聖,謝讀者指正)、陰澳、大蠔、青衣西南、竹篙灣、周公島及石鼓洲。除此之外,當局亦同時研究定出5個處理污泥沿海地點及20個岩洞發展地點初步建議。”
回 匿名:
筆者一時間來能找到相關的官方資料,可是當日各大報章均有作出報道,其中一個連結如下: http://news.sina.com.hk/news/2/1/1/2332296/1.html
不過要特別留意的是,「8個獲率先研究的填海選址」已經是過時的資訊,現在當局正在考慮的是25個填海選址,詳情請參閱: http://www.landsupply.hk/download/pdf/MediaBriefing-4Jan2012/Possible_%20reclamation_sites_map.pdf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