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香港政府發表了2013至14年度財政預算案,本來筆者之前準備了像去年初一樣的一些新稅項題材以作研討,但最終沒有時間撰寫,惟有待遲些有機會再行發表。而今次預算案與之前的施政報告一樣,都是乏善足陳,且未有全面落實梁振英參選時的各項政綱(例如鼓勵進修方面,只願略為調高進修免稅額,而未有將持續進修基金申請次數由一生一次放寬為每5年一次)。不過最令筆者看不順眼的,就是預算案建議向關愛基金再注資150億港元。畢竟關愛基金乃曾蔭權政府的「頭號怪胎」——比起另一「怪胎」置安心資助房屋計劃更為怪異,現屆政府不但不任由其自然死亡,反而注資巨額公帑讓其壯大,實在令筆者不吐不快。
關愛基金是上一任特首曾蔭權於2010至2011年度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構思,原意是作為一個由政府作捐款配對的官商合資慈善信託基金,目標是向商界籌募50億港元,同時政府配對50億港元。可是後來當局決定先一筆過撥出50億予關愛基金,失去了配對的原意。結果當局最終只獲商界承諾捐款18億,不足目標的四成,而且部份捐款是分期進行,至今基金實收捐款更只有約9.5億元而已,成績慘不忍睹。歸根究柢,關愛基金根本就缺乏吸引商界踴躍捐款的誘因——商界若然支持公益,自有方法捐助慈善項目,更可收提升公眾形象之效,那麼為何還要支持關愛基金呢?既然關愛基金難以找到商界贊助,當局理應承認失敗,待基金用盡其款項後另作打算,而不應該繼續讓其成為表面上官商合資、實質上卻變成公帑主導的怪胎。
除此之外,關愛基金的另一大問題,就是其項目繞過了立法會甚至是公眾輿論的監管,沒有經過社會廣泛諮詢討論便可以立即推行,結果部份項目欠缺大眾的認同,變相是浪費納稅人的金錢。當中的表表者,應該是資助清貧學生參加境外遊學團一事了。遊學團明顯不是學習的必需品,甚至可以說是奢侈品,最大得益者就是辦遊學團的旅行社,而對於清貧學生來說,資助教科書、文具及其他學習用品等相信會明顯實際得多。如果這個項目事前經過社會及立法會的討論,成功上馬的機會應該不大。
當然,筆者無意全盤否定關愛基金所有項目,但既然部份項目獲得社會認同,當局何不考慮將之納入正規的社會福利體系中,變成恆常資助項目呢?現在政府卻選擇將這類援助假手於官方社會保障網之外的地方,只會給普羅大羅一種負面感覺,就是當局不願為扶貧工作作出長遠的承擔。
綜合以上問題,筆者相當反對現屆政府再次注資150億於關愛基金,反建議這筆款項應該直接投放在社會福利的開支上。而關愛基金在用盡其資金之前,本身也要有一個更明確的定位,就是作為一個識別援助項目應否納入正規社會福利體系的測試平台——有關項目先由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從公眾收集意見,然後透過關愛基金資助試行僅僅一個財政年度,事後由督導委員會檢討成效,最後向政府提交報告,建議是否值得由當局接手長期推行。這樣的安排相信可以避免政府將自己推行社會福利的責任推卸給關愛基金長期承擔。
0 個意見: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