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8日星期三

銅鑼灣站連接跑馬地馬場通道計劃言過其實

有報章報道,港鐵公司打算以地下通道連接銅鑼灣站及跑馬地馬場,作為取代南港島線東段放棄興建跑馬地站的補償。筆者對這個出發點表示歡迎,可是在仔細閱讀該篇報道後,心情便即時變成失望。原來所謂的地下通道,只是建於勿地臣街地底,與跑馬地馬場還是有一段距離。報章將該通道稱為直達馬場的通道,實在是言過其實了。

南港島線東段原來計劃興建跑馬地站,對象不僅是跑馬地居民,更重要的是一班來往跑馬地馬場的馬迷。然而,經過港鐵公司評估過後,認為興建跑馬地站並不是一個理想的做法,會大幅增加造價之餘,更會使鐵路延遲通車,以及使南區乘客永久需要多花數分鐘車程。故此筆者也對港鐵公司不興建跑馬地站表示理解。

根據報章引述政府消息人士指出,當局正構思在勿地臣街地底興建一條全長150米的地底通道,以疏導來往銅鑼灣站及跑馬地馬場的人流,增加行人過路空間,並改善地面行人路的擠擁情況。這聽起來相當理想,可是熟知該處地理的人,應該聽得出有甚麼不妥了。

假如當局真是只在勿地臣街地底興建通道,通道的出口也只是在銅鑼灣禮頓道近紀利華木球會(3C會)一帶,距離跑馬地馬場看台還有達半公里之遙。當局敢將之稱為「直達馬場」的通道嗎?這條通道根本就是「到喉唔到肺」,效果也相當有限,與在勿地臣街地面步行到時代廣場再落地鐵站的分別不是很大。因此,筆者對現時的建議細節並不「收貨」。

筆者建議,要興建銅鑼灣站連接跑馬地馬場通道便要做全套,從勿地臣街地底開始,經過禮頓道及堅拿道東,直到皇后大道東路口(香港賽馬博物館)為止,即是額外興建約450米的地底通道。除了香港賽馬博物館外的出口之外,地底通道還可以分別在體育道路口(接駁現有的行人隧道),以及禮頓道、勿地臣街與黃泥涌道交界(現在的巴士站位置)興建出口,方便更多人士。

就算是採用筆者提出的真正連達馬場通道的方案,現時跑馬地住宅區仍然未能夠受惠。可是若果在跑馬地站及行人通道方案中二擇其一,始終是通道方案會較多人得益,南區居民可以如期享用鐵路服務,因此也希望跑馬地居民能夠諒解了。

(後補:以下是銅鑼灣站連接跑馬地馬場地底通道建議圖)
檢視較大的地圖

4 個意見:

Alvin說...

不計車站範圍﹐單計月台位置﹐其實香港賽馬博物館近灣仔站多過銅鑼灣站。與其將人流過份集中於銅鑼灣站﹐不如嘗試分流去灣仔站。我覺得銅鑼灣站已經飽和﹐灣仔站應該仍是under-utilised﹐尤其是建議中的灣仔北站會將一部分乘客分流﹐那灣仔站多出的capacity就可以向灣仔南擴展。現時灣仔站的樽頸是車站大堂太細﹐最理想的做法是在菲林明道一帶起多一個車站大堂﹐再由地底通道穿過摩理臣山﹐出口可以設在愛群道/伊利莎伯體育館一帶﹐除了馬場之外﹐還可以服務伊館﹐摩理臣山泳池﹐鄧肇堅醫院和附近多間學校的人﹐人流應該不成問題。

這個構思的確way outside the box﹐亦不知可不可行。

凱文說...

回 Alvin:
以月台位置計,香港賽馬博物館一帶確實位於灣仔站與銅鑼灣站之間,只是銅鑼灣站的西南設有時代廣場大堂,才使銅鑼灣站建通道會較為接近。

灣仔站現時的設計很有問題,很明顯地低估了其使用量,即使他日灣仔北有會展站,分流作用始終有限。在菲林明道一帶興建第二個大堂,不失為一個「補鑊」的方法,但最大問題是地面的軒尼詩道及菲林明道均是極為繁忙的街道,工程進行期間將會對路面交通構成極大的影響。因此,在現實中這個方案將難以被當局接納。

假設菲林明道大堂可以被興建,一條由該大堂經摩理臣山往伊利莎伯體育館一帶的地底通道約為700米,比筆者建議的時代廣場大堂至香港賽馬博物館的約600米稍長,但無可否認的是,前者的受惠對象將會更多。

Yauwan說...

作為跑馬地居民, 又出席過居民大會, 當時運輸署官員都同意客量問題不大, 因為有醫院及馬場等, 而且有四個區議會選區的人都有機會用到跑馬地站, 點會19000人咁少.

另外現時的塞車問題根本就係運輸署做成, 為什麼要銅鑼灣車要入跑馬地才能過紅隧, 令跑馬地居民出去灣仔.銅鑼灣的道路經常塞車, 莫非呢個義務跑馬地居民要受但不可有更好的設施?屯門居民經常抱怨有更多厭惡性設施, 但起碼交通有西鐵/未來都有過海去機場路.

凱文說...

回 Yauman:
假如港鐵公司一早便規劃好跑馬地站,筆者對設站也是持開放態度的。只是現在才打算加回跑馬地站的話,勢必大大影響南港島線東段通車時間,南區居民肯定帶頭反對。

 
評深宜論 — 主要聚焦香港時事、社會、規劃、交通等議題
本站最佳瀏覽解像度為 1024 x 768 或以上。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Hong Kong License 銅鑼灣站連接跑馬地馬場通道計劃言過其實》及本網誌其他文章均以
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