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認為旺角站與奧運站之間應該要興建行人通道,使奧運站、旺角站及旺角東站連繫在一起,之前在《喜見連接荃灣站至荃灣西站的行人天橋落實》筆者也曾略約提及。到半個月前施政報告發表時,政府亦同樣建議延伸現有的旺角行人通道系統,可惜細節欠奉,不知何時才可落實。不過,隨著信和置業即將發展奧海城第三期,大角咀新區至旺角行人通道的興建將有望踏出第一步,使奧運站的建築群與旺角的邊緣連接起來。
在繼續這個話題之前,先要解釋清楚一點,以免部份讀者有所混淆。很多人誤會奧海城一期以北的君匯港,就是「奧海城第三期」,但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君匯港的發展商並不是信和置業,而是新鴻基地產,因此其地段只算是「奧運站發展項目第三期」。而信和則投得奧海城二期以東的土地(不屬奧運站發展項目),而該處才是「奧海城第三期」選址。
根據信和置業的計劃,新行人通道會先從奧海城二期東面開始,以天橋方式跨越海泓道,連接奧海城第三期的西面。而奧海城第三期東面則會興建天橋支路,連接現時亞皆老街及塘尾道交界的行人天橋。新行人通道落成後,行人可從奧運站一帶,可經室內或有蓋通道,直達旺角西陲的塘尾道,然而該處與旺角中心地帶或者旺角站,仍是有一段可觀的距離。
信和置業自資興建的行人通道,主要是加強奧海城各期的聯繫,因此筆者對其自願興建覺得毫不出奇。可是,單以信和的那一段通道,並不能成為連接大角咀新區至旺角行人通道的全部。因此,筆者在此提出兩個方案,務求能夠使整個行人通道系統完整。
筆者的第一個方案,就是延長現有的旺角行人天橋系統,由現時旺角道與西洋菜南南街向西伸延,跨過彌敦道,直到旺角道末端,然後向南沿塘塘尾道,接現時亞皆老街及塘尾道交界的行人天橋。事實上,跨過彌敦道的一段行人天橋,油尖旺區議會已經爭取多年,可惜運輸署卻一直諸多藉口,使工程完工之日遙遙無期。而筆者的建議更比區議會更進一步,到達塘尾道一帶之餘,更可引導行人經奧海城第三期和二期,前往奧運站。行人亦可由奧運站經室內或有蓋通道直達旺角東站及新世紀廣場。可是這個方案的主要弊處,就是對奧海城來往旺角站的連接略嫌繞路,加上將來東鐵線旺角東站南移時,奧海城來往旺角東站同樣也將會變得繞路。
針對以上缺點,筆者有第二個方案,就是在亞皆老街興建地底通道。通道由旺角站大堂中部的C出口一帶開始,沿亞皆老街地底西延,於亞皆老街及塘尾道交界的行人天橋上回地面,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將地底通道橫跨塘尾道,直駁奧海城第三期的地庫。這個方案較第一個方案,使奧運站及旺角站之間有更直接的連接。此外,他日旺角東站南移至染布房街一帶時,同樣可以興建一條沿亞皆老街地底東延的通道連接旺角東站,屆時往返奧運站及旺角東站亦將會同樣方便。
當然,最理想的選擇是兩者皆興建,互補不足,可是現實上由於資源所限,所以只能選擇其中一個方案興建。假如要筆者二擇其一,筆者會較為喜愛第二個方案,畢竟地底通道相比起行人天橋會減少對市容的影響。無論如何,既然施政報告也點名提及會興建有關通道,因此筆者希望無論採用甚麼方案也好,最重要是能夠盡快落實興建。
2 個意見:
板主好像一直都沒有論證過為何要建一條聯接渡船街和彌敦道的隧道或天橋。
我認為較長距離的天橋和隧道主要是為了通勤需要, 如旺角道天橋、太古廣場3期隧道。而現時來往奧海城和旺角之間的人流應以休閒為主, 來往兩地的步行通勤者不多, 有的亦可坐小巴。
當然奧海3期建成處境會改變, 所以我反建議以擴闊亞皆老街的南邊行人道代替, 因為現時人行道最差劣之處大概是旺角街市一帶, 如果將亞皆老街的東行線略為收窄, 讓西行線向北移, 維持4線行車, 應可以讓出約3米的路邊擴闊行人路, 如此, 行人路的環境應會有所改善。
最後, 我想說路邊的行人路不一定代表不理想的步行環境, 不一定要建隧道或天橋才是最佳的選擇, 此後兩者不但造價高昂, 又令行人與所處街區分割。外國已有livable street的倡議, 就是還路於行人。
板主如有需要, 我可以把該街道的交通輔助設施圖傳送給你參考。
回 leochill:
筆者還以為興建有關行人通道應該沒有人會反對,所以未有論證過其必要性。筆者的主要理據,無非是為了加強奧運站一帶與旺角的聯繫,使其他地區的人士可以經旺角更方便地來往奧運站一帶,同時也使奧運站一帶的居民更便捷地前往旺角。既然現時有小巴線擔任這個角色,可見這是有一定的需求。
行人通道有兩大優點,首先是「有瓦遮頭」,使行人不用受到日曬兩淋;其次是做到人車分隔,除了使行人毋須在地面較危險地橫過馬路之外,也可避免吸入路面車輛的廢氣。這兩點都是擴闊行人道做不到的。
閣下建議擴闊亞皆老街南邊行人道,並提出善用行人道的理據,筆者認為這也並非完全不可取。但畢竟對於繁忙的亞皆老街,筆者認為其行人道始終並非最理想的步行環境。
以上就是筆者傾向興建行人通道的原因,但對閣下的建議也並非沒有興趣再研究,所以也歡迎將有關圖片電郵給筆者參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