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30日星期四

以地換地搬走解放軍軍營仍值得

筆者早前曾經寫過一篇《解放軍軍營浪費市區寶貴土地》,指出三個位於鬧市的軍營並無實際需要,有關用地可以有更合適的用途。然而,不少人均批評筆者的想法不設實際。昨日立法會會議上,何秀蘭議員也提出了搬走一些解放軍軍營的建議,當局當然也敷衍回應,指出特區政府雖然可以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領回土地要求,但需向駐軍補回另一土地並提供設施。筆者認為這個要求並非不可實踐,以此理由拒絕搬走軍營並不合理。

何秀蘭在立法會會議中向當局質疑,新界的石崗軍營及九龍塘的九龍東軍營現時經已十室九空,故此建議當局收回有關土地,分別可作廣深港高鐵補償受影響的菜園村村民土地,以及發展新大學宿舍的用地。筆者認為,石崗軍營畢竟是香港的唯一空軍基地,要政府全面收回的可行性不大,但筆者同意收回那些與空軍無關的軍事用地,為菜園村村民提供適當的土地補償,甚至可以因應石崗軍營的縮小,嘗試調整廣深港高鐵的走線,使鐵路相關設施不再佔用菜園村,達致「不遷不拆」的最理想結果。至於九龍東軍營,由於駐軍甚少,加上並無特別價值,所以筆者則贊成政府將整個軍營收回。適逢浸會大學近日爆發宿位不足的爭議,相信輿論對於將軍營用地撥給浸大發展並不會有很大的異議。然而,由於軍營佔地不小,若由浸大獨吞恐怕會引起其他大學的不滿,因此筆者認為有關用地可以仿效其附近的「聯校運動中心」,將大部份用地改為由數間大學共享的「聯校大學宿舍」,始終宿位不足絕對不是只得浸大才需要面對的問題,有關建議在以前的《建議在九龍塘興建聯校宿舍解決大學宿位不足》中有較詳盡的解說。

香港政府指出若要收回軍事用地,需要向解放軍提供另一塊土地作補償,但未有回確表示究竟新土地選址的主導權在哪一方。假如新選址的主導權在香港政府,大可以提供等額甚至更大面積的新界郊區用地予解放軍,換回佔用市區寶貴用地的解放軍軍營。那麼解放軍可以享用更大更新的軍營,香港政府也可以得回寶貴用地安排更合適的土地用途,對雙方均為有利。

2009年4月29日星期三

公共交通查詢服務網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香港運輸署於昨日下午開放「公共交通查詢服務(試驗版)」網站予公眾使用。使用者只需輸入出發地及目的地,就可得到公共交通的建議路線。然而,系統甫啟用便被揭發有大量的問題。筆者亦認為以現時的狀況便向公眾開放,實在有點兒操之過急。

在未有這個系統之前,各間公共交通公司的網站各自為政,路線搜尋系統只能提供自家服務的建議。筆者數年前便希望有心人能夠寫一個網站,一站式提供集合不同公共交通的路線建議,方便市民選定乘車方法,可是相信是技術上過於複雜,一直沒有人願意(或能夠)這樣做。殊不知政府原來願意開發這一種工具,筆者認為這實在值得一讚。

可惜,這一個公共交通查詢服務網,存在著不少問題有待改進。首先,筆者昨日使用時,不時出現錯誤訊息,看過今天報章報道,才明白這是因為網站流量多於一千人同時使用,系統無法應付所致。可能昨天很多人齊齊試用,流量才超越上限,不過筆者認為穩妥起見,流量上限應該作進一步的提升。涵蓋範圍方面,絕大部份的公共交通工具均包括在內,唯獨是紅色小巴完全沒有納入。當局解釋,紅巴的收費和路線並不固定,若然引入可能會引起誤導。筆者卻想指出,不少紅色小巴均行駛固定路線並收取固定收費,只是未有被當局紀錄在案,故此希望這些固定收費的紅巴路線亦可以納入這個系統之內。除此之外,系統提供的路線建議很多時都有錯誤,筆者不用在此舉例了,只要各位隨便試用幾次,都不難發現其建議的錯誤之處,例如不能提供直接路線以及車費出錯等。然而,現時公眾要反映這些錯漏給當局修正,也有點費時失事。故此筆者大膽建議,系統應該改為類似Wiki的形式,使用者可以直接在頁面修正結果的錯漏,再經過系統管理者的審核,便可盡快顯示更正後的結果。

總括來說,雖然這個公共交通查詢服務網站所提供的結果有不少錯漏,系統本身亦有一些未臻完善的地方,可是整個概念確實是值得嘉許的。筆者希望當局能夠聽取各方的改善建議,使有關服務能夠真正幫助到市民乘車前往不熟悉的地區。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

樂見香港存款保障上限被建議提高

自從去年秋季雷曼兄弟破產而導致有香港銀行一度擠堤之後,僅得10萬港元的存款保障上限頓時備受關注,最後促使政府臨時推出百分百存款保障給予市民充足信心。包括筆者在內的很多市民,都希望存款保障上限在臨時措施過後仍然能夠被提高。現在,存款保障委員會建議將保障額大幅增加至50萬元,並涵蓋用作抵押的存款。筆者對於有關建議當然表示歡迎。

事實上,筆者也高興看到自己在《應提高香港存款保障上限》中提出的50萬元幅度能夠被當局認同。據筆者回憶,當時輿論普遍建議將上限提升至20萬而已,甚至好像金融管理局亦是有如此結論。反而筆者當時提出的50萬只是少數的意見。無論如何,存款保障委員會接納50萬的意見,主要還是從統計數據上分析出來:50萬元的存保額為人均本地生產總值(GDP)之2.1%,比數與歐美國家看齊;而且50萬元的存保額可以令90.9%存戶完全受保,比國際標準的80至90%還要稍高一點。存款保障委員會亦表示,如果將保障額進一步上調,每名存款人的平均邊際成本會急劇上升,亦產生較難控制的道德風險。故此,50萬元的存保額是最恰當的選擇。

存款保障委員會同時建議,用作抵押的存款亦會受到保障,筆者亦對此表示認同,畢竟公眾對這類存款現時原來不獲保障普遍感到疑惑。不過,筆者對此仍未感到完全滿足,認為最好銀行內的其他存款以至非存款產品也納入保障範圍,但考慮到流動性及風險等因素,可以只限於保障某個百分比。這究竟是否可行呢?譬如英國屬地曼島(Isle of Man,又譯馬恩島)所有人壽保單(包括投資相連壽險)的現金價值均可獲得90%的保障,並且更不設上限。難怪有些對投資較為熟悉的香港人,都傾向選擇那些以曼島為總部的金融機構所提供的投資計劃(當中會刻意包含小量人壽成份,以便受到曼島當局保障),也不願直接在香港銀行投資基金了。

2009年4月27日星期一

浸會大學宿位不足皆因校方缺乏遠見

早前中文大學發生「烽火臺」拆卸的爭議,筆者原來打算寫一篇評論,可是最後沒有成事,除了因為當時較為忙碌之外,筆者以局外人身份談論此事的作用不大(例如筆者後來評論中大教學語言政策,點閱率便低於平均數值)。不過,今次有來自浸會大學的讀者主動「點唱」,希望筆者談談最近浸大宿位不足的爭議。事緣筆者之前寫了一篇《建議在九龍塘興建聯校宿舍解決大學宿位不足》,該讀者深感認同,故此質疑校方「沒有地方興建新宿舍」的理據。事實上,筆者實在需要澄清一下,那個聯校宿舍建議有點兒妙想天開,在現實中落實並不容易。不過,這並不代表浸大校方可以堂而皇之地將宿位不足的現況推卸到「沒有地方興建新宿舍」。

事緣浸會大學宿位的需求不斷增加,加上數年後便開始推行大學四年制,校方於去年底決定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下稱內地生)在四年學期中只能留宿兩年,當然引起他們不滿,於是校方便突然宣佈將近兩成的二人房改裝為三人房(本來宿舍的建築設計全部都是二人房),而本地生和內地生均有機會獲編配三人房。然而,這項措施亦不保證內地生可以住足四年,更不要說是本地生宿位供不應求的問題了。更重要的是,有關措施根本完全沒有諮詢學生的意見。結果當然是引起了學生強烈不滿,多名學生更於上星期四開始在行政樓前露宿以示抗議,並吸引了部份新聞媒體報道。

事到如今,筆者假設即使有新學生宿舍今日能夠開始動工,都是遠水不能救近火,更何況是校方一直推搪「沒有地方興建新宿舍」。不過,究竟校方所言是否屬實?筆者聽聞數年前,廣播道1號的前政府宿舍空置後,有消息指當局會將地皮交予浸大興建學生宿舍,可是最終政府應該不欲「糟蹋」這塊「地王」,最後以19.4億港元拍賣給信和置業興建豪宅,浸大便白白喪失了一個興建新宿舍的機會。同於數年前,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李惠利分校已有搬遷到將軍澳的打算,可是數年後的今日仍未正式落實有關詳情,而有傳浸大校方一直等待這塊地皮興建學生宿舍,現在李惠利學院暫時仍未搬出,新宿舍的計劃至今當然只是空談。

以上兩個傳聞,似乎給了浸大校方一個有力的辯護機會。不過,筆者卻想指出,浸大校方即使有地在手也不懂去珍惜。現時浸大學生宿舍及九龍塘消防局以南的土地空置多年,據聞最初計劃興建浸大附屬中小學,直到後來該校於沙田石門取得更大面積的土地,才將學校建於石門。筆者認為,當時校方理應把握機會,落實利用該址興建新學生宿舍,反正當時大學四年制應該已經落實,加上校方亦應預料到內地生越來越多。可是,校方卻選擇將該地興建全新的「傳理及視覺藝術大樓」,而不是興建新學生宿舍。筆者固然明白,傳理和視覺藝術(尤其是前者)均是浸大享負盛名的學科之一,為它們提供最新的設施本來沒有甚麼問題。可是凡事有緩急輕重之分:暫緩興建「傳理及視覺藝術大樓」,不見得對使用現在設施的傳理和視覺藝術有任何大影響;可是新學生宿舍遲遲未能興建,問題卻是顯而易見的:本地生更難入宿,內地生更不獲保證全程有宿位。除非浸大校方選擇「斬腳趾避沙蟲」的方法,減少內地生甚至本地生的收生,否則只有興建新學生宿舍才是治本的解決方法。

總而言之,引發今日的爭議,全因浸大校方對宿位不足的問題缺乏遠見。假若校方數年前在策劃「校園擴建計劃」時,能夠優先考慮到宿位供不應求的長遠問題,預留興建學生宿舍的位置,現今便絕不需要動用到二人房勉強改裝成三人房的下策,降低宿舍住宿環境的水平,引發學生的強烈不滿。

2009年4月26日星期日

亞視篡改史實抹煞中華民國存在做法可恥

自從1994年爆發「亞視六君子事件」之後,其新聞報道的中立性開始逐漸倒退,其後隨著有中國大陸的資金入股,更使新聞的政治立場明顯傾向中國大陸(親共)。今年初亞視獲得「台資」入股,一些人還以為這有助糾正亞視新聞盲目親大陸的情況。可是,從已故資深足球評述員林尚義逝世的報道時,把「中華民國」改為「中華台北」一事來看,亞視的親共立場根本毫無減退的跡象。

林尚義早年為香港著名足球員,於1960年更代表中華民國參與羅馬奧運的足球比賽。由於當時中華民國的參賽隊伍乃場內唯一代表中國的隊伍,因此理論上說「林尚義代表中國參賽」可以說是沒有錯誤。可惜大部份香港人都將「中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劃上等號,上面那一句會使很多人誤解林尚義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賽,所以香港絕大部份傳媒均寫清楚林尚義代表的是「中華民國」,筆者對此並無異議。似乎唯獨是亞視新聞(筆者不清楚《大公報》、《文匯報》等親共媒體有沒有這樣做了),盲目地將「中華民國」視為政治不正確的詞彙,「夾硬」將之改為「中華台北」。事實上,中華民國被逼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奧運及其他體育活動,是1979年之後的事了。由此可見,亞視今次很明顯就是以中國大陸當局的角度來篡改史實,做法實在相當可恥,無論對中國歷史還是林尚義都是相當不尊重。

有些人對亞視今次事件表現有點驚訝,因為今年初亞視才獲得「台資」的旺旺集團主席蔡衍明入股,於是推斷亞視的政治立場理應不會完全親大陸,亦會同時顧及台灣當局的立場。可是筆者早前於《亞視倘若大方針不變 再引入新股東亦徒然》指出,這位台灣商人根本不能將之視為「台資」,因為他本身與中國大陸當局相當友好,其政治立場當然不言而喻了。由此可見,亞視發生這件醜聞在筆者眼中並不感到意外。另一方面,亞視發言人已表示不會對此事作出回應,分明就是不肯承認錯誤,因此以後亞視再將「中華民國」篡改為「中華台北」的情況肯定還會出現。

2009年4月25日星期六

公務員綜合招聘考試應考慮收費

一直以來,香港政府聘請絕大部份公務員的第一關——綜合招聘考試,均吸引了大量人士應考。考試一般每年兩次,最近幾次的應考人數維持在兩萬多的水平。可是,來屆考試卻吸引了逾四萬人報名,差不多多了一倍。不過,筆者不禁質疑,他們當中有多少是真心想做政府工,還是只是看到考試費用全免,姑且一試當作取得多一個保障?筆者認為,有關考試應該考慮增設收費,以篩除那些根本無心投身政府的人士,並節省納稅人的金錢。

通過綜合招聘考試是應徵學位或專業程度公務員職位的基本條件之一,總共有四份試卷:中文運用、英文運用、能力傾向測試及基本法測試,當中前兩者可以有條件獲得豁免,而後兩者則必須應考。筆者早年曾經考過後兩者,感覺上並不算困難,相信大部份大專生程度的人士均有能力取得合格成績。

筆者是真心希望晉身公務員行列,所以才參與有關考試,可是並不是每名應考者都是與筆者一樣想法的。他們不少人都抱著「人考我考」的心態,只是當作多了一技旁身,或者當作汲取應徵筆試的經驗,反正除了考試時間之外基本上毋須付出任何代價。也有些人對自己的前途未有打算,儘管未必心儀公務員職位,也預先考取有關「入場券」,以備他日可能會用得上。總而言之,即使他們通過了綜合招聘考試,也未必會真的去應徵公務員職位。本來這種種浪費的情況向來還不算嚴重,可是來屆報考人數卻忽然倍增,反映考試被濫用的狀況更為明顯,納稅人也無奈地付出更大的代價。

幾乎所有香港公開考試,無論是一般學歷(例如會考、高考等)還是專業資格(例如保險中介人、證券從業員等),均需繳交考試費,以便應付舉辦考試的成本。公務員綜合招聘考試不同於一般私人機構的招聘筆試,報考人數可謂數以萬計,舉辦考試的成本相當可觀,所以由參與考試的人士負責補貼正是合適不過的事。另一方面,假如一般私人機構的招聘筆試要付費,大家當然很容易覺得這是騙財的技倆。可是今次收費的是政府,筆者相信有志投考公務員的人士,實在不會吝嗇那一點點的考試費,亦會相信考試費是物有所值的。當然,考試費的水平亦不應定得過高,筆者估計每科大約收五十元也應該足夠填補考試成本的了。

2009年4月24日星期五

電訊盈科私有化雖被阻止前景仍堪憂

筆者於2月初發表的《哀悼「8號仔」電訊盈科》,曾感慨「8號仔」即將成為香港股民的集體回憶。不過在隨後的兩個多月以來,事情發展可謂峰迴路轉,結果近日電盈私有化終被上訴庭推倒,李澤楷亦宣佈停止私有化計劃。不過,事情並未因此結束,皆因電盈突然宣佈派發巨額特別股息,顯然有人心中正在盤算著另一些計劃。

電訊盈科派發特別股息1.3元,幾乎是當時股價的三分之一,也比電盈成立9年來累積派息總額高出六成半,而今次涉及的88億元派息,更是公司手頭現金的接近九成半。這樣多不尋常的數字,難免使人懷疑大股東背後的動機。首先,李澤楷本身可直接收取2.86億元,連同盈拓收取的股息一共收取約19億元,較私有化若成功可套現的16億元還要多出3億元。這似乎是以曲線的方式證明電盈私有化對李澤楷的好處並不見得很大。此外,以電盈現時只剩的4.8億元現金,經營上必須十分審慎,稍有差池的話有可能導致週轉不靈,有點兒挺而走險。不過更重要的是,派發特別股息有機會是掏空電盈資產以便準備全面收購的一步,大股東在收取股息後更可以藉著多出來的資金購入電盈旗下資產。數年前李澤楷便想出辦法成功令流動電話服務供應商SUNDAY私有化,以他的豐富財技,以另一種方式將電盈私有化並非沒有可能出現的事。

今次電訊盈科小股東成功推翻私有化的決定,只是小勝了其中一個戰役,將來大股東最終能否反敗為勝,成功以另一種方式將電盈私有化,至今仍是未知之數,實在不能夠排除小股東有可能得不償失,損失的將會比今次如果可以如期私有化更為慘烈。筆者只能夠期望事情並不會有如此悲觀的發展。

2009年4月23日星期四

個別市民對沙中線的另類意見

筆者在之前的文章中,約略提及到自己正草議送交立法會的南港島線意見書,引起有讀者分別在電郵和留言中詢問。筆者解釋一下,事緣立法會之內「交通事務委員會」旗下的「鐵路事宜小組委員會」,原來是會接納一般市民的意見書的。就在上一次於三月底的會議,委員會在討論沙中線的時候,除了各個組織的陳述之外,也展示了兩份由市民提交的意見書。而下一次會議(5月15日)將會討論南港島線,並邀請各界於5月4日前提交意見書,所以作為小市民的筆者便打算響應。在筆者準備好自己的意見書並向大家分享之前,不如現在先看看上次兩名市民對沙中線究竟有甚麼特別的意見。

其中有一名張姓的市民,質疑將金鐘站打造為「交通匯集中心」是否與添馬艦新政府總部有關,所以反對興建會展站至中環南站的一段。該名市民建議,沙中線過海段應接駁天后站、炮台山站或者北角站三個車站的任何一個,並建議興建連接紅磡站至黃埔花園的輕鐵系統,取代觀塘線延線。對於以上的意見,筆者感到有點荒謬,畢竟中環和金鐘乃中心商業區,每逢上班日都有龐大的通勤需求,新鐵路線直達該處是理所當然的事。金鐘站將會成為港島線、荃灣線、沙中線與南港島線東段的交匯處,筆者亦認為這是對鐵路乘客一個莫大的方便,更與添馬艦政府總部扯不上甚麼關係。筆者亦不明白為何該名市民寧願以輕鐵接駁黃埔也反對由觀塘線提供直接服務。觀塘線延線既可以服務何文田及黃埔花園,他日更可以過海往炮台山,完全可以取代那名市民所作出的提議。

另一名周姓的市民則提出「建議於顯徑站加設東鐵線月台」及「會展站加建行人隧道連接銅鑼灣」兩點建議。前者的可能性於筆者早前的《淺談沙中線顯徑站的興建》約略有提及過,在此不贅,只是重申筆者對該建議持開放態度。至於後者的建議,筆者則有意加以評論。該名市民擔心金鐘站的人流大幅增加,難以應付轉車的人流,並預計使港島線金鐘站至銅鑼灣站的一段更為擠塞,所以建議會展站東南方建一行人隧道連接波斯富街及銅鑼灣站。筆者認為,若然銅鑼灣真是有如此龐大的需求,倒不如為沙中線增設維園站(九鐵公司當年稱之為銅鑼灣北站)更為實際,甚至可以為了紓緩金鐘站的轉車人流壓力,重新為北港島線加入同一個車站成為轉乘站,就像筆者於《維園站有其存在價值》所提及的一樣。當然,該名市民建議設置行人隧道的優點,主要就是成本較直接設站為低,可是根據筆者在地圖中的量度,會展站至波斯富街的行人通道接近一公里,筆者質疑有多少人真的願意行這樣長的路。現在尖沙咀站及尖東站的轉乘,甚至是美孚站的兩線轉乘,也有不少人嫌相距太遠,更何況是一公里的路程?同樣是行人通道,筆者則會建議將灣仔站與會展站連接起來,距離大減一半至約五百米,這樣的提議應該實際得多。

以上兩名市民對沙中線的意見,可能較為另類,加上又沒有知名組織附議,所以根本完全得不到任何關注,就連反對或批評以上意見的聲音亦難以聽到。筆者將來交給立法會的意見書,雖然會比較務實,但能否引起足夠的關注,也應該是凶多吉少了。不過,筆者總算盡了自己本份,而當局會否詳加考慮,已經是筆者不能控制得到的事了。無論如何,當意見書完成後,筆者當然會讓各位讀者先睹為快。

2009年4月22日星期三

荃灣至西貢的超級單車徑

踏入21世紀,單車這一類環保交通工具越來越受到重視。香港政府便打算興建全長112公里單車徑,串連現時沙田至大埔以及屯門至元朗兩大單車徑系統,更發展荃灣、天水圍及西貢等新支線。屆時由荃灣全程踏單車前往西貢,理論上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雖然這需要十多小時的時間)。筆者雖然極少機會踏單車,但也對如此龐大的計劃表示支持。

根據發展局的構思,整個計劃預計斥資22億港元,工程包括興建50公里的單車徑,並會改善上水、粉嶺、大埔等地的現有單車徑,例如擴闊單車徑及設置各種配套設施。首階段工程涉及上水至馬鞍山的一段,金額約為2.3億元。當局預計整個單車網絡將於2014年起分階段啟用。

筆者認為,香港較為成功的單車徑為沙田至大埔一段,因為這一段確實吸引了不少市民使用,尤其是假日定必「車流不息」。其成功之處,主要是整個路段算是頗為完整,甚少地方需要下車。相反,香港其他地區的單車徑,大多都是斷斷續續(當中以將軍澳新市鎮更為明顯),對於用作區內代步的居民構成了一定的不便,更不要說是吸引區外人士使用了。因此,筆者希望當局在規劃和改善單車徑的時候,能夠細心考慮路徑完整性的因素,以便市民可以做到「一程單車」直達目的地。

由於城市規劃的侷限,只有新界地區才有條件發展出如此具規模的單車徑系統。而香港和九龍這些已發展地區,再發展單車徑不得不承認是有一定的難度。可是,筆者認為可以從海濱著手,在發展海濱長廊(例如中環新海濱)時,考慮加入單車徑的元素,使港九市民也有機會享受踏單車的樂趣。雖然不是作為代步的交通工具,但作為假日的休閒活動也未嘗不可。

2009年4月21日星期二

憤慨香港仔漁人碼頭胎死腹中

筆者上個月初在《譴責當局煞停香港仔旅遊發展計劃》中,曾透露政府已向區議會表明香港仔漁人碼頭「暫時未知何時才會動工」,早已惹來筆者批評其遲疑不決。直到昨日政府正式宣佈取消有關計劃,當然使筆者極度失望和憤怒,亦再次體會到當局對南區發展的漠視。筆者一直不滿政府視南區為「二等地區」,例如南區現時是十八區中唯一沒有鐵路服務的地區,也是唯一沒有設立政府合署的地區。現在簡簡單單在南區發展多一個旅遊項目,政府也諸多推搪,真是很難信服筆者當局有將南區放在眼內。

筆者重申,以現時香港經濟低迷的環境,反而是造就香港仔漁人碼頭動工的最佳時機,因為建築成本比經濟好景時明顯較低,當經濟在數年後好轉,便可以享用有關成果了。這種思維正好套用於政府積極對待的「十大基建」之中。在同一個經濟環境下,為何「十大基建」可以現在動工,漁人碼頭項目卻要擱置?與漁人碼頭項目性質上較為相似的基建,包括啟德郵輪碼頭和西九文化藝術區,可是筆者從來沒有聽到政府表示過,後兩者會因為投資回報和財務融資大失預算而需要擱置,因此筆者對政府的雙重標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雖然政府表明會美化香港仔海濱長廊和鴨脷洲大街等設施作為補償,可是這樣的安排好聽點說只能稱得上是聊勝於無,難聽點說更是杯水車薪,對南區的旅遊發展之貢獻微不足道,因為這根本難以吸引遊客專程到訪。

香港仔漁人碼頭胎死腹中,影響的固然包括毗鄰港灣的香港仔市中心地帶,難以吸引遊客進入該處消費,更使南港島線西段少了一個有力的動工理由(筆者正在草議一份向立法會提交的南港島線意見書,本來旅遊發展正是其中一個爭取盡快興建西段香港仔站的重點,看來這點現在需要被刪改了)。除此之外,這亦無可避免影響黃竹坑工業區的轉型。本來當局早年宣佈漁人碼頭發展計劃,很多發展商看好南區的旅遊潛力,所持有的多塊工廈地皮均有意重建為酒店。現在有關計劃不復存在,勢必影響將來南區的酒店需求,發展商很大機會改變初衷,擱置興建酒店的計劃,阻窒黃竹坑的未來發展。

總而言之,政府決定擱置香港仔漁人碼頭,實在是一個不智和短視的決定,無論對南區未來發展還是香港旅遊業,均構成難以估計的損失。南區區議會不宜對此坐視不理,應該考慮以較嚴厲的措詞譴責當局有關決定,以示對政府漠視南區發展的不滿。

刪Spam絕不手軟

這個網誌最近人流明顯增加,具建設性的留言卻沒有隨之增加,反而是吸引了一些廣告Spam及垃圾留言。筆者也明白,既然人流多了,自然對那些Spamers更有吸引力,可是筆者無論如何都不會容忍和姑息。刪除這些垃圾留言,筆者絕不手軟。此外,為免垃圾留言影響讀者,筆者決定在本網誌執行臨時措施,任何留言均會先進行檢閱後才會顯示出來。

筆者知道這樣的措施也許對於打算留言的讀者構成少許不便,甚至打擊留言的意慾,不過此措施主要都是針對垃圾留言,對正常讀者的影響只是逼不得已,還盼望各位讀者能夠體諒。待一段時間過後,筆者便會取消這項臨時措施。

2009年4月20日星期一

應否給予殘疾人士港鐵半價優惠?

過去多年來,不少殘疾人士均向港鐵公司爭取車費半價的優惠,可是港鐵公司一直未有答應。就在昨天,便有數十名殘疾人士請願提出有關訴求,並批評港鐵公司的高昂收費令他們的生活百上加斤。港鐵公司則回應他們一直關注殘疾人士福利,並會改善殘疾人士設施,但同樣未有承諾會考慮車費優惠。筆者認為,港鐵公司不提供有關優惠雖然難免惹人批評不夠良心,但有關決定是可以理解的

港鐵公司為了照顧殘疾人士的需要,特意投放了額外的資源改善車站和車廂的設施。當然,有些設施(例如升降機)可以與正常人士共用,但很多設施(例如盲人引導徑、樓梯的輪椅升降台)都是專為殘疾人士而設的。換句話說,服務一個殘疾人士的平均成本,較正常人士的平均成本明顯較高。現在港鐵公司向殘疾人士收回原價,某程度上已經算是一種優惠了。換句話說,港鐵公司為殘疾人士提供的「優惠」並不是在於車費的減免,而是在於設置一些方便他們使用車站的設施。由此可見,港鐵公司就算不提供車費優惠,也總算待殘疾人士不薄了。

據筆者所知,殘疾人士在乘搭渡輪時便可以享有半價優惠,故此他們要求港鐵公司跟隨實在無可厚非。不過,正如上面的分析,港鐵公司需要投放大量額外資源,才能滿足殘疾人士使用需要,可是渡輪服務相對來說,需要投放的資源少得多了,所以渡輪公司更有充裕條件以票價折扣作為對殘疾人士的優惠。

當然,以上的分析只是嘗試推斷港鐵公司不願提供殘疾人士半價優惠的理據,筆者對於應否提供優惠持開放態度。根據政府統計署資料,香港約有36萬名不同程度的殘疾人士,當中只有大約四萬多人申領「殘疾人士登記證」。即使讓那批持證人士半價乘搭港鐵,港鐵公司的收入損失也是微不足道。筆者只是擔心,假如在上下班繁忙時間也同樣吸引更多殘疾人士乘搭港鐵,恐怕會引起更多的混亂和不便,甚至對殘疾人士的人身安全構成威脅。因此,假如真是要求港鐵為殘疾人士提供票價優惠,筆者會建議仿傚《短評港鐵長者優惠新安排》中對長者優惠的建議,只在非繁忙時段提供有關優惠,繁忙時段則仍需收取正價,鼓勵殘疾人士在非繁忙時段才使用港鐵服務。

2009年4月19日星期日

驚訝成龍口出狂言指香港和台灣太自由

作為世界知名的香港演員之一的成龍,在中國大陸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中居然口出狂言,形容香港和台灣因為太自由而很亂,並明言中國人是要管的。筆者對他的那番言論真是相當驚訝。早前他才為了不向中國大陸電影審查低頭,決定不將其主演的電影《新宿事件》在大陸上映,想不到現在他的態度竟然可以一百八十度轉變,大力貶低香港和台灣難能可貴的自由。筆者真是想問問成龍,假如港台兩地失去現在這些自由,《新宿事件》還能夠完整地在兩地公映嗎?

香港和台灣真是因為太自由而很亂嗎?筆者眼中缺乏自由的中國大陸應該混亂得多了,這一點相信絕大部份人都會同意。筆者甚至認為香港因為未有足夠的民主和自由才有點亂:假如香港能夠有全面的普選,政府和議會均能依據大多數的民意行事,香港的紛爭肯定會比現在少得多。相反,中國大陸一直沒有足夠的自由,對政權稍有意見的人士都不會有好下場,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紛爭。

另一方面,中國人真是要管的嗎?筆者認為,任何人都需要被管,問題只是「管」的程度輕重之分。試問歐美國家有哪個沒有法律管制不當的行為?成龍口中的「管」,當然不是這樣寬鬆,而是指中國大陸政權的那一類專制極權管治。這種「管」就是要剝削人的基本自由,難道中國人真是不配享有自由嗎?中華民國政權管治下的台灣有著相當的自由,至少至今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大亂子。沒錯,中國大陸近年在經濟地位逐漸崛起,可是筆者認為這只能算是表面風光,只有還人民基本的人權與自由,中國大陸的人民才能稱得上是有真正的好日子過。

當然,成龍的狂妄言論大可以一笑置之,以上如此認真看待可能真是有點無謂,況且人家也有自己的言論自由,筆者亦不敢不尊重這位「國際巨星」,只是驚訝為何還會有中國人會認同這些狂言。也許就是因為認同成龍這番話的人在中國大陸為數不少,所以中共政權至今仍然穩如泰山吧。

2009年4月18日星期六

揭發不當行為的泄密者在香港未有足夠保障

香港入境事務處最近被揭發容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副局長蘇錦樑,以其名片取代入息證明為其外傭續期。入境處不但力撐自己在處理申請時擁有酌情權,所以並沒有疏忽和不妥,另一方要於背後更試圖調查究竟是哪位職員將此事告知傳媒。假如對人力資源或者企業倫理(Business Ethics)有一定的認識,都應該聽過Whistleblowing的概念。這個術語似乎還未有通用的中文譯名,意思大概是「揭發不當行為的泄密」。而今次的名片風波,正是Whistleblowing的一個例子了。然而,這次風波亦反映,香港的Whistleblowers似乎並未得到足夠的保障,若果入境處成功找出泄密者,隨時會被「秋後算帳」也絕不出奇。

綜合傳媒報道,涉及處理蘇錦樑菲傭續期個案的「外籍家庭傭工組」的3至5名職員,需要向入境處提交書面陳述,解釋自己的工作程序,但暫時未有進一步逼使他們交代是否曾經向傳媒泄密。不過,這並非代表泄密者必然安全,因為根據公務員守則,除非獲部門首長准許,否則不得把因公職而獲得的文件或資料發表或傳達給未獲授權的人士。入境處絕對有權根據以上規定,對泄密者作出處分。

經過傳媒的跟進之後,公眾普遍對入境處「捉內鬼」的舉動相當反感,所以筆者估計入境處未必敢於真的找出泄密者。不過,入境處今次的行動相信也收到他們想見的效果,就是對員工起了震懾的作用,警告他們不要揭發內部的不當行為。泄密可以分別兩種:有一種是涉及個人私隱的,例如入境處職員透過Foxy不小心泄漏了某些市民的個人資料,如果真的出現如此情況,入境處固然需要嚴正對待。可是今次的泄密卻是另一種,就是政府高官的不當行為,涉及的是公眾利益,筆者認為這類維護公義的泄密根本是完全沒有問題,更可以稱得上是值得鼓勵。可是入境處企圖轉移視線,不但未有檢討自己的過失,反而集中精力試圖掀出泄密者,製造白色恐怖,實在很不應該。奈何在香港Whistleblowing的概念尚未成熟,對進行有關行為的人士也沒有足夠的保障,所以Whistleblowing在香港恐怕在可見的將來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了。

2009年4月17日星期五

本網誌是否被傳統媒體提及過呢?

筆者早前才與各位分享過,這個網誌來自雅虎的人流大幅增長,現在又再發現一個異象。昨天的「直接流量」(即是並非透過搜尋器或其他網站進入)相比起平時大增了超過三倍,逾百個造訪次數都是直接從網址欄中輸入網址(或者點選瀏覽器的書籤)進來,其中新造訪次數的比例大約八成,亦比平均值高了一些。筆者認為只有兩個可能性:可能是訪客分析系統出錯,也有可能是本站在網絡之外被提及,所以忽然多了人藉著輸入網址進入這個網誌參觀。

如果本站在網絡之外被提及,筆者相信最大機會都是被昨日出版的傳統媒體提及過了。筆者自問網誌質素稱不上是上乘,但偶然也有好些文章總算引起不少人共鳴。加上筆者最近沒有收到傳媒朋友的訪問邀請,所以筆者有理由相信提及本站的文章並不是要介紹本站,應該只是在撰寫其他東西時順道引用本站的一些內容,並提供本站網址而已。

無論如何,以上只是純屬筆者的猜想,實情是如何筆者真是當局者迷。假如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您,就是因為在昨日或今日從任何報章雜誌或者其他非網上途徑得知本站,希望能夠留一個言。謝謝幫忙!

對立法會大樓將作為終審法院新址感高興

筆者一直以來都在這個網誌提出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建議,當中有些是其他社會人士同樣也提出過(例如港珠澳橋口岸選址散石灣在北角興建大型粵劇院等等),亦有不少是筆者原創的見解(例如關閉鬧市內的解放軍軍營在中山紀念公園興建更大規模的中山紀念館等等)。遺憾的是,當中絕大部份的建議都不能在現實世界中實現。不過,香港政府昨天終於「接納」了自己提出過的一個建議,就是決定於2012年將香港終審法院遷入舊最高法院大樓(現立法會大樓),筆者對此感到相當高興。

筆者早於去年9月,發表過一篇題為《立法會大樓搬到添馬艦後原址用途建議》的文章,建議在立法會遷往添馬艦新址後,立法會大樓應該在尊重歷史的原則下,恢復作「最高」法院的用途,所以作為香港終審法院的新址正是合適不過的事。筆者還指出,2012年1月15日是大樓落成一百週年的紀念,故此在該日恢復法院用途別具歷史意義。現在政府承諾終審法院將於2012年遷入立法會大樓,正是與筆者的構思近乎一樣,只是不知道當局會否刻意挑選1月15日進行移交儀式而已。

不過,筆者也希望政府能夠解釋清楚,是否考慮會將大樓的外觀盡量回復至1912年的原貌。事關筆者從傳媒報道中得知,原來以前大樓的瓦頂是深紅色的,直到1960年代才因為安裝冷氣系統,恐防瓦頂會漏氣,便鋪上一層黑色的瀝青,使瓦頂的顏色有所改變。筆者認為當局可以考慮將大樓的瓦頂塗上與昔日瓦頂顏色一致的塗層,令瓦頂的顏色能夠復原,從而使大樓的外觀與剛落成的時候不會有明顯的分別。這樣才算是對大樓歷史有著更全面的尊重。

至於香港終審法院現址,亦即是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當局表示暫時未決定最新用途。筆者早前曾經建議用作設立「香港司法博物館」的選址之一(另一選址是前中央裁判司署),或者將香港區域法院搬遷到此,但之後筆者曾經收到意見,指出該址面積太細,不太適合用作司法博物館或區域法院之用。於是筆者現在再提出一個新建議,就是合併現時香港司法機構的三個圖書館(分別位於終審法院、高等法院和區域法院),成為單一的「香港司法圖書館」。以現時司法機構的館藏數量,佔用整座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相信應該足夠使用。

2009年4月16日星期四

巴士減價一場歡喜一場空

香港政府於上個月宣佈,根據現今的物價和工資等因素來計算,巴士票價成功觸動「可加可減機制」,總共有3.03%的減價空間。當時市民的反應普遍來說頗為正面。正當大家期待著巴士公司準備減價之際,昨日當局突然表示統計處計錯了數,減價空間只有1.26%,未達到正負2%的票價調整門檻,因此巴士公司毋須進行減價。巴士減價一事可謂一場歡喜一場空,令廣大市民感到失望。筆者認為這件事將會為「可加可減機制」冒上污點,並惹來部份市民的質疑和反感。

當初政府宣佈巴士應該減價約3%時,大部份人均認為這是合情合理。現時香港經濟正在衰退,市民的消費力無可避免削弱了一些,而物價增幅亦見明顯放緩。另一方面,油價大跌亦減低巴士公司營運成本。因此,幾乎沒有人會懷疑減價還會有甚麼出錯。而且這個減幅又不算是很多:若以南區區內線$3.0計算,只有$0.1的減幅($2.9);若以來往香港島及新界西北的西隧線$21.4,亦只會有$0.6的減幅($20.8)。

假如當初政府能夠發佈正確的數字,正確指出計算出來的減價空間不足以啟動「可加可減機制」的票價調整,市民固然難免感到失望,但至少失望的程度肯定沒有現在般大。現在政府卻先給予市民希望,之後再帶來失望,市民當然會反感,並無疑打擊市民對「可加可減機制」的信心。更重要的是,香港經濟不景大家有目共睹,就連香港政府也聲稱為了挽救經濟而暫緩政制改革,現在竟然連對民生息息相關的巴士票價也沒有足夠的減價空間?這與公眾的期望實在有頗大的落差,尤其是這件事很易讓公眾產生了一個「得而復失」的錯覺,必定使失落的感覺更為強烈。市民大有可能質疑,連現在的經濟環境如此差劣,巴士也沒有減價的機會,那個「可加可減機制」是否應該改名為「可加不可減機制」更貼切呢?

「可加可減機制」是否存有問題,導致難以出現減價的情況,筆者暫時不敢妄下結論。最重要還是看看當日後香港經濟改善時,巴士公司是否可以輕易加價。如果「減價難、加價亦難」,筆者認為箇中問題不大,否則如果是「減價難、加價易」,相信市民必然對「可加可減機制」感到絕望。

2009年4月15日星期三

港珠澳橋口岸修訂勉強合格

筆者早前發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應設在散石灣》一文,成為了目前為止本網誌最為被熱烈討論的文章。最近這件事情又有最新發展了:香港政府決定就口岸走線作出輕微修訂,但並未接納東涌居民及離島區議會的提議,將口岸改為設在散石灣。筆者對政府立場的強硬並不感到意外,畢竟從上次的討論中可見當局方案也有一些忠實支持者。筆者固然對口岸並不接近大橋起點感到可惜,但有關修訂總算是可以觸及筆者接受的最低底線。

路政署表示,原定於東涌對開海面的一段長約2.5公里之高架道路,將會向西北遷移數百米,變成一條沿赤鱲角東岸行走的地面道路。這與筆者之前提出的最低要求不謀而合。早前該條高架道路正是筆者批評的重點之一,不但有礙景觀,亦為附近民居帶來了額外的噪音和空氣污染等問題。現在那段道路不再橫跨東涌對開海面,相信有助紓緩以上的問題。不過,筆者進一步建議可以考慮再花多一點錢,將地面道路改為在地底興建(就像中環灣仔繞道一樣),便會更為有效解決以上問題之餘,更可以使這條「境外道路」(該道路已經處於口岸之外的範圍)與境內地區有更為明顯的區別,而密封的道路亦有助減低保安風險。

路政署的圖則亦顯示,口岸人工島的座向也作出了一些微調,比起初期方案順時針旋轉了大約廿多度。新修訂的座向在筆者眼中,似乎沒有之前的那樣突兀,看起來順眼了一點(雖然筆者仍然覺得有點難看)。不過,筆者早前批評的「Deep U」位置(赤鱲角與人工島之間刻意預留的海面)並沒有怎樣改動過。反而機場捷運系統將會興建一條跨海大橋,跨過那個海面,連接機場禁區與口岸禁區。假如將該處海面變成了地面(或者至少那個U位不要凹得這樣深),便不用再另行建橋了,順便為口岸範圍提供多一點發展空間。

假如筆者有權選擇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的位置,必定還是會堅決選擇接近大橋起點的散石灣,而不是政府一直屬意的赤鱲角東北。可惜事到如今,這樣的要求獲得實現的機會甚微,故此筆者只好面對現實作出讓步,只能在當局方案的基礎之下,盡量提出改善和優化的建議。

2009年4月14日星期二

東頭邨重建公屋限高合理

筆者向來對限制樓宇發展高度的立場普遍較為溫和,不同意某些人士一刀切要求大幅削減新建築的樓高。當然,這也並非代表筆者必定反對為新樓宇設置高度上限。例如黃大仙東頭邨的重建項目當中,房屋委員會建議降低樓宇高度,導致需要減少一半單位,筆者便認為有關改動合理不過,看不到有甚麼地方可以異議。

東頭邨第23座本身屬於第四型徙置大廈,樓高約15層,自從2002年清拆後,那一塊佔地1.1公頃的地皮便一直空置至今。當時房屋署本來打算在該處發展居屋,樓高達48層,可是當局宣佈停建居屋,逼使該處改變作公屋用途。然而,公屋設計並未有沿用48層的樓宇高度,而是改為梯級式設計,興建兩座分別高29層及38層的Y形公屋大廈,以及一座3層高的社區綜合大廈。當局解釋,這是配合啟德新發展區內擬建的觀景走廊,讓公眾在啟德城中心外望可以不受遮擋地欣賞獅子山的山脊線。

根據當局的解釋,似乎如果不是啟德發展計劃中預留了望向獅子山的觀景走廊,東頭邨重建項目也未必可以降低高度。事實上,該處一帶因為昔日啟德機場的存在,建築物最高亦只有十多層,包括重建項目後面的東頭邨其他樓宇。因此筆者覺得,假如按原定計劃興建48層,將會頗有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與週邊環境格格不入。由此可見,即使沒有觀景走廊的限制,重建項目也沒有必要興建得如此高。

2009年4月13日星期一

天后食街概念可取

記得很久之前,銅鑼灣京士頓街一帶有一條「食街」,將多間不同特色的食肆集中在短短的一條街。後來該處的發展商將「食街」改裝為「名店坊」,定位改為以服飾店和精品店為主,輔以幾間高級餐廳。該處的格調確實提高了很多,可是該處再非以「食」而聞名了。不過今時今日,「食街」的概念有機會在銅鑼灣重生,不過這並非在舊食街的那一邊,而是在銅鑼灣的另一端——天后站至炮台山站之間的地帶。

天后站至炮台山站之間的電氣道、永興街和清風街等地,本身已經有很多各式各樣的食肆。根據傳媒報道,香港房屋協會計劃斥資約一千三百萬港元美化該處,例如鋪設特色地磚、綠化欄杆、裝置特色雕塑等,務求打造出「天后食街」旅遊景點。工程已獲東區區議會支持,預計在今年中動工,明年中完成。

雖然筆者不太明白為何會由香港房屋協會負責進行街道美化工程,但原則上還是相當支持在天后發展新食街。由於銅鑼灣的舖租高昂,故此該處的食肆消費一般來說會比較高。天后相對來說舖租會便宜一些,食肆定位亦較為平民化,消費可謂豐儉由人。加上天后一帶也有不少小規模經營的新派食肆,給予消費者更為多元化的選擇。

據悉東區區議會期望天后食街的計劃,能夠吸引在銅鑼灣購物的市民和遊客,順道來到天后一帶用膳。不過,筆者認為美化工程並未能提供足夠的吸引力,畢竟銅鑼灣購物區與天后相隔了一個維多利亞公園的距離,相信很多市民都未必願意徒步近一公里前往用膳。假如區議會真是希望見到明顯的成效,筆者會建議於假日提供免費穿梭巴士服務,由波斯富街來往電氣道的循環線,接駁銅鑼灣購物區及天后食街。模式可以是消費滿一定金額後,憑發票換取免費車票以及食肆優惠券,相信便可以提供足夠的誘因,鼓勵市民在銅鑼灣購物區消費之後前往天后食街用膳。

2009年4月12日星期日

來自雅虎搜尋器的訪客明顯增多

可能是本網誌寫的東西太雜,似乎較難吸引到較為忠實的讀者,因為筆者留意到直接進入本站(而非來自搜尋器或其他網站)的流量,在過去一兩個月未有穩步上揚,反而是來自搜尋器的人流相對來說可以見到一定的增長。以往筆者一直將Google譽為「最忠實的伙伴」,因為向來有四成至五成的瀏覽人次都是來自Google搜尋器,可是這個局面在過去數日開始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正是雅虎搜尋器。

在本網誌運作的首四個月,筆者很難見到有來自雅虎搜尋器的訪客,就算有都只是不足十個。當時大部份人流都是依賴Google搜尋器帶來的。直到去年11月底開始,本網誌才較大規模地被雅虎搜尋器收錄,情況才稍為改善。來自Google和雅虎的平均比例,由去年底大約4:1逐漸增加到上個月大約1.5:1。直到上星期三(4月8日),來自雅虎的訪客突然首度超越Google,前者人流比前一日大增五成,後者則反而跌了兩成,結果在此消彼長的情況下出現這樣的結果。而這個情況亦一直持續至今,證明這並非偶然的異象。

筆者使用了幾個關鍵字測試,發現以往在雅虎排得較後的結果,現在大多都能夠在第一頁顯示,但Google搜尋結果則未見有明顯被排得較後。故此,這個測試結果只能夠解釋到為何來自雅虎搜尋器的訪客明顯增多,卻解釋不到為何來自Google搜尋器的訪客有減少的跡象。無論如何,據聞使用雅虎搜尋器的香港網民,現時仍較使用Google搜尋器的為多,所以本網誌能夠爭取更多來自雅虎的人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2009年4月11日星期六

淺談數碼港來往南區的巴士服務

近日筆者收到一封來自一名南區讀者的電郵,希望筆者能夠談論一下城巴73號線(數碼港至赤柱)的問題。該名讀者投訴,該線於晨早的班次只以華富為終點站,導致當時數碼港往來香港仔等地的巴士服務真空,漠視該段時間來往兩地的乘客需求。而且由於巴士公司視該線為郊區線,導致平日的班次不及假日的班次,對往來數碼港的南區通勤乘客構成一定的不便。筆者也同意該名讀者的批評,事實上早於數碼港啟用之時,筆者便覺得不應該由73號線提供數碼港來往南區的巴士服務。

城巴73號線在延長至數碼港之前,提供來往華富至赤柱的服務,定位主要為接駁赤柱、淺水灣及深水灣等地區以及南區住宅區。由於需求不大,該線的班次比較疏落,很多時候都需要每半個小時才有一班車。筆者認為,以該線作為唯一一條碼港來往南區的巴士線並不是最適當的選擇,尤其是現今數碼港各期的辦公室以及貝沙灣各期的住宅已經啟用,單靠綠色專線小巴的服務往來南區其他地方似乎有點不足夠,可是73號線因其本身定位的侷限,難以加密班次或延長服務時間。

筆者本來認為城巴48號線(華富至黃竹坑)代替73號線會是較佳的選擇,畢竟數碼港往來南區區內的需求主要都是香港仔,根本極少人會由數碼港往來淺水灣及赤柱等地,48號線足以應付大部份的需求。另一方面,48號線無論在班次密度還是服務時間均較73號線優勝。更重要的是,48號線全程收費只需$3.0,較73號線的分段收費(由數碼港往黃竹坑新圍或之前的巴士站)$3.9便宜了一截。然而,根據今年的巴士路線發展計劃,48號線將於今年7月改為循環線,華富那邊不設總站,那麼將路線延長到數碼港便變得不大可行了。那麼在不影響48號線改為循環線的前提下,筆者的另一選擇是將新巴94A線(華富至利東)延長到數碼港。94A線的班次雖不及48號線,但至少比73號線理想了。另一方面,為了方便海怡半島及鴨脷洲邨來往數碼港的乘客,可以增加94A線與595號線(海怡半島至香港仔)的免費轉乘優惠。

2009年4月10日星期五

屯門普高打假波疑雲疑點重重

香港甲組足球聯賽隊伍屯門普高,在上月底的一場比賽中,在比賽末段有人涉嫌「放軟手腳」,結果在最後7分鐘連輸4球,賽果由打和變大敗,球員張天德更在其網誌質疑這是「$作怪」憤而宣佈退出球隊,惹來了打假波疑雲。可是,這件事隨著屯門普高提交內部調查報告,而出現了戲劇性的發展。張天德突然改口,聲稱只是懷疑國援「薪金偏低而提不起勁比賽」,給人的感覺是前言不對後語。而整份報告亦完全否定了有打假波的情況出現。筆者雖然甚少留意本地球壇,可是對事情的發展也感到相當疑惑,並覺得整件事還有不少疑點難以自圓其說。

張天德的網誌是傳媒揭發打假波疑雲的主要來源。當時他的網誌雖然沒有提到「打假波」的字眼,可是從上文下理來理解,例如看到「不會認同他們喺球場中放軟手腳來賺錢」的字句,打假波的質疑可謂呼之欲出。不過現在張天德卻解釋,只是懷疑國援薪金偏低。筆者真是不明白,難道這樣代表國援只要「放軟手腳」,便可以獲得球隊加薪以賺取更多錢?

而另一名球員周偉明亦於比賽末段在後備席怒吼﹕「出聲呀!想要幾多球呀?換埋我出去呀!」,聽起來就像質疑賽果乃人為造成的,亦是打假波疑雲的一個重要證據。可是現在周偉明卻解釋,純粹只是忍不住球隊由贏變輸,抱怨對方領先但仍覺入球不夠。即是「想要幾多球呀?」這句話的對象是對方球隊,「換埋我出去呀!」這句話的對象才是自己球隊了?這樣的解釋是否又牽強了一點呢?

另外還有兩名球員梁志立及蕭亮亦曾經在網誌表達不滿,兩者均質疑「明眼人」都能夠看出這是怎樣的一回事,明顯是當時他們認為那場比賽出現了問題。他們現在卻異口同聲地辯稱,這些只是個人想法或推測。如此前言不對後語,確實有點耐人尋味。

內部調查報告中亦反駁外界質疑忽然調走主力外援而換入兩名國援,指出換出外援的決定只是避免二人領取紅牌而於下場停賽,又指出另一外援因侵犯對手領取紅牌,令全隊球員意志和士氣崩潰,所以球隊表現才急轉直下。筆者對如此的解釋也無話可說了,只是覺得假如一隊位列甲組的球隊,都可以只是因為如此小事而士氣崩潰,並在短時間內連失多球,香港職業足球運動的質素真是非常堪憂了。

外界對這個疑雲還有很多質疑的地方,內部調查報告亦嘗試自圓其說,但筆者在此不贅了。無論如何,對於屯門普高是否真的打假波,大家暫時都未有任何真憑實據成功證明出來,可是之前的蛛絲馬跡卻一一被推翻,不免令很多人都感到事有蹺蹊。筆者認為廉政公署有必要深入調查,希望事情終有一日能夠真相大白,釋除公眾的疑慮。

按重量算價錢的自助餐引入香港可行嗎?

筆者是一個嗜食自助餐的人,因為一次過便可以吃到不同種類的食物,覺得好吃的可以吃多些,覺得普通的也可以只輕嚐一點。奈何香港的自助餐最便宜的一般也要百多港元,最常見的動轍要二三百元,所以筆者能夠吃到自助餐的機會並不多。筆者早前看到《信報》一篇文章,提及到台灣的自助餐是按重量算價錢的,使筆者不禁感慨這種餐飲模式為何在香港搞不起。現在於香港獨立媒體再看到同一篇文章,驅使筆者有點興致談論一下這個議題。

在香港吃自助餐,沒有百多元就根本想也不用想了。雖然是任飲任食,但對於食量較細的人士絕不「抵食」。吃得少和吃得多都是付出同等的價錢,頗有共產主義的影子。至於食量較大的人士,固然較為受惠於這種模式,可是食量較大的筆者仍認為香港自助餐的價錢偏高,並沒有較為大眾化的選擇,這主要是因為自助餐供應者多數會提供貴價食材(例如生蠔、刺身等)以抬高自助餐售價所致,這與台灣大多數較為平民化的自助餐有明顯分別。假如香港能夠有台灣一類的自助餐,吃多少便付多少,食量較細的人士固然可以受惠,可能二三十元便已經足以淺嚐十多款不同菜式,而食量較大的人士即使吃過痛快,相信仍較傳統自助餐略為便宜,相信不用一百元的價錢已經可以吃得很飽了。

香港有「美食天堂」的美譽,可是卻偏偏不見有這種餐飲模式在香港出現,筆者實在覺得有點可惜。假如筆者有錢創業,定會考慮嘗試將這種餐飲模式引入香港,相信應該大有可為。筆者心目中已經有初步的構思了。取餐區細分為三個區域,將供應的食物分為三個價錢檔次(例如每十克收費分別是1元、1.5元及2元,不足十克仍當十克計算),顧客先夾取食物,再在收銀處計重量和付款。以這樣經濟實惠的收費水平,讓顧客可以一次過品嚐至少十多款不同菜式,筆者相信絕對有足夠的競爭力。

2009年4月9日星期四

港鐵反逃票特檢隊應賦予更多權力

港鐵上水站與羅湖站的逃票問題,隨著港鐵公司實行一些應對措施,例如更改閘機設計及引入新人流管制之後,總算有所收斂。而由昨天起,一隊稱為「特檢隊」的保安人員開始執勤,特點是隊員均具紀律部隊背景,有一定的執法經驗。可是他們始終不是正規警員,筆者認為其效果相當有限。

那班特檢隊成員雖然經驗較為豐富,可是其致命傷就是毫無武裝,只得一部對講機。萬一有猖狂的乘客忽然發難,筆者也相當擔心他們能否必定招架得住。另一方面,特檢隊成員並非正規執法人員,有起事上來還是要向警員求助,效率當然也差了一些。

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最治本的做法就當然是直接增加軍裝警員駐守車站。這一點筆者早前已經在《打擊港鐵逃票問題 增加警力最為治本》解釋過了。不過,筆者亦明白到以上的建議需要警方方面的配合,短時間內未必可以達成協議。可是針對武裝的問題,筆者建議特檢隊成員可以派發一枝警棍,作為基本自衛的工具。這是香港不少保安員都配備的工具,所以應該問題不大。而且萬一隊員徒手未能反抗暴徒的攻擊,必要時至少還有警棍在手進行反擊。否則毫無武裝的特檢隊成員恐怕就像「無牙老虎」一樣,阻嚇力極為有限。

2009年4月8日星期三

昂船洲大橋——擦身而過的世界第一

「世界之最」這回事,大多數都不能夠長久,因為當今日有人破了某個紀錄,假以時日總會有另一人突破,故此「世界第一」的榮譽正正能夠套用於「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句說話。不過有時這類榮譽,正當以為自己即將得到之時,卻突然殺出一個「程咬金」後來居上,搶先得到那個榮譽,真是令人感到世事無常。大家又知不知道,近日剛剛合攏的昂船洲大橋,便是其中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原來昂船洲大橋在動工之始,本來預計將會得到一個「世界第一」,可惜因為工程的嚴重延誤,導致白白失去了「曾經擁有」世界第一的機會。

昂船洲大橋於2004年4月開始動工興建,當時預計於2008年6月落成通車。大橋主跨長度為1,018米,以當時已落成及開始興建的斜拉橋計算,這是一個世界紀錄。當時預計這個「全球跨度最長斜拉橋」的榮譽大約可以維持至少半年的時間,直到被預計於2009年初落成通車的中國江蘇省的蘇通大橋(主跨1,088米,比昂船洲大橋長70米)所取代。可是諷刺的是,一方面昂船洲大橋的工程遭到一再延誤,遲了一年半時間,預計要2009年12月才有望通車;另一方面蘇通大橋竟然卻早了大半年竣工,提早於2008年6月落成通車。這樣的結果,就是昂船洲大橋本來可以擠身為「歷來世界上跨度最長斜拉橋」的一員,現在「第一」擦身而過,最高也只能夠拿個「第二」,真是令人感到有點唏噓。

雖然昂船洲大橋落成時已經錯失了成為「世界第一」的機會,可是香港的橋樑向來也得到不少世界紀錄,包括「最長行車及鐵路懸索吊橋」的青馬大橋、「最長行車及鐵路斜拉橋」的汲水門大橋,以及「最長三塔式斜拉橋」的汀九橋。既然香港的橋樑已經擁有三個世界第一,少了昂船洲大橋的損失,頂多也只是未能夠錦上添花而已。

中環新海濱電車若不接現有系統將難以實行

九龍倉將香港電車的一半股權連同整個經營權,售予法國威立雅運輸集團,普羅大眾最關注的都是車費問題。筆者對有關股權易手並無特別意見,甚至在車費問題上也有很大的妥協空間(雖然威立雅承諾短期內不會加價,但日後即使加至每程三元,筆者個人仍然能夠接受)。筆者最為關注的,反而是於中環新海濱興建新線的建議。據傳媒報道,初步設計將會是一個只服務中環新海濱地區的循環線,與現有電車路線並無任何聯繫,但筆者對這樣的設計始終有點保留。

其實早於1990年代,香港電車早已有類似構思,設新支線由西至東貫穿整個中環灣仔填海區,並接駁原有的路線。可是隨著灣仔填海規模銳減,灣仔那一段也很難找到空間設置電車軌了。這點可參考筆者的《灣仔填海縮水 間接判電車港島北延線死刑》。而據悉現在提出的這一條新路線,只會連接中環天星碼頭至灣仔會展,亦即是中環新海濱的範圍之內,並不會服務灣仔新海濱。在這條新電車軌行駛的,將會是過去六代的「復古電車」,由最舊式的單層電車到最新型的「千禧電車」均會出來行駛,被譽為「移動博物館」。這樣給筆者的感覺,其定位似乎是著重於旅遊觀光多於交通運輸,與現有電車路線的本質有點差異。筆者擔心,假如只是傾向於吸引遊客,而並非作為普羅大眾的公共交通工具,其客量並不會有保證。尤其是這條新線與服務舊區的主線割裂,服務對象便排除了來往舊區和新海濱的一群了。筆者實在懷疑以現時的獨立定線,只是由中環碼頭經添馬艦海邊到灣仔會展一帶,究竟會有多少的需求,是否能夠有足夠的成本效益,除非電車公司真是仿照Big Bus一樣以高票價「擺明」只做遊客生意,才有機會達致回本。更重要的是,一個獨立的定線意味著不能共用現有的電車車廠,而需要為這條線專門設置一個。可是中環寸金尺土,根本不可能再另行興建一個電車廠。由此可見,中環新海濱電車若果不去連接現有系統,將會難以實行。

總而言之,筆者希望電車公司在設計新電車路線的時候能夠想得週詳一點,應該積極研究如何接合現有的系統,既方便公司管理,更重要的就是方便乘客更易到達海濱。

2009年4月7日星期二

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無聲無息地停辦?

看到無線電視最近開始宣傳其「最受歡迎電視廣告大獎」,筆者卻想到另一個同類盛事——亞洲電視的「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以往每逢三四月期間,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便會展開宣傳工作,可是現在已經是四月上旬,但仍然一點消息也沒有,實在不是一件尋常的事。筆者正在思疑,難道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無聲無息地停辦?

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於1995年創辦,去年4月為第十四屆,即是今年理應舉辦第十五屆,但筆者在互聯網搜尋「第十五屆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的資料,卻完全找不到任何有關結果。另一方面,2007年無線電視為抗衡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而另行設立最受歡迎電視廣告大獎,以往都是踏入夏季才開始籌辦,今年踏入第三屆,卻提早於4月便讓公眾投票。這樣看來,莫非最受歡迎電視廣告大獎成功「打殘」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並取代後者的權威地位?

筆者其實也頗欣賞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並認為這是亞視其中一個值得一看的節目。反而最受歡迎電視廣告大獎可以說是跟風抄襲之作,難免使筆者有點鄙視。若然這是無線憑著其財力及媒體上的影響力,將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逼至停辦,就實在令筆者感到相當可惜了,畢竟有競爭才有進步,無線那個在沒有競爭下質素可能只會停滯不前甚至每況愈下。當然,筆者亦不排除這是亞視本身財政有大問題,導致無力再舉辦十大電視廣告頒獎典禮一類的大型節目,這樣的話筆者也只能感嘆無可奈何。無論如何,少了一個廣告頒獎典禮,香港觀眾也同時少了一個欣賞去年出色廣告的機會,至少無法像以往兩年一樣,讓公眾可以比較兩個評選結果的異同了。

與其限制空中花園高度 何不直接限制樓宇整體高度?

香港越來越多的住宅樓宇設有「空中花園」,即是在樓宇其中的樓層改建為一個綠化空間。然而,這些特別的設計卻被屋宇署認為是變相將樓宇高度「發水」,因此為了限制樓宇高度,當局建議將空中花園的高度引入最高6米的上限,遭受到建築師業界的反對。筆者亦認為當局的建議相當無理:大家期望限制的應該是樓宇整體高度,只要在這一點嚴格把關,空中花園的高度無論如何根本就完全不能影響到樓宇整體高度。那麼限制空中花園高度還有甚麼意義呢?

隨著公眾對於「屏風樓」及「發水樓」等議題越見關注,發展局本來已經打算在今年5月底進行公眾諮詢,研究長遠怎樣規範環保露台的設計以及樓宇的高度等因素。不過,屋宇署現在搶先一步,率先提議就空中花園及平台花園引入高度限制。根據報章引述業界人士透露,屋宇署已經在近期否決了一些擁有超過6米的空中花園設計的住宅項目,署方因而被質疑「先斬後奏」,在未有進行諮詢下訂立內部審批指引。

如果筆者沒有搞錯,香港首個擁有空中花園設計的建築,乃位於淺水灣的影灣園,憑著其獨特的空中花園設計,曾經獲得過國際建築獎項。影灣園的空中花園,很明顯就是高於局方建議的6米限制,可是卻不見得這樣的設計會有甚麼問題。而近年落成的不少住宅樓宇,均引入了空中花園的設計,為住客提供更多綠化和休憩空間,當中部份亦是超過6米。筆者認為,在樓宇整體高度不會因為增加空中花園而獲得相應提升的前提下,空中花園反而是越高越好,因為建築物的中空設計對其週邊的通風有著一定的幫助,並減低所謂「屏風效應」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限制空中花園高度亦會直接影響其設計的靈活性,難以設計出一些具有創意的空中花園,亦難以栽種一些較高的植物,可見這樣的限制實在是好心做壞事。

總而言之,筆者的立場是:與其限制空中花園高度,何不直接限制樓宇整體高度?譬如說某座建築的樓宇整體高度上限為100米,而且即使加入任何高度的空中花園也不會得到放寬,那麼空中花園無論是3米、6米甚至是30米,樓宇高度都不見得會出現「發水」而額外增高的情況。一個較高的空中花園,反而很大機會是利多於弊呢。

2009年4月6日星期一

城巴71號線傍晚時段應繼續繞入中環

這篇文本來個多月前便準備寫了,但不知不覺已經擱起來很久,現在是時候「清理」一下了。事緣今年「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中,其中一個「縮減」服務而又獲得通過的建議,就是城巴71號線由中環碼頭縮短到上環永和街。詭異的是,這個消息當時均未有被兩份主要地區報紙(《Take me Home港島中西南》和《南區新聞》)提及。黃竹坑居民尚可透過該區區議員徐遠華得知這個消息,但另一群主要使用者——香港仔及田灣的居民,除非懂得「摸上來」這個網誌或者徐議員的網誌,否則也幾乎無從得知這個將於今年7月實施的改動了。筆者一直對有關改動有點意見,而最新的要求就是希望能夠保留傍晚時段的繁忙時間班次繼續服務中環。

筆者在2月初發表的《點評2009年度南區巴士路線發展計劃部份建議》,提出若要縮短71號線,便理應將全程車費下調,且班次不得縮減。結果,巴士公司提出不但不減班次,反而還會加密班次,結果在迴避「車程縮短理應車費下調」的常理之下,成功取得南區區議會的支持通過。而黃竹坑區議員進行的民調亦顯示,該區居民著重的主要都是班次的密度,對車費下調反而沒有特別強烈的訴求,故此這樣的結果也符合大部份黃竹坑居民的期望。可是,這是否能夠代表黃竹坑以外的其他71號線乘客之立場,真是只有天曉得了。

區區幾毫子的車費潛在減幅,也許很多人都不在乎,可是71號線繁忙時間的龐大客量,卻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問題。在早上繁忙時間,最多乘客下車的車站就是港澳碼頭的巴士站,而縮短後的71號線因為仍然會停那個站,所以尚可滿足這樣的需求。可是到了傍晚繁忙時間,較多乘客上車的車站包括中環中心及上環文娛中心的皇后大道中沿線之巴士站,但新71由於不再駛經皇后大道中,便再無法分擔這些需求(當中最多是往田灣和香港仔)了,乘客在相同的車費預算下只能選擇城巴7號線(往石排灣),使本來在該時段已經很擠逼的7號線(筆者最近便遇上了懷疑因為滿載而令巴士壞車的事件,詳見《巴士壞車奇遇記》),更加不勝負荷。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備有兩個方案,可在71縮短到上環後推行:第一個正如本文標題般,傍晚時段(17:30至19:30)維持繼續繞入中環,即是在港澳碼頭後,經統一碼頭道、民吉街、干諾道中(經畢打街掉頭處)、租庇利街往皇后大道中,以便繼續服務中環中心及上環文娛中心等「大站」;第二個備選方案則是於傍晚時段加開71P回程班次,由中環碼頭沿現時71的路線往深灣,大約每20分鐘一班,彌補71撤出皇后大道中的服務真空。不過,後者需要巴士公司加派額外巴士行走,可行性較第一個方案低。所以,筆者還是較為傾向第一個選擇。

2009年4月5日星期日

對亞視取消新聞頻道感可惜

亞洲電視自從引入「台資」新股東之後,一直醞釀著大變革,就在4月1日開始便大規模重組其數碼頻道:原有的四條自家標清電視頻道將全數取消,只有大陸的中央電視台的第四頻道獲得保留,另外加上轉播台灣的中天亞洲台,而高清台則改為全日24小時廣播(惟並非全部都是高清製作的節目)。筆者對亞視這樣的改動表示理解,畢竟刪減自家標清電視頻道有助降低其經營成本。然而,令筆者感到有點可惜的是,香港首條免費播放的新聞頻道也同時被取消。

被取消的四條自家標清電視頻道,分別是新聞財經頻道、動感資訊頻道、魅力資訊頻道及文化資訊頻道。後三者播放的大多是重播的舊節目,對觀眾的吸引力並不大,停播並不算是可惜的事。可是新聞財經頻道標榜的是即時資訊,對觀眾來說相對較有吸引力,尤其是昔日無線電視未啟播互動資訊台之前,效果更為明顯。另一方面,從亞視本港台的經驗可以看到,新聞節目通常是全台收視最高的節目。對很多香港觀眾而言,假如亞視不能觀看新聞,就再找不到其他理由觀看亞視了。因此,亞視放棄新聞頻道的做法,恐怕只會使更少人有意觀看亞視。

亞視高清台使用了新聞財經頻道的台號,使人憧憬全新的高清台其實是與新聞頻道合併,即是仍會有相當份量的新聞節目,配合其他高清製作的節目。筆者粗略觀看過節目表,發現該台平日(星期一至五)的節目編排,總算比起本港台有著更多新聞資訊的元素,筆者也覺得這是勉強合格了。可是星期六日的節目安排,就反而是以一大堆非高清節目為主,新聞時段比平日少得多,筆者則認為明顯不足夠了。既然亞視現時並沒有大量的高清製作的節目可供播放,筆者寧願亞視選擇以新聞節目填補多出來的時間,總好過播放其他吸引力不大的非高清節目。

2009年4月4日星期六

舊中環街市應原幢保留作活化之用

香港政府於3月下旬公佈本年度的「勾地表」,雖然當局順應了一部份的民意,將其中四幅土地暫時抽起檢討,包括有「上環地王」之稱的港澳碼頭巴士總站的用地。可是同在中上環一帶,另一幅備受爭議的土地依然被沒有剔除,這就是舊中環街市的現址了。當局只是略為修改其細節,加入了樓面上限的條文,但地積比率仍然維持15倍,換句話說並未有明顯削減發展密度。筆者認為,中環街市有潛質原幢保留,並且用活化的用途,就像附近的舊上環街市(西港城)一樣。

舊中環街市現存的建築興建於1939年,為世界上現存少數包浩斯風格的市場建築,而香港同類的建築就只有舊灣仔街市。舊灣仔街市最後雖然逃過完全被拆卸的命運,可是其上蓋將會興建住宅,因為涉及樁柱等技術限制,建築後半部仍須拆卸,不能原汁原味地保留整座建築。舊灣仔街市發展住宅的決定於多年前落實,如今這樣「補鑊」已是不幸中的大幸,不能再強求些甚麼。可是舊中環街市的用地仍未被公開拍賣,現時仍在政府手上。所以,如果有意完整保留整幢舊中環街市,現在還是為時未晚。保留舊中環街市的意義,不單是在於最後一個原汁原味地保留包浩斯街市建築的機會,而且更可以讓中環能夠保留多一片空間,紓和區內密密麻麻「石屎森林」的感覺。

筆者建議,舊中環街市的活化大可以用由舊上環街市活化而成的西港城作為藍本,以較有特色的零售及餐飲店舖作為主導。作為中區行人天橋系統連接半山自動扶梯系統的必經之路,該處的人流應該不成問題。另一方面,筆者認為有必要撥出部份空間設立展覽館,展出一些與昔日中環街市有關的文物。而街市天台的部份,筆者則認為改建為一個充份被綠化的休憩空間,為中環增添多一個「市肺」。

中西區區議會在要求降低上環海濱用地的發展密度中取得一定成效,成功逼使政府從勾地表暫時抽出重新檢討,可是在舊中環街市的問題中,似乎未見區議會有任何較明確的表態要求保留,可能是部份區議員也覺得該處應該拆卸重建吧?要舊中環街市從勾地表永久剔除,區議會的壓力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區議會在此事上未有特別出力,筆者對舊中環街市的命運不是特別樂觀。不過,至今也沒有地產發展商膽敢試勾這塊受爭議的土地(尤其是現在經濟低迷,買地的意慾更低),舊中環街市至少也可以繼續留著丟空,其最終命運總算暫時還是有機會被改寫的。

2009年4月3日星期五

南港島線西段與四號幹線延線 魚與熊掌兼失?

港鐵公司前年底落實興建南港島線東段,可是南港島線西段至今仍一直都沒有過任何消息。另一方面,早於1990年代初倡議興建的四號幹線延線(堅尼地城至香港仔段,舊稱七號幹線),自從南港島線的計劃提出後,有關計劃一直亦按兵不動。雖然政府曾經表示過在短期內只會二揀其一興建,可是到現時為止顯然還是懸而未決。南港島線西段與四號幹線延線各有優勢,即使只是落實其中一項,對南區西部的居民也是一個好消息。只不過,筆者很擔心政府將有關抉擇束之高閣,即是把兩者均無限期擱置,屆時對南區肯定是「魚與熊掌」兼失了。

先看看兩項工程的基本資料。根據港鐵公司的建議,南港島線西段由石塘咀的車站(港鐵當局暫名為大學站)出發,經過數碼港、華富、香港仔,以黃竹坑為總站。這條鐵路能夠覆蓋南區西部多個住宅區,可是該線並未能直達「中心商業區」,即中環、金鐘一帶,故此對居民的吸引力稍遜於東段。至於四號幹線延線(堅尼地城至香港仔段),則由位於堅尼地城的干諾道西天橋末端預留位開始,先穿越摩星嶺,再沿海岸經沙灣、數碼港、雞籠灣(華富及華貴海邊),最後在田灣一帶連接香港仔海旁道。這段公路可以為香港仔隧道及薄扶林道起了一定的分流作用,只是工程一直遭到環保人士的強烈反對,成為拖延近廿年仍未能落實的原因之一。

南港島線西段與四號幹線延線兩項工程的走線相近,難怪政府只願於短期內只興建其中一項。不過,兩者各有自己的利弊,作出取捨並不是一個容易的決定。之前南港島線東段落實興建,早已引起了公共運輸業界的不滿,擔心會影響其生計,所以是否也應該要同時顧及道路交通,棄南港島線西段而取四號幹線延線呢?筆者昔日也聽聞過有團體建議一方面興建南港島線東段,另一方面興建四號幹線延線取代南港島線西段,藉此平衡鐵路和道路交通兩者的訴求。不過,站出香港仔及華富等地居民的立場來說,他們大多渴望自己能夠像黃竹坑及鴨脷洲居民一樣,均可享用快捷方便的地鐵服務。這一類聲音相信較運輸業界有力得多了。不過,現時的鐵路定線未能直接駁入市區中心,大部份西段的乘客都需要至少轉一程車,難免使鐵路的吸引力打了個折扣。另一方面,西段沿線很難發展車站上蓋物業,對港鐵公司缺乏誘因作出積極對待。

筆者心目中當然奢望南港島線西段與四號幹線延線可以魚與熊掌兼得,兵分兩路大幅改善南區的交通。可是面對現實,需要二揀其一的情況之下,筆者還是忍痛暫時放棄四號幹線延線,支持一個「修訂版本」的南港島線西段。所謂的「修訂版本」,筆者其實並不是第一次提及了,不過現在亦再解釋多一次,就是將西段以「東段支線」的方式興建:第一期先建黃竹坑至香港仔一段,提供來往香港仔至金鐘的服務,當中黃竹坑至金鐘一段需要與來往海怡列車共用路軌,並與海怡至金鐘的班次梅花間竹;第二期則把支線由香港仔延長到數碼港,提供來往數碼港至金鐘的服務,其他細節則與之前的安排一樣。這樣的做法,不僅使整個南港島線系統均可直接駁入中心商業區,也可以留一條生路給其他公共交通工具,對他們來往南區及西環的路線之影響減到最少,算是給公共運輸業界的一個合理的交代。另一方面,筆者認為以黃竹坑站上蓋物業的價值,在補貼東段的同時亦應該足夠補貼西段,所以希望政府能夠藉此要求港鐵公司盡快落實西段的興建,那麼便既可以滿足南區西部的交通需求,亦不需要動用庫房的一分一毫自資興建公路了。

2009年4月2日星期四

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有拉上補下之感

筆者於去年曾經表達過「應全面延長公共圖書館開放時間」的訴求,建議將開放時間由每星期50至74小時延長至66至91小時,方便更多市民(尤其是較晚下班的一群)使用。而筆者更於今年初更以創造更多長期職位為理由,進一步要求每星期開放98小時,使市民使用圖書館的時間更為靈活。在社會有不少同類訴求之下,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決定將主要及分區圖書館的開放時間由每星期開放61小時增至71小時,雖然增加的幅度比筆者建議的為少,但總好過完全不延長。而圖書館延長開放時間的改動已於4月1日開始實施了,驟眼來看應該更方便市民,可是實情卻並非各位想像中般美好,因為有些以前開放的時段現在反而不作開放。究竟這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原來,以前在市區的主要圖書館,逢星期一至四開放時間是朝十晚七,星期五則是朝十晚九。而現在的新開放時間,則是逢星期一(或星期四)朝十二晚八,其餘四日朝九晚八。大部份日子的開放時間確實延長了,可是逢星期一(或星期四)的上午十時至十二時,以及逢星期五的晚上八時至九時,這些時段以前是開放的,現在卻反而不開放了,對一向在這些時段使用圖書館的市民反而構成了一定的不便。換言之,雖然整體來說每星期延長了10小時,可是這同時影響了既有的開放時段,無可避免給人「拉上補下」的感覺。

針對以上的問題,筆者尤其質疑扣起一個平日的上午的決定。筆者估計這個時段是為了方便職員整理館藏之用,可是以前卻一直沒有這樣的安排,而這些工作以往都是安排在開館前(上午十時前)及閉館後(晚上七時或九時後)進行的,為何現在卻忽然特意撥出一個上午(上午九時至十二時)呢?香港中央圖書館於星期三上午不開放的安排,早已被筆者所咎病,想不到現在連其他圖書館也感染到這個「壞習慣」。事實上,比起這些公共圖書館(中央圖書館除外)更大規模的各大專院校之圖書館,都不會有同類的安排,難道它們又不用整理館藏了?另一方面,星期五晚少了一個小時的開放時間,也會引起一定的問題:以往那些晚上八時左右才下班的市民,每星期還有一日可以使用圖書館,現在卻連僅餘的一日也沒有了。

筆者覺得,當局就算不接受進一步大幅延長圖書館開放時間至每星期98小時,也應該正視一下以上的問題。筆者建議每星期額外增加至少8小時的時間,使逢星期一至五的開放時間劃一為朝九晚九。當然,若果連星期六日也能夠開放朝九晚九的話,筆者會更為滿意了。這樣每星期開放84小時的要求,相信並不算過份吧?

也談立法會粗口爭議

香港政界近日最熱門的話題,離不開是梁國雄、黃毓民和陳偉業三位社民連立法會議員由上星期至今多次被指講粗口。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昨日首次作出裁決,裁定梁國雄所講的「仆街」二字是「非議會語言」,獲得除社民連外的各個所有黨派(包括泛民主派)一致贊同。社民連則多次反駁他們所講的並不是任何粗言穢語。雖然事件已經發展了一段時間,但筆者也希望抒發一下自己對今次立法會粗口爭議的一些見解。

不同人對粗口的定義也不同,其中包括社民連及其支持者在內的一些人認為,只有與性器官有關的粗俗詞彙才稱得上是粗口,所以由於「仆街」二字與性器官無關,所以便不算是粗口了。不過,社會上有更多人並不認同這個見解,並根據社會一直以來的慣例認為該兩字肯定是粗口。當然,社會上不可能找到一個獲完全公認的粗口定義,可是既然多數人感受到該詞有嚴重冒犯成份,議員是否應該收斂一下呢?該兩字表面上的意思是「在街上跌倒」,但原來背後真正的意思是「橫屍街頭」(這一點筆者都是最近幾年才知道)。就算議員不使用那兩個字,直接較為「文雅」地咒罵「橫屍街頭」,筆者相信不少人都會感到不妥,更何況是粗鄙得多的詞彙?總而言之,基於該詞的意思之冒犯性,那兩個字無論是否粗口,都不是議會應該出現的言語。

議事堂是一個莊嚴的地方,任何有可能使人感到受冒犯的詞語實在不應該提出來,粗口固然一定不可以,但就算不是粗言穢語,也不一定代表這是適用於議會的言語。換句話說,「仆街」是否粗口的爭論還是其次,最重要的問題是社會普遍不能接受這種冒犯他人的粗俗詞彙。現在泛民其他黨派亦「幫理不幫親」,難聽點說就是與社民連「劃清界線」,可見事情的嚴重性。只可惜,社民連根本就不用得到大多數市民的認同,而只需要爭取到社會上最激進的一批市民支持,在現時比例代表制下取得小量立法會議席絕非難事。所以,要社民連「自律」實在太難了,故此只能以議事規則約束之。

2009年4月1日星期三

嘻笑怒罵的風險

這個網誌總算踏入了第十個月頭,筆者一直以來都收到來自不同讀者的意見。其中有人覺得筆者寫作的風格頗為沉悶,凡事直話直說,欠缺幽默感,像報章社評多於網誌文章。筆者對於這樣的迴響並不會否認,也無意作出甚麼改變,畢竟諷刺文章絕非筆者的專長,加上坊間早已有不少同類風格的文章了,所以筆者還是做回自己,隨自己的心意撰文。不過,嘻笑怒罵的寫作風格並不是每個人都懂得欣賞。有「香港才子」之稱的作家陶傑,便因為一篇曲線嘲諷的文章而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陶傑在一本英文雜誌中撰文,表示作為「愛國者」的他,萬萬不能容忍菲律賓聲稱擁有南沙群島主權,又指香港有超過13萬名菲律賓家庭傭工,菲律賓作為「僕人國家」不能對「主人」還擊,所以警告自己的菲傭若想在來年加薪,便要向同胞說明南沙群島主權屬中國擁有。大部份香港人一看,都理解到這當然並非認真的說話,但被開玩笑的對象顯然就不是這樣想了,並激起了居港菲律賓人強烈不滿。菲律賓政府更將陶傑列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入境黑名單,陶傑也只好強調無意針對菲律賓,並就有關文章致歉。

搞出這樣的風波,不少香港人很自然認為這是菲律賓人過份敏感。可是其實今次陶傑並不是第一次被指「無心冒犯」菲律賓了,有菲律賓人團體便指出陶傑去年已曾撰文批評他們,亦有報章指出陶傑於數日前才在本地雜誌專欄中開菲傭的玩笑。因此,正所謂「上得山多終遇虎」,陶傑今次出事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始終若果嘻笑怒罵稍有不慎,便很容易過了火位得罪他人,拿出言論自由的「擋箭牌」也未必能夠完全卸責。需要留意的是,筆者並非否定這類諷刺式文章的價值,只是想指出倘若選用這種風格時必定需要格外留神,反覆思量會否引起任何人誤解。現在連寫作經驗豐富的陶傑也闖了禍,更何況是各位寫作經驗不很多的普通人?無論如何,筆者一直採用平實的文筆,不作指桑罵槐的曲線嘲諷,至少便不會無端端得罪了別人而不自知,少了很多麻煩呢。

網誌2009年第一季度總結

2009年轉眼間便過了四分之一。在過去三個月間,由於筆者能夠投放的時間少了,所以只是寫了128篇文章,較之前三個月的142篇略少。慶幸的是,網誌的人流仍能保持增長,三個月來共錄得逾12萬個網頁檢視,等同去年四個半月的成績。那麼究竟哪一篇文章最為受到讀者關注呢?

  1. 中學教學語言政策微調政策徒添混亂
  2. 強烈反對九龍西站稱為柯士甸站*
  3. 新光戲院不應直接動用公帑支持
  4. 2009財政預算案差強人意
  5. 笑談網上流傳有基督徒祈求黃大仙區改名
  6. 談沙中線土瓜灣區兩個車站名稱之爭議*
  7. 重申對啟德發展計劃的幾點批評
  8. 除了囚犯應恢復投票權之外...*
  9. 哀悼「8號仔」電訊盈科
  10. 香港的士牌照制度改革建議

今季最多人閱讀的文章,是批評中學教學語言微調政策,相信這主要是拜瀏覽器在各個相關關鍵字中將那篇文章排在頗前的位置所賜。而第二位則是寫於上季的柯士甸站命名爭議,筆者也想不到那篇文章的人流可以做到歷久不衰,只是感慨此事在網絡外鮮為被人關注。其他入圍今季十大的上季文章的還包括土瓜灣站命名爭議與選民資格爭議,當中後者表面上是講囚犯投票權,實際上是探討剛滿18歲人士未被獲准行使投票權,結果此事有幸被提上立法會質詢政府。雖然當局最終一如所料只是官樣回應,可是筆者對有政黨中人關注自己所寫的東西已經感到高興了。另一方面,以類別計算,今季十大點閱文章的分佈較為平均,社會民生佔四篇,而規劃建築及交通運輸則各佔三篇。

展望下一個季度,筆者極有可能只是維持到「每日一篇」的水平,相信像去年有時可以做到每日四篇的壯觀情況,來季出現的機會很微了。縱使刊出的篇數少了,筆者仍然希望讀者的支持能夠不減反增,繼續多多捧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