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網絡界最出名之處,很可能是對「支持香港適量填海」的鮮明立場。近期政府為維港外填海進行諮詢,使這個網誌也吸納了一批支持填海的讀者,透過電郵與筆者交流意見。筆者也慶幸香港社會仍有一批人士敢於支持填海,他們當中部份人所提出的建議,甚至比筆者更大膽創新。經過連番討論後,筆者歸納出兩個「劃時代填海大計」。所謂的「劃時代」,是現在這個年代的社會難以實現,甚至覺得難以想像,但只要假以時日,有關大計也會有實現的可能。正如調景嶺、烏溪沙、天水圍、東涌等地,如果回到五十年前,哪會有人相信這些地方將來不但會大興土木,而且更有地鐵直達呢?
(注意:以下建議是以極長遠的角度看待,筆者無意將以下建議用作回應當局目前正在進行的填海選址諮詢。)
這兩個「劃時代填海大計」,分別是位於香港島西岸的「西港島填海計劃」及位於將軍澳海灣的「將軍澳南填海計劃」,兩個選址的共通點都是頗為接近市區,在寸金尺土的市區之鄰提供大量可發展的用地。「西港島填海計劃」參考1990年代的「西九龍填海計劃」,將香港島的海岸線向西推進約一公里,提供約320公頃土地;「將軍澳南填海計劃」參考1980年代的沙田新市鎮的發展,把將軍澳海灣發展成一個被河道分隔的新發展區,提供約330公頃土地。兩項計劃合共提供約650公頃土地,面積等同整個油尖旺區,可見其規模之大足以應付香港可見將來的土地需要。如果現在便可以落實這兩項填海計劃,相信未來至少二三十年都不用再找其他地方(尤其是新界的地方)進行填海了。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劃時代填海大計:西港島及將軍澳填海計劃 - 評深宜論
先說「西港島填海計劃」,是當局目前提出25個初步填海選址之一的「C11 沙灣」之「放大十倍版」。(筆者早前也提出過支持在沙灣進行小規模填海,詳情可回顧《沙灣填海可作青洲填海的代替品》)。該計劃的覆蓋範圍,除了沙灣對出的海域之外,還包括摩星嶺、鋼線灣及瀑布灣對出的東博寮海峽。填海區主要用作興建公屋和居屋之用(各4萬個單位),亦可混雜小量的私人住宅(約5千個單位)。靠近數碼港一帶的區域,可用作數碼港擴建部份,以及設置類似「太古坊」形式的商業區,為區內提供就業機會。住宅區附近亦會設有相關的配套設施,例如市政設施、體育場館、學校等等,海傍則設有海濱長廊及單車徑。
關於「西港島填海區」的交通,道路交通以拖延多時的四號幹線(堅尼地城至香港仔段)作為主力,鐵路交通則「兵分兩路」:一方面將港島線由堅尼地城延長至數碼港,另一方面則落實南港島線西段連接數碼港及黃竹坑。將港島線這條重型鐵路延長,是因為預計填海區的交通需求足以容許興建重型鐵路,而且只屬中型鐵路的南港島線西段也未必能夠應付得來。
至於「將軍澳南填海計劃」,則可以分為東西兩大部份:西面對應初步填海選址中的「D6 將軍澳131區」,面積約190公頃;東面對應初步填海選址中的「C13 將軍澳東」,面積約140公頃。坑口以南對出的水道,則會相應延長,把兩個填海區分隔,就如當年沙田新市鎮將「沙田海」變成「城門河道」一樣。由於坑口的水流起源於「孟公屋村」,筆者姑且稱水道為「孟公河道」。「孟公河道」的兩岸會設有河岸公園,以便作為兩個發展區的屏障,因為東岸將會成為將軍澳工業村擴建部份,為區內提供就業機會,河岸公園正好作為緩衝區,分隔建於西岸的大量公屋和居屋(各4萬個單位)及小量私人住宅(約5千個單位)。由於填海區之西為將軍澳墳場,故可以將社區配套設施分散在填海區的西部作為屏障,以拉遠墳場與住宅樓宇之間的距離。
「將軍澳南填海區」的道路交通方面,當局原定的「將軍澳跨灣連接路」將無法以跨海大橋的形式興建,變成普通的地面快速公路;另外也需要興建一條主要幹道,由調景嶺寶順路經填海區西部和南部接駁環保大道的南端,使環繞將軍澳的道路網得以完整。而鐵路方面,最可行的方案是直接由將軍澳康城支線向南延長設置兩個車站服務填海區。至於有意見認為應該要順道延伸過海,筆者則少許保留,畢竟這條過海鐵路的效益遠不及將黃埔及炮台山連接起來的「第五條過海鐵路」,但如果填海之時後者已通車,筆者也不反對興建前者。然而,鐵路在港島落腳點筆者屬意筲箕灣,而不是有讀者提倡的柴灣或小西灣,始終前者比後兩者可以方便更多乘客,況且小西灣居民都應該不願搭「倒頭車」經將軍澳往九龍了。
以上兩項計劃雖然能夠提供大量鄰近市區的可發展用地,使當局於可見將來沒有需要在其他選址進行填海,可是預期有關計劃必定會遭到薄扶林及將軍澳沿岸居民的誓死反對(特別是正正位處海邊的貝沙灣、維景灣畔及日出康城),就算如梁振英領導的強勢政府,恐怕也不敢嘗試闖關。(據聞當局在將軍澳居民早前表達的極強烈反對之下,已經暗中決定放棄那兩個位於將軍澳範圍的初步填海選址。)因此,筆者也無意將以上建議正式提交當局,純粹只是在此分享一下而已。
10 個意見:
梁振英未必唔敢大規模填海喎
之前睇信報話梁振英曾經講過:"終有一日要保護海港協會付出代價"
睇黎梁振英都幾唔同意保港協會堅拒維港填海既立場
回 匿名:
《信報》所載的只是傳聞而已,對其親唐反梁的立場,不用過於認真看待。況且梁振英的「變」是「穩中求變」,肯定不敢如此大幅度地變革。
我是馬鞍山居民。整個沙田新市鎮已經住了很多人,加上遲些污水處理廠也會搬進岩洞並在原址發展住宅,政府不應再打烏溪沙天然海灘的主意。將軍澳和南區的人口比沙田區少,在這兩個地區填海會比在烏溪沙填海優勝得多。
回 匿名:
對於填海選址,人口不應該是考慮因素,否則最需要填海的便是離島區了。烏溪沙較遠離市區,填海所得的效益不及將軍澳和沙灣大,所以筆者認為暫時都沒有需要考慮在烏溪沙填海。
其實政府只要收回新界的土地,在新界的貨櫃場等棕土(Brown field sites) 上發展,停止丁屋政策,收回村屋等低密度發展地區以更高密度發展,完全可以解決土地供應的問題。
而在近市區填海發展的”好處“其實是治標不治本的。新界地區遠離市區的就業問題應該是以在新界發展一個新的CBD來製造就業機會來解決。
回 匿名:
閣下的建議原則上可取,不過最大問題始終在於收地的一環。當年政府為了發展新市鎮,發出大量「換地權益書」,最終最大得益者卻是地產發展商,相信在現今社會難以再實行。
近年部份環保團體/政黨不斷以各種理由推翻政府提議的大型基建計劃,已令香港的硬件優勢大大削弱,自已看在眼內都感到憤慨.
我自已對政府去年提出的起動九龍東計劃感到鼓舞,香港一直以來都缺乏足夠土地發展商業區,原本當年港府可藉移平啓德機場附近土地來支持啓德發展新CBD,既可分流中環負擔又可提供更多土地.可惜填海計劃被推翻,令發展區規劃支離破碎,也令計劃效力大打折扣....
本人對你想像的填海計劃十分認同,有網友提議應從新界土地入手,本人則認為兩方面應同時進行.但你的計劃就必定遭附近居民,環保團體及政黨反對了....
香港人啊,何時才能放下自已利益,為自已家園長遠發展而共同努力!
回 匿名:
以前政府大力發展的時候,也不會有這樣多人反對的。譬如當年西九龍一帶進行大填海,似乎也聽不到當地居民強烈反對的聲音。現在大家好像都比昔日少了包容、多了自私,導致香港的基建發展裹足不前。筆者也認同閣下的願望,但求每位市民都能夠為香港的長遠發展著想。
當年冠冕堂皇的
西九龍填海計畫
印象中目標還包括提供休憩用地
改善擠逼的西九龍環境
結果如何?
填海地與舊區被公路割開
海邊狂起屏風大廈
西九舊區環境更惡劣
夏天因熱島效應氣溫更熱
有過咁既往績
現在社會要推新填海計劃已經無咁容易...
回 匿名:
西九龍填海區上確實有一些大型休憩用地的,包括櫻桃街公園、南昌公園等,不過筆者也同意西九龍的規劃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