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7日星期日

城巴可接辦薄扶林及半山區的通宵巴士服務

港島專線小巴31線停辦後,薄扶林及半山區再沒有任何通宵公共交通服務。 (圖片:8222@HK Bus Wikia)

香港島專線小巴營辦商進智公交日前宣佈,由於長期虧損,加上路線重組計劃不獲當局考慮,旗下的10、10X、11及31線將於今年7月放棄營運。當中最令筆者關注的,就是24小時服務的31線(田灣至銅鑼灣)停辦後所引起的影響——薄扶林及半山區再沒有任何通宵公共交通服務。為此,筆者認為城巴可以接手開辦一條全新通宵巴士路線,服務受影響的乘客,並進一步開拓其通宵巴士服務的版圖。

開辦薄扶林通宵巴士線的建議,筆者在數年前已經與網民作過初步研究,但始終薄扶林道沿線的公共交通需求不大,加上已有在通宵服務的31號小巴線,所以最終未有在此公開有關建議。現在31號小巴線停辦在即,令薄扶林道、般咸道及堅道沿線的通宵公共交通服務出現真空,正好給予城巴一個機會頂上。當然,筆者對這條新線的客量也沒有甚麼樂觀的期望(但相信至少較另一條南區通宵線N170理想),以每20分鐘一班、全單層巴士行走仍會微蝕,可是正如其他大部份通宵線一樣,開辦之目的主要是履行社會責任,兼顧小眾的交通需要。

經過筆者的初步研究,發覺這條通宵巴士線的定線可以有很多變數,筆者姑且在此先拋出一個初稿,同時列舉出有關變數,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發表一下意見。

1. 南區總站位置

筆者最初的構思是將南區總站設於田灣,即是與31號小巴線一致。可是之後再想到,作為南區心臟地帶的香港仔就在不遠之處,何不順道延長到此?所以後來決定延長到香港仔。至於是否應該進一步延長到鴨脷洲或黃竹坑,筆者持開放態度,但前者已有一程車直達中上環的N90線,後者的人口暫時不多,所以暫時才沒有落實再延長。

2. 南區途經地方

路線由香港仔出發後,筆者建議先特意繞入田灣,目的就是讓田灣的乘客不用走出渺無人煙的海旁等車(故回程只需經石排灣道便可);然後再參考城巴A10線的走線繞經華富,但卻沒有同時進入置富花園,原因就是據聞置富花園以噪音為由強烈反對通宵線服務其社區。現在只是20分鐘一班的單層巴士駛經置富花園外圍的薄扶林道,噪音對他們的影響實在是微不足道。

3. 中西區途經地方

走完薄扶林道後,應該行上路(般咸道及堅道)還是下路(德輔道)呢?下路客量雖然相對較多,但早已有服務至凌晨三時多的5B巴士線,還有其他紅色小巴線服務,相反上路在31小巴線停辦後將會欠缺通宵服務,所以作為31小巴線替代品的新巴士線,比較適合行上路,藉此服務西半山人口較稠密的般咸道及堅道。落山方面,為了使路線能夠駛入中環,所以沒有像一樣路線經花園道直往金鐘,而是參考新巴13線的舊走線,經亞畢諾道、雲咸街、雪廠街往中環,順道服務蘭桂坊酒吧區一帶。

4. 港島北總站位置

從堅道落山後,應該向左走(以港澳碼頭作總站)還是向右走(以灣仔或銅鑼灣作總站)呢?筆者覺得後者的客量應該較前者多,所以不考慮以港澳碼頭作總站。至於在灣仔區的哪一處設總站,也是一個難題。筆者最初的構思是選擇了灣仔碼頭,好處是該處本身已有另一條通宵線用作總站,在管理上會較為方便,但缺點就是無法為薄扶林及半山區提供直達銅鑼灣的服務。最終筆者改變主意,將路線稍為延長至時代廣場一帶,於禮頓道禮頓中心設擺街總站。如果不可行,便只好將路線再延長到銅鑼灣摩頓台總站了,但這樣的路線又會否過長呢?

5. 路線編號

還有一個與定線無直接關係,卻讓筆者拿不定主意的地方,就是路線編號了。這條巴士線的定線並不像任何一條日間路線,最接近的已經是城巴40線,但城巴本身已有假日通宵線N40(雖然在最近的聖誕和除夕未有開辦),惟有起用一個全新的編號。筆者把心一橫,索性將之稱作N31線,一來方便乘客識認本線為31號小巴線的替代品,二來港島的3字頭巴士路線還有大量未使用的編號(以前由置富花園路線專用,近年也有數碼港路線使用),作為南區巴士線,使用3字頭也未至於不合理。

綜合以上內容,最後得出來的路線是「N31 香港仔↔銅鑼灣(禮頓中心)」,與筆者最初構思的「N46 田灣↔灣仔碼頭」相比,兩邊的總站都延長了,但筆者要特別強調這是一條「流水線」,絕對不是讓乘客坐足全程的(往來香港仔至銅鑼灣的乘客請乘搭N72線),延長兩邊總站純粹是擴展服務範圍以開拓客源而已。無論如何,筆者也自問這個巴士路線建議做得不是很好,還請各位多多包涵和賜教。


在較大的地圖上查看港島巴士路線建議:N31 香港仔↔銅鑼灣(禮頓中心) - 評深宜論

2013年1月20日星期日

解除薄扶林和半山區發展限制方向正確

薄扶林幅員廣大,盤據著香港島的西部,可供發展的土地還有很多,較容易增建大量公屋和居屋。 (圖片:Tonyhoi Tsai@Wikimedia)

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上星期發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筆者和很多市民都對之有一定的期望,尤其是施政報告刻意推遲了三個月發表,理應有更充裕的時間作出準備。可是最終公佈出來的內容實在毫無驚喜可言,而競選政綱中的不少承諾都失了蹤。房屋土地政策雖然佔了很重的篇幅,看似做到急市民所急,可是始終都未能提出能夠在短期見效的措施來安撫民心,例如將「買家印花稅」擴展至已持有至少一個香港住宅物業的香港永久居民為所有非自住物業徵收「物業稅」等,與筆者期望新政府敢於求變的心態有明顯落差。不過筆者也覺得其中一項土地規劃政策值得一讚,就是提出了「積極研究放寬或者解除適用於薄扶林和半山區限制出售新土地或者修訂契約的延期履行權行政措施」。

薄扶林和半山區過去因為交通基建設施飽和,所以當局於1970年代為兩地頒佈「延期履行權」,拒絕批出會導致該區的交通量增加的土地契約申請,變相凍結了兩地的發展密度。措施推行了近四十年,兩地的交通總算已經有不少改進,譬如薄扶林兩條主要道路——薄扶林道和域多利道,已進行過多次擴闊和拉直等的改善工程;半山區設置的中環自動扶手電梯系統亦疏導了當地不少交通需求,兩年後更有定線向山上南移的西港島線服務西半山。可見薄扶林和半山區發展限制已經不合時宜。適逢近年香港房屋供應緊張,市民尤其對市區的住宅特別渴求,位處香港島的薄扶林和半山區亦是時候釋放出其發展潛力了,當中以前者的可塑性更大——畢竟薄扶林幅員廣大,盤據著香港島的西部,可供發展的土地還有很多,較容易增建大量公屋和居屋;至於半山區則很難再找到興建新樓宇的土地,只能靠地產商重建舊樓以增加發展密度。

雖然筆者認同解除薄扶林和半山區發展限制方向正確,但要落這項措施也不能急於一時,因為薄扶林和半山區的交通基建設施仍有進一步改善空間。首先,筆者希望當局能夠重新考慮並盡快落實早年被擱置的四號幹線延線(堅尼地城至香港仔段)及南港島線西段(包括但不限於數碼港站、華富站及香港仔站),大幅優化薄扶林與市區的交通連繫,為大幅增建公屋和居屋創造有利條件。至於半山區,單靠西港島線的西營盤站和香港大學站並不足夠,筆者建議當局額外增建數條連接電車路一帶至堅道/般咸道一帶的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疏導半山區居民到交通便利的山下轉乘公共交通。當薄扶林和半山區的交通作出上述改善後,解除兩地發展限制自然沒有後顧之憂了。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龍鼓灘填海宜作重置葵青貨櫃碼頭之用

筆者建議龍鼓灘填海區不用作興建住宅,而是把整個葵青貨櫃碼頭搬遷重置到此處,以騰出較接近市區的土地發展房屋。 (圖片:pete@Wikimedia)

臨近《施政報告》發表時,當局往往都刻意走漏風聲,利用傳媒來預告報告內的部份重點。其中在土地供應方面,消息便透露政府在經過研究去年「維港以外填海」公眾諮詢之後,有意落實在大嶼山北岸的小蠔及屯門西部的龍鼓灘合共填海逾500公頃。對於當局選定的兩個位址均遠離市區,筆者是有點兒失望的,但考慮到兩個選址目前附近都沒有民居,不會引起大量反對聲音,筆者也只好將就地接受,只是有一項「大想頭」的建議希望當局考慮,就是龍鼓灘填海區不用作興建住宅,而是把整個葵青貨櫃碼頭搬遷重置到此處,以騰出較接近市區的土地發展房屋。

將葵青貨櫃碼頭搬離市區的提議,其實很早之前便已經有讀者在回應本站文章時提出過,只是當時筆者並未有認真研究,故一直對此有所保留。為何筆者現在又忽然表示認同這個想法呢?原因就要由龍鼓灘這個填海選址說起了。

龍鼓灘位處香港的西陲,距離屯門市中心有近十公里的車程。除了存在已久的鄉村龍鼓灘村之外,區內基本上並無任何住宅發展,因為龍鼓灘目前是香港其中一個主要的重型工業區,當中最大規模的廠房就是中華電力的青山發電廠和龍鼓灘發電廠,此外還有飛機燃油庫、英泥廠等厭惡性設施。由此可見,龍鼓灘本身並不太適合大規模興建住屋。

然而政府似乎未有將龍鼓灘交通不便及環境不善等缺點放在眼內。根據傳媒得來的消息,當局初步計劃在龍鼓灘填海超過400公頃,建設一個以住宅為主的綜合發展區,預計容納約20萬人口,比啟德發展區目前計劃的8.6萬人居住人口還要多兩倍以上(不過公道說句,啟德發展密度確實大有提升的空間)。筆者理解龍鼓灘填海的阻力很細,但填海得來的土地是否必須直接用作興建住宅才能增加房屋供應?何不換個角度去構思,將一些目前佔用市區的設施安置到新填海區,再用騰出的土地興建住宅呢?至於有甚麼大規模設施可以搬往龍鼓灘,筆者便想到了葵青貨櫃碼頭。

葵青貨櫃碼頭位於藍巴勒海峽兩岸,橫跨葵涌南部與青衣南部兩地,佔地279公頃,由9個貨櫃碼頭合共提供24個泊位。政府早年有意在青衣西南興建十號貨櫃碼頭,額外提供8個泊位,只可惜政府貫徹其「議而不決」的作風,計劃至今仍未落實。龍鼓灘填海區面積達400公頃,足夠興建一個32個泊位的全新貨櫃碼頭有餘,剩下來的位置亦可設置一些物流配套設施,甚至是員工宿舍,地盡其用。另一方面,葵青貨櫃碼頭遷走後騰空的279公頃土地,便可反過來建設一個容納約20萬人口的新市鎮。由於這個新市鎮接近市區,相信能夠為市區工作的市民提供一個理想的居住地點。

雖然在土地用途的角度分析,筆者的建議比當局的初步方案更有效運用土地資源,可是前提是必須大幅改善兩地的交通規劃。首先是龍鼓灘方面,新貨櫃碼頭將對道路運輸有龐大需求,除了擴闊龍門路接駁將來的屯門西繞道,亦可以研究興建一條穿過青山的行車隧道接駁元朗公路。至於葵涌南部一帶,由於較為遠離港鐵站,若要改善當地交通,暫時可以做的只能靠道路網連接三號幹線,長遠而言則可研究能否讓新鐵路線駛經該區。

順帶略談另一填海選址小蠔,這個選址倒並沒有甚麼驚喜——一來位處東涌線沿線,交通基本上不會有大問題;二來早於廿年前發表的機場核心計劃,已經有計劃將大嶼山北岸分階段規劃發展,除了現時的東涌新市鎮之外,北大嶼山公路沿線的大蠔、小蠔和陰澳也預留了發展的可能。此時提出發展小蠔,只不過是將多年前的計劃重新考慮而已。不過無論如何,小蠔興建住宅遠比龍鼓灘興建住宅合理得多了。

2013年1月9日星期三

李惠利地皮不應發展豪宅

當局有意將前李惠利專業教育學院校舍一半用地提供予地產商發展豪宅,引起一直爭取使用該地皮的浸會大學強烈不滿。 (圖片:Chong Fat@Wikimedia)

在之前香港規劃建築大事回顧中,最後一件被提及的大事涉及九龍塘前李惠利專業教育學院校舍地皮未來發展的爭議。當局有意將一半用地提供予地產商發展豪宅,引起一直爭取使用該地皮的浸會大學強烈不滿。有關爭議由去年底橫跨至今年初,而社會輿論亦暫時未見有明顯傾向。筆者明白政府有需要在市區找尋大量土地改作住屋用途以紓緩房屋問題,但今次當局擬在李惠利發展豪宅的決定,未免有點「饑不擇食」及「欺善怕惡」。

前李惠利校舍位於九龍塘東北部(有人視為九龍仔的一部份)的聯福道30號,除了校舍西面是馬路之外,其北、東、南都被浸會大學的建築所包圍。將整塊地皮撥給浸會大學發展,雖然未至於是「理所當然」,但絕對稱得上是「合乎情理」的。浸大目前仍欠缺約1,700個學生宿位,已足以用盡1.52公頃李惠利地皮,即使提高宿舍建築密度,剩下來的空間正好為上其中醫藥學院提供一所可供臨床實習的教學醫院,可見浸大有充分的需求去使用這塊地皮,並非無理的「生人霸死地」。

另一方面,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看,由聯福道、禧福道及浸會大學道環繞的整個地段,目前都是「政府、機構或社區」用途,若然當中抽起部份位置改作「住宅」用途,將會顯得格格不入,與週邊的建築難以協調。政府為求市區住宅用地,是否必須這樣「饑不擇食」呢?更重要的是,土地所處的位置毗鄰九龍仔豪宅區,若然真的發展住宅,得出來的必定是呎價兩萬以上的超級豪宅,根本無助解決目前中下階層的住屋問題。

退一萬步來説,就算真是要在九龍塘增加住宅(不一定是私人住宅,也可以是資助房屋)供應,是否一定要在教育用地中割一小角來達成呢?事實上,九龍塘一直以來都有一大塊可供發展的土地,只是政府連想也不敢想,這就是李惠利地皮斜對面的九龍東軍營了。筆者多年前一篇《解放軍軍營浪費市區寶貴土地》已經分析過,軍營並沒有必要霸佔市區珍貴的土地資源。只是因為解放軍「夠惡」,香港政府從來都沒有想過如何取回這些土地,反而受公帑資助的浸會大學正好任政府「魚肉」——早於2006年,浸大原先期望當局會撥出廣播道1號的前公務員宿舍地皮予其發展,最終當局卻決定拍賣給地產商,發展成豪宅「逸瓏」。這不正是當局「欺善怕惡」的例證嗎?

總而言之,政府積極在市區找地發展住宅理應是好事,可是地皮是否適宜轉作住宅用途,還需要考慮很多因素,不是每一塊地都適合。但願當局能夠回心轉意深思熟慮,重新檢討李惠利地皮的最終用途。

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農地免補地價建平價樓建議「搵笨」

農地免補地價建平價樓建議最大得益者根本正是恒地本身,因為它就是擁有全港最多農地的地產商。(圖片:JackyR@Wikimedia)

對於香港的房屋問題,很多人都提出過不少計策,近日便輪到恒地主席李兆基,建議政府為地產商持有的農地提供免補地價,然後由地產商興建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的私人住宅,售價約一百萬港元。雖然有關建議獲得好些支持(包括被視為政府房屋政策智囊的蔡涯棉、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等),但更多人發現有關建議的最大得益者根本正是恒地本身,因為它就是擁有全港最多農地的地產商,而可以免補地價發展的得益亦遠遠大於興建平價住宅的損失。除了這一點之外,筆者還認為這個建議還有「搵笨」之處。

一百萬一個一手住宅單位,驟耳聽起來彷彿很吸引,可是在理性的筆者眼中,絕對稱不上是「筍盤」。不知道李兆基建議的「面積300平方呎」是指建築面積還是實用面積,如果是後者還好一些,實用呎價還是約3,300元;如果是前者的話,以實用率八成作假設,實用面積只有240平方呎,二人家庭也明顯覺得逼狹,而實用呎價更為接近4,200元。回想不久之前的2009年,天水圍嘉湖山莊還有一些百萬以下成交的紀錄,涉及單位建築面積約579平方呎,折算實用面積也有450平方呎,實用呎價僅約2,200元而已。新界農地的位置普遍比嘉湖山莊還要偏僻,交通及社區配套更是望塵莫及,一百萬的售價並不見得特別「著數」。況且除非在發展條款中明文規定售價,否則地產商肯定想盡辦法提升樓價,畢竟單憑免補地價及細單位兩點,根本完全不能保證最終售價一定便宜,屆時那些所謂「精品豪宅」的售價便要動輒兩三百萬了。

如果真的要在農地大規模發展住宅以紓緩住屋問題,地產商理應反過來將手頭上的農地售回政府,再由政府統一籌劃興建公屋及居屋,以及相關配套設施,方為最公平和合理的做法。只不過地產商總以自身利益為上,要地產商願意在納稅人認為合理的價格讓政府回購農地,真是天方夜譚了。

2013年1月5日星期六

2012年香港規劃建築大事回顧(下)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的永久展館於2012年8月正式啟用,並同時改稱為「展城館」。 (圖片:WiNG@Wikimedia)

這是「2012年香港規劃建築大事回顧」系列的下半篇,繼續為大家回顧去年香港的規劃發展大事。

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永久展館「展城館」啟用

經過三年多的工程,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的永久展館於2012年8月正式啟用,並同時改稱為「展城館」。筆者參觀過一次,感覺是乏善足陳,原因可能是展館的規模太細,導致其欠缺吸引力。其實筆者於2008年曾經揭發展館的規模「大縮水」,可惜最終未能引起社會注意。

相關文章:《踢爆香港規劃及基建展覽館永久展館悄悄縮水》(2008年文章)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引起大量反對聲音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早於2007年便由前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啟動諮詢程序,可是當2012年諮詢進入最後階段時,適逢新任行政長官梁振英上場,加上在中港矛盾不斷加深的情況下,不少市民懼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變成了中港融合的產物,所以群起作出反對。依筆者淺見,雖然原則上認同政府有需要開拓更多土地,但在現時「風頭火勢」下,強行推動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未必是最好的選擇,畢竟開拓土地還有其他可行的方法,例如善用空置官地/前政府宿舍/前臨屋區土地、提高市區待發展土地(如啟德、西九龍等)的地積比率,甚至是加快落實維港外填海等,反對聲音固然一樣存在,但相信較新界東北細得多,也避免捲入中港矛盾的風波中。

龍尾人工海灘在爭議聲中上馬

同樣是擾攘了多年,大埔龍尾的人工泳灘項目同樣於2012年準備上馬時引來大量反對。在保育人士力證龍尾具有重大生態價值的壓力下,當局作出了小量讓步,將會額外進行「汀角海岸生態保育計劃」(簡稱「汀角+」),聲言將龍尾受影響的生物遷移到其西面的汀角海岸,保育人士當然不會同意這個「先破壞後補償」的方案了。而筆者一直都認為,在龍尾興建人工海灘的需要性相當薄弱,在大埔區興建泳館才是最合乎成本效益且對環境構成最小影響的選擇。

相關文章:《大埔龍尾沒有需要興建人工泳灘》(2008年文章)

啟德體育城存廢引起風波

近年香港房屋問題不斷惡化,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住宅土地供應短缺,梁振英政府便為如何增加土地供應費煞思量。2012年9月,有傳聞指當局有意將啟德體育城遷到大嶼山陰澳,騰出那個位處市區兼鐵路沿線的原址興建公屋和居屋,支持與反對的聲音不相伯仲。當局在「試水溫」後眼見反對聲音不算少,便大派定心丸指啟德體育城的計劃從沒改變。筆者的意見則較為另類,希望能夠縮減啟德都會公園的規模來增建住宅。

相關文章:《啟德都會公園規模可作縮減》、《啟德體育城可保留 改為徵用都會公園建公屋居屋

舊政府總部西座列一級歷史建築並獲完整保留

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早於2010年被當局建議重建成甲級寫字樓,並於2011年修訂建議縮減規模,可是社會上還有好些反對聲音。另一方面,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2年初為政府合署作暫定評級時,雖然將整體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但西座卻在主席陳智思投下決定性一票後被評為二級,陳智思因而被指責刻意偏坦政府。同年年底,當局最終決定完整保留西座,並仿照東座和中座的未來用途交予司法機構使用。筆者雖然對西座建築是否必須完整保留並無意見(只要維持政府使用便已收貨),但對政府在之前隱瞞東座和中座的空間不足以讓司法機構全體進駐感到失望。接近同一時間,古諮會在正式評級中以略多於半數通過西座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相關文章:《前中區政府合署西座應盡量減少商業成份》(2011年文章)

何東花園不列入法定古蹟 即將拆卸重建

曾被列為暫定古蹟的何東花園,當局於2012年初暫定期屆滿後一度未有進一步行動,最終在年底正式宣佈放棄將其列為法定古蹟,意味著業主可隨時將之拆卸重建。保育何東花園的代價太大,政府不為此而浪費巨額公帑,筆者認為是最可取的決定。

相關文章:《何東花園不值得用公帑購入

浸大旁用地寧作豪宅發展也不作學生宿舍

2010年浸會大學旁邊的李惠利專業教育學院搬到調景嶺後,坊間原先以為騰出的土地自然會交由浸大發展學生宿舍。豈料當局於2012年12月表示有意將用地改為住宅用途,引起浸大的強烈抗議。事實上,政府有負於浸大已不是第一次了。就在2006年,浸大原先期望當局會撥出廣播道1號的前公務員宿舍地皮予其發展,最終當局卻決定拍賣給地產商,發展成豪宅「逸瓏」。今次李惠利用地改作豪宅發展,猶如當年的事件重演。如果政府真的有意增加九龍塘住宅供應,何不考慮打九龍東軍營的主意呢?

(二之二,完)

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2012年香港規劃建築大事回顧(上)

香港有多個大型商場於2012年開幕,包括將軍澳的「PopCorn」、油塘的「大本型」及銅鑼灣的「希慎廣場」。 (圖片:Elite S Moramels@Wikimedia)

繼前兩天連載的「2012年香港交通運輸大事回顧」之後,今日起一連兩日將會為大家帶來另一個大事回顧系列:「2012年香港規劃建築大事回顧」,為各位讀者回顧一下過去一年內與香港規劃發展相關的大事。

「優化土地供應策略」廿五填海選址展開公眾諮詢

2012年1月,當局為維港以外填海開拓土地提出25個選址正式諮詢市民。當中較引起普羅大眾注目的是三個人工島選址及兩個連島選址,相信只是當局為引起公眾關注而提出,落實機會甚微;而個別接近民居的選址(主要是將軍澳和烏溪沙)則自然引起當地居民強烈反對,相信不會在下一輪諮詢出現。可惜自3月底諮詢期完結後,便一直都未有進一步消息。

相關文章:《維港外填海應考慮交通基建》、《沙灣填海可作青洲填海的代替品》、《維港禁止填海之範圍可考慮縮減

房協在北角和天水圍興建「富貴長者屋」

2012年2月,香港房屋協會提出一個名為「雋逸生活」的長者屋計劃,有意於北角和天水圍興建以較富裕長者為對象的長者房屋。坊間主流意見對「富貴長者屋」有所保留,並認為房協應該將資源放回協助最有需要的人士解決居住的問題,因此其後有傳房協有意打退旗鼓,如果屬實未嘗不是好事。

相關文章:《長者屋不應建於市區

公屋輪候人數創新高 單幢公屋或成未來風氣

公屋輪候人數於2012年節節上升,由年初的16萬升至年底的21萬。梁振英政府上場後,並未能提出任何見效的措施解決低下階層住屋問題,覓地興建新公屋亦舉步為艱,只能「杯水車薪」地找來一些小型地皮有意興建單幢公屋,選址除了包括秀茂坪、新蒲崗等市區地方,就連上水這個市郊地方也在考慮之列。

相關文章:《秀茂坪秀明道公屋發展規模過細》、《市區小型地皮可建「宿舍型公屋」》、《公屋輪候冊申請創新高對新任政府之啟示

多個大型購物商場開幕

香港有多個大型商場於2012年開幕,包括將軍澳的「PopCorn」、油塘的「大本型」及銅鑼灣的「希慎廣場」,三個商場各具特色,成為不少市民的購物好去處。

相關文章:《將軍澳「PopCorn」商場名稱古怪》、《房委會油塘「大本型」商場對小商戶的「特別關照」

天宇海樓層序數編排掀爭議

地產發展商誤導買樓客的招數陳出不窮,2012年的代表例子應該是馬鞍山住宅「天宇海」了,於3月被揭發其「平台層」實際是位於地面,以及其「五樓」實際只比地面高一層。可是相關政府部門當初審閱其樓層序數編排時,竟然未有提出反對,將地產發展商的誤導合理化,其後又未見當局提出補救措施,事件似乎不了了之。

相關文章:《天宇海樓層序數編排難以接受

多位政界人士涉僭建醜聞 新界村屋僭建獲寬限

「僭建」是2012年香港熱門城中熱話之一。年初特首參選人唐英年被揭發有僭建,結果最終落敗收場。諷刺的是,勝出選舉的梁振英亦被揭發有僭建,套用俗語正正是「有口話人無口話自己」,令其失去不少民望。可是在新界村屋僭建的問題上,由於當局懼怕鄉事勢力,並未有從嚴處理,只引進了自願申報制度讓申報者可延期拆卸僭建。

相關文章:《能否以特赦新界村屋僭建換取終止丁權制度?

地政總署出手充公馬屎洲違規地

馬屎洲水芒田一幅私人土地涉嫌違反地契條款多時,對當局的多次警告毫不理會,終於在2012年5月逼使地政總署出動「尚方寶劍」依法沒收土地,以求對其他違規土地起到「殺一儆百」的作用。

相關文章:《馬屎洲違規地被政府收回大快人心

(二之一,待續)

2013年1月3日星期四

2012年香港交通運輸大事回顧(下)

2012年12月,屯門公路轉車站往市區方向啟用,為屯門來往市區的多條九巴路線提供互相轉乘。 (圖片:416x417@HK Bus Wikia)

今日繼續「2012年香港交通運輸大事回顧」的下半部份,為各位帶來去年另外7件與香港交通運輸相關大事。筆者能力有限,如果真是有些大事未被提及,歡迎各位不吝補遺。

港鐵加價 同時提供優惠計劃及為東涌線引入月票制度

2012年6月,港鐵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5.4%,再一次惹來在豐厚盈利下仍要加價的批評。雖然港鐵同時提供多項優惠計劃,當中包括「搭十送一」、小童假日免費及東涌線月票,不過種種優惠都有不少限制:「搭十送一」必須在週一至五搭夠十次才合資格,如果週一至五其中一日不用上班,便已經喪失資格;小童假日雖然免費,可是小童必有成人隨行,而成人卻要付正價車費;東涌線月票只對由東涌來往港島的乘客有利,來往較近的車站反而不用月票更為著數。

相關文章:《再度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的改革建議》、《東涌線月票值得支持

尖沙咀碼頭露天廣場計劃擱置

在過去四年,當局一直漠視民意一意孤行地計劃拆卸尖沙咀碼頭巴士總站以興建露天廣場。經過社會人士不斷爭取,加上政府換屆,新政府終於在2012年8月宣佈完全擱置有關計劃,令這個香港最歷史悠久的交通樞紐得以繼續保留,總算做了一件好事。(只可惜在其後的國民教育科爭議上,新政府卻沒有如此勇氣果斷推翻「前朝」提出而不受民意歡迎的政策,結果拖拉多時白白損耗民望。)

相關文章:《喜聞政府擱置尖沙咀碼頭露天廣場計劃

西北航運倒閉 屯門跨境航線成歷史

西北航運屯門來往澳門航線啟航,成為了其中一件2011年香港交通運輸大事。不過令筆者感到意外的是,有關航線只營運了一年多,便於2012年7月起停航,公司更於同年9月清盤倒閉,令屯門碼頭的跨境航線成為歷史。據聞西北航運倒閉的原因並非經營不善,只是股東鬥爭之下一拍兩散的後果。如果政府重新為屯門至澳門航線招標,也許航線有機會有其他公司接手復辦。

相關文章:《短評西北航運屯門來往澳門航線》(2011年文章)

上水站遭水貨客阻塞惹不滿 港鐵引入行李限制應對

上水站遭水貨客阻塞並非新鮮事,早於2009年筆者已經撰文談論過。然而由於港鐵公司的招數頗為軟弱,水貨客勢力越見壯大,結果於2012年9月,當地居民終於受不住了,發起了「光復上水站」的行動。港鐵公司其後在東鐵線引入更嚴厲的行李限制,設32公斤重量上限,同時在上水、粉嶺、羅湖及落馬洲四站加設地磅。水貨客於初時略見收斂,可是不到幾個月時間他們便逐漸適應,禁之不絕,惟有寄望當局能推出一些更治本的方法。(筆者手頭上已有兩個較特別的建議,有機會再詳細談談。)

相關文章:《樂見港鐵公司出招打擊水貨客》(2009年文章)

港九小輪與港燈客船相撞釀39人死

2012年10月1日晚,香港發生了41年來最嚴重的海難——港九小輪雙體船海泰號在南丫島西北海域與港燈公司客船相撞,前者雖然無人傷亡,後者卻迅速翻沉,釀成39人死亡、101人受傷。事故總算能夠引起普羅大眾對海上安全的關注。

珀麗灣至荃灣航線停航

位於馬灣的珀麗灣之對外交通,主要是以渡輪為主、接駁巴士為副。可是在2012年12月,往來荃灣的航線終告停航,只剩下往來中環的航線。這同時亦意味著荃灣碼頭再一次沒有任何固定渡輪航線使用。

屯門公路轉車站啟用

2012年12月,屯門公路轉車站往市區方向啟用,為屯門來往市區的多條九巴路線提供互相轉乘,而該轉車站亦成為香港首個提供免費Wi-Fi服務的巴士站。筆者原則上認同這種轉車站的概念,有助各巴士線的資源得以更有效地運用,為巴士公司和乘客帶來雙贏,值得擴展到其他區域。

(二之二,完)

2013年1月2日星期三

2012年香港交通運輸大事回顧(上)

九巴非空調巴士於2012年5月9日起全面退役。 (圖片:DP5480@Wikimedia)

繼2008年及2011年之後,筆者再次應讀者的建議推出「2012年香港規劃建築大事回顧」及「2012年香港交通運輸大事回顧」。今次先為大家回顧去年香港與交通運輸相關的大事,然而由於去年下半年網誌幾乎「停產」,大事回顧如有遺漏,還請各位讀者多多包涵及提點指正。

大陸車輛來港自駕遊在反對聲音下擱置

2012年2月,傳媒揭發香港政府相當低調地與中國大陸簽訂「私家車自由行」協議,先開放香港的私家車到中國大陸「自駕遊」,並計劃容許中國大陸的私家車到香港「自駕遊」。由於當時陸港矛盾逐漸升溫(例如「雙非學童」問題),有關政策引起坊間強烈反對,筆者亦撰文補充了一些客觀的反對理據。最後當局澄清讓大陸車輛來港自駕遊的計劃暫未有實施時間表,爭議才大致平息。

相關文章:《反對香港自駕遊的客觀理據

將軍澳墳場至調景嶺新路啟用

經過六年的籌劃,將軍澳華人永遠墳場至調景嶺的新路終於在2012年2月底啟用,為掃墓人士提供除了由油塘出發以外的另一個途徑。美中不足的是,路段包含一小段石級,導致未能供行車之用。另一點可惜之處是,雖然新路分流了大量人流,可是九巴14S線依然維持在掃墓繁忙日子停駛的安排。

相關文章:《將軍澳墳場至調景嶺新路有小缺陷

小巴引入最高時速限制

針對往年小巴發生嚴重交通事故的情況,當局於2012年4月頒佈新法例,限制小巴最高車速每小時八十公里,並強制所有小巴均需安裝認可的車速限制器。只不過筆者認為此舉捉錯用神,當局應該做的是防止小巴違反道路的車速限制,而不是為小巴另加一個車速限制。

相關文章:《小巴限制最高時速新例畫蛇添足

《鐵路發展策略2000》檢討展開首階段諮詢

自2011年初當局已準備檢討《鐵路發展策略2000》,至2012年4月終於展開名為「我們未來的鐵路」的公眾諮詢。然而,是次諮詢範圍僅包括三條新鐵路線——「港深西部快速軌道」、「北環線」和「屯荃鐵路」。其餘鐵路線當局雖然宣稱留待年底才會展開諮詢,但至今仍未有任何消息。

相關文章:《對《鐵路發展策略2000》檢討結果感失望》、《北環線宜接駁落馬洲》、《「新西部走廊」取代北環線和港深西部快速軌道》、《屯荃鐵路進化版——「新界南橫貫走廊」

公共交通陸續引入智能電話科技

隨著智能電話科技日益普及,香港各公共交通機構陸續引入相關的手機應用程式(Apps)。電車、港鐵和城巴機場快線便先後於2012年4月、6月和12月推出顯示最新到站班次的程式,連名稱也十分相似,分別稱為「Next Tram」、「Next Train」和「Next Bus」。不過筆者認為,對於電車和巴士來說最方便乘客的做法,始終是在車站安裝顯示最新到站班次的LED顯示屏。

相關文章:《電車站裝LED顯示屏較QR code更實際

九巴非空調巴士全面退役

2012年5月,隨著九巴最後四條有非空調巴士行駛的路線5A線、 16線、93K線及98A線全面空調化,九巴非空調巴士終告全面退役,不過九巴並未有像當年新巴般特意舉辦一次「最後一架熱狗告別之旅」。

相關文章:《對九巴「熱狗」巴士退役安排的建議

長者及殘疾人士獲政府提供兩元乘車優惠

2011年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提到當局將會透過公帑補貼,讓長者及殘疾人士於港鐵一般路線、專營巴士及渡輪獲兩元乘車優惠,而港鐵及巴士(嶼巴除外)的優惠先後在2012年6月和8月開始推行。

相關文章:《再談長者及殘疾人士兩元乘車優惠

(二之一,待續)

2013年1月1日星期二

網誌2012年總結

談論將軍澳「PopCorn」商場名稱的文章,榮登本網誌2012年最多讀者點閱的一篇。

2013年來臨了,筆者先祝各位讀者新年快樂!回顧2012年,本網誌共發表164篇文章,大多數集中在上半年,而下半年的產量則不足十篇,恐怕讓一眾有追看本網誌習慣的讀者失望了。一如以往,部份於前幾年寫下的文章之瀏覽量,仍然有能力超越去年新寫的那些。以下為2012年本網誌首十篇最多人閱讀的文章:

(1) 將軍澳「PopCorn」商場名稱古怪 (18-2-2012)
(2) 香港國際機場應盡快興建第三條跑道 (9-9-2008)
(3) 《On Call 36小時》劇名反映實習醫生工時過長問題 (12-2-2012)
(4) 再評梁振英房屋政策政綱 (30-12-2011)
(5) 淺談在香港推行標準工時的可行性 (30-10-2008)
(6) 針對公屋富戶之政策應進一步強化 (10-6-2009)
(7) 百佳易賞錢設計遠遠不及八達通日日賞 (1-2-2009)
(8) 且談「網絡23條」——《版權條例》修訂之爭議 (28-4-2012)
(9) 梁振英人口政策政綱大致可取 (12-1-2012)
(10) 狠招處理「雙非」學童來港讀書問題 (10-1-2012)

以上只有一半文章為2012年所寫,當中談論將軍澳「PopCorn」商場名稱的文章榮登榜首,可見其名稱真是被公認為有點古怪。季軍文章也是與「名稱」有關,就是藉著TVB劇集《On Call 36小時》的名稱,「借題發揮」道出實習醫生工時過長的問題。去年時事方面,有關「網絡23條」及「雙非問題」的文章分別佔據第八及十名,文中的獨到觀點也許獲得不少網民認同。

去年是特首選舉年,本網誌為此寫過不少政綱評論文章,當中有兩篇能夠登上點閱十大,分別是第四位的「梁振英房屋政策」及第九位的「梁振英人口政策政綱」。在選舉初期,由於梁振英的選情不被看好,坊間甚少有人談論其政綱,筆者正好填補有關空缺。其後選情峰迴路轉,梁振英變成大熱當選,可惜的是他上任半年以來的表現令筆者感到失望,尤其是被筆者寄予厚望的房屋問題。

另一方面,分別各有兩篇2008年及2009年的文章於去年已榜上有名,當中有關「百佳易賞錢」及「公屋富戶政策」的文章更是自2009年刊登以來連續四年打入十強,真是有點兒耐人尋味。至於2008年的兩篇,前年冠軍有關「機場第三條跑道」的文章,去年仍穩守第二;而因為去年當局開始展開研究的「標準工時」相關文章,亦進佔第五位。

網誌2012年總結大致如上。最後順便預告一下:徇眾要求,本網誌將會於今個星期推出「2012年香港交通運輸大事回顧」及「2012年香港規劃建築大事回顧」,敬請密切留意。